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技推广论文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技推广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技推广论文

农技推广人员责任考核制度

一、考核分工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考核:由区主管部门、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服务对象等4方面按4:3:2:1的权重进行考核。其中,区主管部门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主要考核其技术指导服务的质量、效果和满意度;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工作满意度。

农技指导员的考核:农技指导员由所在单位和本行业或专业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共同负责考核,分线(或分单位)设立考核组。考核实行百分制量化,由服务对象、所属单位、考核组3方面按2:5:3的权重进行考核。所在单位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重点考核业务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考核组在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综合进行评定。

责任农技员的考核:按照“谁主管、谁牵头”的原则,责任农技员的考核由镇(街道)、区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三方面按4:3:3的权重进行考核。其中,镇(街道)主要对责任农技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区主管部门主要考评责任农技员的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服务对象对责任农技员的考核由责任农技员所在的镇(街道)负责组织。

二、考核对象

本考核办法的适用对象是:聘任为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的农技推广人员(含首席农经专家、农经指导员和责任农经员)。

点击阅读全文

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实施方案

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就是组织县乡百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1000户种养加销专业户、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幅射带动10000户农民共同致富。现就组织实施我县年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以培训、指导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重点,认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为农民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联动,协调配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求县、乡(镇)农技人员共同参与,开创“百名农技人员送科技入户”的局面。其中,乡(镇)农技人员除同县农技人员一样从事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外,还要落实农业科技入户的联系协调工作。

(二)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今年农业科技入户“百千万”工程,要在上年实施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指导服务对象,继续以“一村一品”专业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以科技示范户、种养加销专业户为对象,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品一片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和实践指导,着力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专业户的生产规模,培育农业产业“亮点”。同时,做到点面结合,兼顾其周边村及农户的发展,注重辐射带动,全面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整体推进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推广

摘要: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在农民中有威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已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新要求,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合理的策略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点击阅读全文

农科研究生培养思路

1培养平台的建立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基地是宏观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实验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园区等技术产品的孵化和扩散平台。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基地,它可以实现教授指导,研究生具体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规划与实验。这个基地为培养出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师资方面来看,培养基地的师资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团队组成,他们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请曲周县县长和书记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同时县农技专家、田间植保专家、栽培专家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都作为研究生的日常协作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培养经费上看,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简称“双高”)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国家985、211、973、863、948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国家支撑计划等的集合,主要经费支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保证培养经费的充足。从科研条件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实验站,占地面积73.33hm,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7hm,总建筑面积6000余m;实验楼建筑面积1700m,配备有价值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开展试验;教学培训楼建筑面积1800m,配备120台计算机和宽带网,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完成论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培养方式的创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地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程。课题开展过程是逐步培养优秀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过程。以“曲周夏玉米高产关键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研究”为例,玉米是曲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其产量多年未见提升,但从技术角度讲其具备增产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研究生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土地质地分析,农户调研讨论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然后在导师和协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试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深入农田示范基地考察调研,实地讲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入田间观察,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在田间向植保专家和栽培专家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向农机手学习耕地技术等,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把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和县政府双方根据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稀缺,农技知识过时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把基地的研究生选聘为县农业技术员,1人负责1个村,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农户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通过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能力。两年间,研究生共发表20余篇与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文章,实现了“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②人际技能明显提升。研究生学会了如何与地方政府和农户建立友好关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农户,最快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③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独立组织过一场大型农民技术培训会和联谊会,会议中一切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和培训的具体过程均由他们自己操作。④增强了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播种机、施肥机等使用,这为他们在农业领域进行科研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本实践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面临着一些挑战。①要求项目主题负责人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要与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②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农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论文设计。③导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观察,科学地收集数据,并不断进行总结。④选题需要既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又能为研究论文提供数据,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实现目标管理,具体化研究生的目标内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写,基地网站管理,编辑技术手册和新闻媒体联络,农技员和示范户培训,施肥和喷药技术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组织文化,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师生团队是一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善于学习和总结,有激情、高情商、有责任心、灵活应变的全方位沟通的团队。在这样的行动者引导下形成了研究生与地方政府,研究生和农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励的社会界面。

点击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历程及相关问题

1我国农业推广模式历程

我国古代就有了农业推广机构,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劝农官制度,如秦朝的“治粟内吏”,汉朝的“大农令”就是朝廷分管农业的官员,这种制度强调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通过劝导、示范、培训和推广来引导农民种地。近代我国对农业推广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章之坟、李醒愚著有《农业推广》一书,同年孙希复编写了《农业推广方法》,这些书都是介绍国外对于农业推广的理论构建以及实践的历史经验。1949年以后,由于国内人口激增,农业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许多人处于灾荒中,于是农业推广学在国内迅速得到发展,杨世谋(1986)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编写出《农业推广教育概论》(杨世谋,1987),张仲威、许无惧、陈建超(1988)在中国高等学校创建了农业推广专业,并组织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教师编写了《农业推广学》教材(许无惧,1989)。李小云等(1993)编写了《农村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王德海等(1994)编写了《推广学—农业发展中的信息系统》,高启杰等(1994)编写了《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博士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在德国进修之机会,回国后又写出《现代农业推广学》(1997)一书(高启杰,1997),从农村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农业推广的理论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老师还根据国际项目的经验,引入“参与式”推广方式,为农业推广增添了新的思路。建国以后农业推广更加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53年国家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保障了农业推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形成了以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农业推广信息网,1966~1976年,湖南省华容县创办了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组的试验,这就是“四级农科网”组织体制,1979年以后,是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技推广组织体制。1990年以后,我国农业推广机构达到22万家,拥有大约92万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并形成形式多样的推广模式。陕西省宝鸡市的“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它是宝鸡市人民政府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请一些农业方面的专家,专门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针对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辅导,对优秀农产品进行推广和示范,使农户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政府专门为他们设立工作室,里面有培训教室,实验室,试验田,示范田等,农户可以方便的找到专家,专家也可以直接辅导农户,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使农民的问题不会耽搁。福建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南平市把党政机关和科研所农业方面的专家直接派到农村,直接给农户服务,他们带资金,带任务,带项目下乡,允许他们进行技术经营,取得合理收入。他们在原单位的职务,工作关系不变,但考核是以“科技特派员”的业绩为标准,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部地区。全科农技员模式:按照2010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点,推行农业科技特设岗位计划,在以种养业为主的村设立一名全科农技员”的要求,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围绕种植、养殖等高效产业,在房山、通州、大兴、密云、延庆等5个区县先期选聘和培养了506名村级全科农技员,2011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将再增加533名全科农技员,实现“千人千村”的目标。为了强化对全科农技员技术服务效果,以及市级和区县等相关管理部门对全科农技员管理、培养和监督考核方面实施情况,每年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采用随机抽样等多种调研与评估方法,掌握、分析全科农技员需求,开展对服务对象服务效果评估考核,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管理、培养和考核办法,为全科农技员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保障。

2我国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欠缺

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收入,政策执行很不到位,一些地区为了搞政绩工程,暂时拨给农业推广人员一些资金,当上级检查结束后,资金就很难到位,加之农业见效慢,很多领导干部挪用资金。

2.2农技员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