前言:在撰写农村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作者:赵会莉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河南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针对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可以创新不同的农村民俗旅游模式。
其一,农业技术观摩、参与型模式。中国农村有几千年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可以在种植主体、区域、形式、品种搭配上形成创意。今天,城市的人们正在逐渐远离自然,不知道农令时节。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对城里人总有着原始的诱惑。首先,在种植主体上,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游客,让游客自己做主来决定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平时也可以委托村民来帮自己打理。这种方式,可以让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忙碌的都市人们回归自然,休憩心灵,健身休闲,体验农耕文化。在收获季节,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体会别样的成就感。其次,可以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大小、颜色、成熟期进行合理搭配,让游客自己亲手采摘果实。最后,建立农耕文化陈列室,比如,陈列斗笠、蓑衣、石磨、织布机、纺车等反映传统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工具。也可以让游客体验一把推石磨、纺棉花和织布的感觉。
其二,参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模式。河南农村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手艺精湛,有的甚至走进了世界。农村的工艺品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浚县的泥咕咕,取材于黄河故道的胶泥,捏制而成。新乡的剪纸工艺堪称河南一绝。各地农村就可以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建立泥塑传授馆或剪纸制作培训中心,让游客现场观摩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让游客参与现场制作,发挥游客的想象力,制作出创意较好的作品,扩展民间艺人的创新思维空间,达到双赢。纵观当前文化产品,能真正走向国际并被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的,唯有代表我国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在河南的许多旅游景点,我们可以看到提着篮子的老太太,一手提着虎头鞋、布老虎,还一边比划着和老外谈价钱,这些地道的工艺品确实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河南可以开发泥咕咕、木版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同时整合规范好市场,使民间工艺品走向世界。
其三,参与、自助式生活服务模式。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匆,繁重的生活压力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希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具有生态优势:崇山连绵、泉水叮咚举手可触,风格淳朴的村落散于山谷林间,可供人们休闲观景,又可爬山运动,这样的环境令人倍感惬意。新乡辉县太行山的郭亮、南坪就是休闲的好去处,其中郭亮洞是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村绝壁长廊。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郭亮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为了迎合城里人的心理,农民可以提供农舍居住服务、饮食供服务等民俗开发项目,让城里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品尝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其四,文艺表演观赏型模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有着地方特色,甚至濒临消失的古老文艺,我们要把它开发出来。如新乡的马皮舞,现在只有很少的人会演,几乎要消亡了,所以我们有义务使日益冷落的马皮舞得到传承和保护,使它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中的消费品。首先,要培养一支农民艺术家和文艺骨干队伍,让这些人成为表演主体,以激发民俗文化的活力和后劲;其次,要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如艺术表演专场、曲艺短期培训等,延长游客滞留的时间。艺术表演对于建立和谐、文明的民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2、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作为云和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渊源及现状
云和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境内*麓与*一带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刀、石梨、石箭头等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县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南北朝初期,柳姓太祖元晔避乱于此,后来唐咸通中工部尚书梅姓因厌恶官场腐败,也辞官隐居于此。北宋年间,时任处州刺史王元见*两岸山青水秀、宁谧安逸,故定居此。从此便有柳、梅、王三姓定*和繁衍生息。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因金入侵而大量南迁,逐渐有更多的汉族民众定居于瓯江流域。到了明代,畲族民众陆续从福建迁徙到我县山区。清顺治、*、*年间,又有大量的客家(*人)等其它汉族民众不断迁居至瓯江沿岸。近现代多次的民众迁徙入云,也带来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有文化习俗的进一步融合,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丰富,并逐步使我县形成了*、客家(*)、畲族等三大民俗文化体系。
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等,祭祀性节日有清明、神鬼节、端午、畲族“三月三”等。在我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祭祀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
旧时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可以说是四时八节,精彩纷呈,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除夕,有除旧守岁、迎神戏、灯谜、狮子闹千家、龙舞百街、走马灯等活动。到了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历来就有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赏花灯、闹元宵的习俗,特别是舞动乡间的云和板龙从元代开始已绵延600多年未间断,而畲族元宵节则还有通宵达旦对山歌闹元宵等特有习俗。此外,我县及周边区域内的民众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中,经过自在、自发传承,也形成了世代传袭的表现重大生活内容的民俗节日,如畲族“三月三”、梅源梯田开犁祀福活动、沿瓯江村落的端午赛龙舟等等。
二、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重大决策,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议明确继续突出“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将对以“农家乐旅游”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带来发展机遇;我市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突出搞好“千户农家乐”工程,将为农家乐旅游搭建发展平台;国家确定2006年为“乡村旅游年”,为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消费新需求,为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如何整体提升我市农家乐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现实问题,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
一、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现实意义
农家乐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发展好农家乐旅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和谐。农家乐旅游与农业密切相关,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开拓新的空间,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农家乐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抓农家乐旅游,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2、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内涵。开发农家乐旅游,扩大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农家乐旅游活动包含更多的科技知识、农耕文化和乡土民俗,可以提供更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提升旅游消费的质量和品味。由于农家乐旅游开发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格,对广大的城镇工薪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众旅游产品。
3、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门路。经营农家乐旅游大多是本地农民,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可以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开展农家乐旅游业务,实现产业链中的“服务性高增加值”。虽然增加了包装、凉亭、水池、座椅等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费用,使农产品价格仍然富有竞争力,而随之开展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系列活动,又为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