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村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社会化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战略转型的制度保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对于推进农村市场化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工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方针,提高认识,把握形势,抓住关键,与时俱进,加快健全三大体系,为加速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一、必须从农村市场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矛盾中,不断深化对健全三大体系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和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市场化的推进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体系息息相关。
从理论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等高新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回良玉:《在全国农业标准化会议上的讲话》,*3年11月。,是以市场化、信息化为基础支撑点,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理念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农村市场化的过程。从制度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应具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科学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从社会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就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为面向全球市场的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正是因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符合现代农业制度含义和社会含义的内在规定性,所以在我国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体现着其内在发展方向,并日益成为巨大的有生力量。
从实践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解决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正面临着两大新矛盾:一是增产不增收矛盾。据统计,*7—*2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到4%,没有一年增幅在5%以上,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低3.36个百分点。二是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由于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面积不断缩减,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产生这两大矛盾的重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结构和质量安全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存在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通用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产品多、高档和优质产品少等“三多三少”现象。二是信息体系不健全。农民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致使市场失效,出现了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供应过剩并存的现象。三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市场主体地位脆弱、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价格形成、商品集散和信息传播功能。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矛盾要求从速建设三大体系。
从国际化趋势看,健全三大体系已成为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手段。要有效缓解来自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压力,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增强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能力,客观上要求尽快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首先,近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凭借体系健全、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优势,以质量安全为由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空前加大,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统计,*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经济损失高达90亿美元。其次,由于我国尚未建成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地区间产品物流不畅,流通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当于给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空间。第三,从一定角度上说,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也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信息化水平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以控制全球农业信息技术和资源为主要手段,抢占先机,通过有目的地信息,导引市场供求走势,操纵产品价格,主宰国际农产品市场,攫取丰厚利润。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也使我国三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既是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认真分析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按市场需求来调整产立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权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很有必要.
当前,农村经济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农民已经拥有经营决策权。随着农村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参与农业经济活动的每个农户,都已具备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按照价值规律和比较效益原则,自主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收益大的生产经营项目,自主作出经营决策,自主对上市农产品定价。过去那种“按文件计划下种,靠村干部吩咐收割”的作法已荡然无存,不过也要看到,由于农民市场经济观念还较淡薄,加上信息不灵以及经营素质较差等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从具备自主权到充分用好自主权,还有一个过程.因此,还有一个加强这方面引导工作的任务。
2.农业经济关系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粮食价格的放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经大大减少;目前主要是通过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来组织农业生产。农村市场逐步发育,市场机制逐步完签,原创: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已经纳入市场经济关系之中.农止生产要素和农业资源的配置,土地征用和水利设施不使用等,都已开始走向市场,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农业三声的基本手段。由于经济关系的市场化,广大农民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进入市场.在市场活动中,买卖双方都是自愿的,任何人不能通过非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任何强买强卖和欺行霸市的行为都是杆大通的,农民经营生产的平等性得到了体现。当然,弓前作为市场经济主要特征的平等性、竞争性,还存在冬沁人为的障碍。但随着市场的发育完善,经济关系市场化的形成,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农村市场活动已从区域性走向开放性。开放性是商品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分工和协作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征。现在的农民,不仅仅是上市卖一挑英或卖几十个蛋,而是在经济活动中把眼光放在国内古场.把大宗农副产品推向地区外的市场,有的地方农民直接参与边境贸易,开始走向国际市场。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开始形成。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在平等交换,利益互惠的原则下,农业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庄稼医院,、种子公司、抽水站之类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有了发展,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加工、储存、销售等多方位、多形式的商品化服务。农业服务体系正逐步健全和完善起来.
5.农业经营活动的范围更加扩大.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活动的范围已具有广泛性。从经营的品种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农副产品,许多乡镇企业已在市场崭露头角,推出大批产品占领市场,开始显现了乡镇企业的实力.在农村市场经济活动中,不仅在经营品种、数量、质量上有了较大变化,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有了很大变化,除易货梢售外,还有了期货、来料加工、抵偿贸易等多种形式,农村市场经济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了.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专题会议,也是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举措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春贤书记和代省长分别听取了汇报,并指示,一定要开好这次会议,认真抓好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这件大事,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回顾总结*年以来,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部署“*”期间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上午我们参观了*县几个农家店和步步高配送中心,刚才*市、*市和*仟家连锁做了发言,为我们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做法,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
中央多次,要重视和加强农村流通工作。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农村流通工作,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政府第93次、96次常务会议,都明确了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春贤书记10月25日在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柳思维教授《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市场流通》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切实抓紧抓好。”近几年来,为搞好农村流通,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村流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有的地方仍然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流通不畅、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扎实推进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各级各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构建农村市场体系、搞好农村商品流通的重大意义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实现就离不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便利,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农村市场网络的建设,反过来又会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带动村容村貌的改变。今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动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明确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农村商品市场供应,稳定农村商品市场为基本目标,以流通产业现代化为先导,完善农村市场监控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充分利用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购销实施必要宏观调控的政策,力争用4年时间全面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管理规范、物流畅通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商品市场数量、规模与结构的合理配置,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区域专业市场为骨干,以现代物流带动连锁超市、集贸市场、便民零售店等多种业态共存的网络化格局。通过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提高农村市场流通效率,保护农村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缩小城乡在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差距。
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全是坏事。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国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3种主要商品2001年下半年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种,供过于求的商品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经济日报》2001年7月16日第2版)。该分析还表明,下半年供过于求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家电商品,其生产能力仍然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当然,这项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所选取的600余种商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publicgoods),而这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至今供给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市场局势一方面是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另一方面事实上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品种不丰富,但是总的说来,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滞销,物价下降。生产过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一般都从“坏”的角度认识生产过剩,认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当然不好。此言不错,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生产过剩。生产过剩诚然有坏的方面,但是较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短缺经济时代,你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过剩无疑是“好的”。生产过剩的“好”,理论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过剩危机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说,不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是古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但是,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85页)。因此,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出现现实的生产过剩,并不有悖于商品经济的自然属性,相反,它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信用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说明中国经济已具有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特征。这其实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率日益提高和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拓大规模增加了供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当然,我并不是为生产过剩叫好,唱赞歌,既然要辩证地看待,那么在看到“好”的同时,确实还要关注生产过剩的“坏”。坏,体现为生产过剩是通货紧缩(deflation)和经济萧条(depression)的直接诱因,破坏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无疑需要克服和遏制。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生产过剩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论述,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定期爆发,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表现。这种对抗性矛盾,源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但并不意味着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矛盾。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的变异,加之生产和消费之间本身的固有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愈益尖锐,进而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过剩的根源是改革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尖锐。按照这个思路,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1999年,乡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52.96%下降至38.68%,减少了14个百分点,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69%。今年上半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城镇高出乡村3.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1.8个百分点,去年底为2.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远低于城镇居民。1999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8.24台,电冰箱10.64台,洗衣机24.32台,照相机2.69部,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111.57台、77.74台、91.44台、38.11部。在城镇流行的空调器、热水器、排油烟机、微波炉、家用电脑、影碟机等耐用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更低。因此,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必须立足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了,就会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乡镇企业也会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为此政府必须继续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宜简单关闭了事,要积极引导。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也应该保证乡镇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要乡镇企业再度蓬勃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跌的趋势必将得到扭转。此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途径。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农民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低,除开收入因素外,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的家用电器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套,例如电视机需要电压稳定和有线电视信号,电冰箱需要电源供应不间断,洗衣机离不开方便的自来水供应,但是农村的这些基础设施的现状是:电视信号比较弱,收视效果差;电力供力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比较高;自来水普及率很低;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必须尽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穷的中国农民当然出不起,这无疑需要政府投入,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公共事务职能伸入农村,兼顾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应鼓励农民集资办小水电、小水塔、电视信号接转站等。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广大农村地区将很可能出现一个家用电器消费热潮,蓄势待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进而消化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