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吴仁宝是新时期农村干部的楷模。几十年来,**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率先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标杆。我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大局出发,深入开展以“乡村学**、农村干部学吴仁宝”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扎实开展大规模集中培训,为建设新农村造就优秀带头人
乡村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人,他们的思想认识如何,能力素质怎样,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委把集中培训乡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开展“双学”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村举办了42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全省2万多名乡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了培训。在省委的号召下,全省各地还结合实际,举办培训班2815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16万多人次。
(一)把深化乡村党组织书记对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认识,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在乡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示范班上,李源潮同志深刻阐述了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部署对江苏“两个率先”的重大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每期培训班上,都组织学员学习讨论中央领导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讲话,并组织学员把学习**成功经验与参阅国外有关农村发展资料、省内其他先进村经验做法结合起来,把听取吴仁宝、吴协恩前后两任**村党委书记的情况介绍与参观考察**村农工商企业及村容村貌结合起来,把课堂讲授与分组讨论交流及同村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话、问策等活动结合起来,帮助乡村党组织书记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及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推动他们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这次大规模集中培训,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符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状况,符合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确立了新目标,打开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
(二)把提升乡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能力和发展本领,作为培训的重要目标。在培训期间,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分组讨论、走进农户、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乡村党组织书记深入体验**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深刻感受**村和吴仁宝的“典型效应”。培训活动中,组织乡村党组织书记结合学习考察和交流讨论,撰写学习心得,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如何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推进“一村一品”,培育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规范和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在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在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日益活跃,法律和民主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农村,等等。乡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办法,明晰和细化了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和举措,并集中体现到了各自的“双学”目标承诺书中。
(三)把转变乡村党组织书记思想作风,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党组织书记不仅要具备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还要有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双学”活动,就是要引导乡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作为自觉追求,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培训期间,我们安排**村党组织负责人专门介绍**党员干部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集中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乡镇及时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介绍**培训的感受和“双学”的目标承诺及具体措施,共谋发展大计;各村也分别召开村“两委”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商讨富民强村的思路和具体办法。全省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发展富民计划,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摘要]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文章从意义、障碍、原则和措施等四个方面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
经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西部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如果照搬中东部尤其是沿海省份的经验和模式,不一定是可行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并认真总结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建立完善的西部新农村建设理论,更好地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发展。
一、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与传统农村相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新农村;(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现代化水平、科技贡献率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新农村;(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良好的新农村;(5)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西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西部新农村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在政策方针层面,新农村建设端正和明确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更注重农村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协调和全面发展。其次,在经济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还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再次,在社会政治层面,西部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与和谐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使农民群众通过新农村建设增进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最后,在思想观念层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的热情和动力。
新农村建设
浍水河畔春潮涌
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
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尚并举,这个地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xx。
xx,这个展翅翱翔之城,舒翼腾飞之地,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更是一马当先地驰骋在这一爱民惠民的康庄大道上,在方圆1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谱写了一曲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华彩乐章。
序言:知不足而急追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必须创新思路,扶贫力量应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民三方主体。在扶贫中,政府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指导农村事务工作;非政府组织要发挥其公益性、非营利性特点,在资金募集和社会影响力上服务贫困村;贫困村应当从村干部和贫困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上着手,实现脱贫致富和向新农村的转变。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政府;非政府组织;贫困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下,经济薄弱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无疑更加任重而道远。它不能仅囿于贫困户数量的减少和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去规划实施,“使广大农民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这就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创新思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笔者遵循这一思路,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扶贫村为视角,谈谈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主体。
一、扶贫主体之一: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扮演着全方位、多层次的角色。针对扶贫工作,笔者认为,政府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1.提供公共服务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理论和观点进行综合归纳,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标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发展要求。
2006年,全国各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在:
一、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假定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传统的人口众多的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能够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其认为,只有当城市吸收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才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才能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