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文化论文

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村文化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村文化论文

农村文化礼堂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的现状

2008年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对永康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等十六类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摸底调查,获得传统项目线索1万多条,整理项目600多个。这些线索、项目全部来自永康市16个乡镇的各个村庄,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城市里已难觅踪迹,极少数的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永康钉秤”、传统小吃“永康肉麦饼”,在永康城里偶尔有一点,但他们是从乡村出来谋生者。在城市由于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影响,满城里都是流行音乐、西装服饰、西式餐厅,过节都是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且非常的火爆,而往日的传统美食、传统服饰、传统戏曲现已不见,传统的“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浓郁气氛已日趋淡化,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项目,如省感戏、永康古词、铜钱棍、调花钹等,在城中已绝迹。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仅存地在乡村。传统文化现阶段在农村仅存一些,可现状不可乐观,由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农村新一代过早地进入城市受到城市西方文化的影响,失去了本地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他们以进城为荣,不愿返乡,更不愿去接触自己的乡土文化,传统技艺没人愿去学,传统节日没人愿去过,留守在乡村的老人面对前辈传下来传统而无人可授,这样的情形直接影响到我们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传统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蕴含着无可限量的能量,韩国“江南奇迹”的出现得以证实,我们古老的汉字与现代计算机对接更能证实一切,如何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已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进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明智之举。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最基层,在最基层的地方建立文化礼堂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从文化遗产的普查中可以看出,在城市传统文化日益弱化之时,乡村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地。在传统文化处在逐渐消亡的情况下,建立农村文化礼堂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框架概括为“二堂五廊”,具体表述为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这一基本的框架能对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

(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恢复从永康文化遗产普查的1万多条项目线索和整理出的600余项目中,大多数还只是在一些老人们的记忆里保留着,如“永康山歌”“永康古词”“铜钱棍”等,这些项目的曲目都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唱出,没有文字记载,有的曲目还多年未唱,会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逐渐遗失,一旦遗失将无法再生。许多乡村传统的民风、民俗、节庆、婚俗有的无人知道,有的简单得失去了原貌。例如,现在我们过端午节很多只知道吃粽子,过中秋节就知道吃月饼就这么简单,至于重阳节、七夕节就很少有人问津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包含有多少程序,过此节意义,给我们有哪些启迪,这些只能在文献中查到了。一个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而不衰,就在于它的文化传承作用,集文化娱乐、文化启迪、文化熏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变成简简单单的一个符号。那些用来庆典的场所礼堂、祠堂、寺庙有的被拆除,有的改建了,有的破旧荒废,余下的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恢复,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为了更好地恢复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构想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就是针对在目前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来设想、构建的。有了文化礼堂的礼堂、讲堂,我们的山歌、铜钱棍就有了地方唱了,面临失传的“省感戏”就有地方恢复演出了,民风、民俗活动就有了领头羊。文化礼堂将承担起传统祠堂、礼堂、庙堂的综合功能,文化礼堂的“村史廊”“民风廊”旨在整理本村的特有文化脉络,挖掘村里的特有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有序的存档、恢复,有着浓郁乡村气息的民风、民俗活动就能红红火火地恢复起来。

(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村落传统文化恢复后还需有效传承,传承之根在于言传身教和总体文化环境的熏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的新一代对传统文化自觉的接受。文化礼堂的礼堂、讲堂不仅要再现本村的民风、民俗和特有的传统项目,而且还要邀请民俗专家走进文化礼堂,为村民讲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村民知道如何运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据村里的需求情况,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村民的各项文化素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之时,开展祭祖、庆典等传统活动,让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节日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引导村民在过传统节日之时,要充分了解过传统节日的意义,节日中传统文化的展现,传统节日对我们的启迪。如此一来调动了全村民参入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我们国家级的传统文化项目“锡雕”的传承人应业根老人,常常担心自己的老手艺无人传承,儿子、孙子宁可外出做生意也不愿在家继承“锡雕”老手艺,2009年为庆祝国庆,应业根老人应邀参加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老人精湛的锡艺展示,受到了国内外来宾的赞誉,锡雕产品销售一空,最后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回乡后老人的一家对锡雕技艺信心百倍,儿子放弃了外出的机会,带领媳妇、儿子一起跟着应业根老人学做锡雕,应业根老人领头在村里的文化礼堂筹建了一个“芝英三宝”展示厅,来展示本村的传统文化项目,文化礼堂成为了他们展示技艺,推广产品的基地和窗口。我们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集文化管理、文化传承、培训学习、教化熏陶于一体,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村,成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精神文化论文

一当前唐山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原因解析

1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队伍残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单一、匮乏,目前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文化专员来完成,但是在许多农村基层组织中仅仅在名义上存在文化专员,但实际上他们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底蕴却并未发挥带动发展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从事着其他的工作。甚至有些乡镇在设置上就缺失文化专员,这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跃发展极为不利。农村文化专员在专业素养上的欠缺等原因致使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无人组织或组织不力,这就造成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匮乏,形式单一,农民不能或不会进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2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缺乏

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专项资金是展开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但是在基层单位中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资金的管理和应用也缺乏相应的设计及监管。有些甚至没有专项资金,这都大大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当前唐山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问题的对策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薄弱精神文化论文

一、支撑苏北农村薄弱

初中走出办学困境的学校精神文化路径之思考一所学校没有了精神的存在,那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可言。可以说,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决定着它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它能否走得更远。这一点对于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而言更是如此。

1.学校精神文化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支撑

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走出困境的重要载体2014年06月14日的《山西晚报》全文刊发了国务院总理给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李寨中学师生的回信。李寨中学全体师生: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字里行间,三十年前到李寨中学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很是亲切!办学兴教,立德树人,贵在坚守。得知多年来学校始终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让人感到由衷欣慰。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强国之本。广育英才,励志报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继续探索山区办学新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求实创新,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积累宝贵经验。祝学校的明天更美好!2014年6月12日1984年5月21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同志,率领全国十二个省市共青团的工作人员,来到李寨中学视察调研,观看了学校的农机、农技、医疗、林果等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过程。听取了介绍后,对李寨中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表示肯定,将其命名为“实践教育活动”,并提出“应在全国推广”。总理在回信中对学校“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表示欣慰。近年来,学校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内容以及教师队伍上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使实践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立德、增智、强体、溢美、创新的载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山区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在我省苏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却始终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笔者一直在研究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论述。尤其是对于陶先生开办晓庄师范学校的事情感触颇深,一所没有围墙的、边上课边劳动的、不要分数的学校居然拯救了当时的国民教育。而今天的学校呢,大门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坚固,但它又不是隔断学生和社会的元凶,真正的“元凶”是我们这些“掌握”着学生命运和前途的人!最近读到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关于美国教育基本特征的论述,颇受启发。他认为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平民教育,教育人们做一个寻常人,即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而与之相对应的,学校课程设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区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许多学校也正在往课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注重形式的多,真正落实的少;注重迎接验收检查的多,真正收到实效的少。而学生作为将来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正是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主导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而我们时下的学校教育又有多少内容与教育方针相符合呢?社会价值观物质化和片面化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大众的视线,升学率成为衡量部分地区,尤其是苏北农村地区办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这无疑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改革历时12年,它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是肯定的。这主要表现在广大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方法的调整。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之后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的变化,却又让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口头上的课程改革,行动上的传统教学,绝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走出“满堂灌”的束缚,依然是用教师的“权威”压抑着学生的成长。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教师本位为主体的学校精神文化依旧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急需进一步的深入而非“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位。

2.怎样的精神文化让学校的长远发展成为可能

大多数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者都会简单地把学校文化简化为校园物质文化的改善、制度文化的细化和精神文化的表面化上,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改善校园的物质条件,把作为学校文化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美其名曰“管理精细化”,把《论语》《二十四孝》等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贴在墙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设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渗透到学校里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可以不必动辄即称“之乎者也”,也不必把唐诗宋词挂在嘴边,相反,生活于此的每个教师、学生和服务人员都能自觉地把学校发展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能做到凝神聚力,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努力奋斗,做到“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他们能在走出校门时进行言语、行为和思想的自我约束,决不允许有损于学校集体荣誉的事情发生;他们会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接纳和奉献;他们能在自己的家庭生活里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里的是是非非。这些都是学校里的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精神文化润泽后的表现。最近,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关于安徽毛坦厂中学的话题较多。稍微懂一点教育的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当学生不再留恋学校里的人和物,而是以近乎“仇视”的态度面对学校里的一切;当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自己所需的精神“养分”,而是被培养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当教师不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只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与时俱进的时念会让学校发展具有新的动力,因地制宜的办学思想会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个性化的办学指向则能够让学校发展呈现出教育的本质属性。英国一位教育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英国的学生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法国学生认为法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道:“当学生不信谁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种“不信谁”的教育即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文化生长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隐含在教师和学生的灵魂深处,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一生。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小学班级文化探讨论文

摘要: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二是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三是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四是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凸显学生文化。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民间文化开发探究

本文作者:赵会莉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河南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针对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可以创新不同的农村民俗旅游模式。

其一,农业技术观摩、参与型模式。中国农村有几千年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可以在种植主体、区域、形式、品种搭配上形成创意。今天,城市的人们正在逐渐远离自然,不知道农令时节。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对城里人总有着原始的诱惑。首先,在种植主体上,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游客,让游客自己做主来决定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平时也可以委托村民来帮自己打理。这种方式,可以让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忙碌的都市人们回归自然,休憩心灵,健身休闲,体验农耕文化。在收获季节,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体会别样的成就感。其次,可以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大小、颜色、成熟期进行合理搭配,让游客自己亲手采摘果实。最后,建立农耕文化陈列室,比如,陈列斗笠、蓑衣、石磨、织布机、纺车等反映传统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工具。也可以让游客体验一把推石磨、纺棉花和织布的感觉。

其二,参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模式。河南农村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手艺精湛,有的甚至走进了世界。农村的工艺品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浚县的泥咕咕,取材于黄河故道的胶泥,捏制而成。新乡的剪纸工艺堪称河南一绝。各地农村就可以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建立泥塑传授馆或剪纸制作培训中心,让游客现场观摩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让游客参与现场制作,发挥游客的想象力,制作出创意较好的作品,扩展民间艺人的创新思维空间,达到双赢。纵观当前文化产品,能真正走向国际并被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的,唯有代表我国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在河南的许多旅游景点,我们可以看到提着篮子的老太太,一手提着虎头鞋、布老虎,还一边比划着和老外谈价钱,这些地道的工艺品确实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河南可以开发泥咕咕、木版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同时整合规范好市场,使民间工艺品走向世界。

其三,参与、自助式生活服务模式。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匆,繁重的生活压力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希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具有生态优势:崇山连绵、泉水叮咚举手可触,风格淳朴的村落散于山谷林间,可供人们休闲观景,又可爬山运动,这样的环境令人倍感惬意。新乡辉县太行山的郭亮、南坪就是休闲的好去处,其中郭亮洞是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村绝壁长廊。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郭亮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为了迎合城里人的心理,农民可以提供农舍居住服务、饮食供服务等民俗开发项目,让城里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品尝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其四,文艺表演观赏型模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有着地方特色,甚至濒临消失的古老文艺,我们要把它开发出来。如新乡的马皮舞,现在只有很少的人会演,几乎要消亡了,所以我们有义务使日益冷落的马皮舞得到传承和保护,使它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中的消费品。首先,要培养一支农民艺术家和文艺骨干队伍,让这些人成为表演主体,以激发民俗文化的活力和后劲;其次,要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如艺术表演专场、曲艺短期培训等,延长游客滞留的时间。艺术表演对于建立和谐、文明的民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