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学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农学专业对作物拷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科院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知名专家的具体操作和讲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入彻底的了解并能切身体会到国际农业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接触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跨国交流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认识当前形势、环境条件等宏观现象,能够接触真实的实地操作,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实习内容
在实习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对作物的长势进行分析,如株高、病虫害和当前生长发育阶段等分析。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我了解到农学专业对作物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带来繁琐的纠正工作。刚开始认为对于简单的记录工作完全可以胜任的我,慢慢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快,而是精。
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地势高峻,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各地的农牧业主要由海拔高低所决定,其中海拔3000~4200米之间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可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其中青稞、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75%左右。
过去野生燕麦在随处可见,作为栽培燕麦在仅有零星种植。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对这一古老作物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管理,随着我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燕麦不但是优质饲草,其籽粒还是优质饲料。其茎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燕麦作为主要的饲草料作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成为我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作物。
思想道德方面,大学里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党训班培训,全面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自觉遵守《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则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等错误倾向;树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参加学校及系上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曾参加党校系统学习并取得结业证书,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我明确个人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大学四年里,我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校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方面的工厂实习活动。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生科协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活动。
我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参加学生会的工作,我在大学四年里,曾担任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xx大学农学院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等职务。同时在班级曾一度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在做学生干部工作的日子里,自己感觉真的很充实,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感觉这里真的懂得了很多。
当然在自己获得了许多的同时,学校也给了我众多的荣誉:曾多次获得单项奖学金;-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年获得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优秀团员”称号;年获得国家助学金。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对未来,未来是美好的,当然美好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拓。相信在学校,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的明天回变得更加美好。我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不断注意自己身心的培养,大学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大学四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会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以做到最好。
【摘要】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高校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也是社会对农学类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目前,国内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涉农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基于农学类专业特点和发展实际,健全创新创业管理机制,构建一套由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构建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提升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3],涉农高校应积极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培养农业人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靠知农爱农的高科技人才,农学类专业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双创”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及实践操作,能够提升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促进农学类各专业学科协同发展
[摘要]《土壤学》课程是农科院校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针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本文从农学专业实用性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方法对《土壤学》教学改革过程进行深入探索。对现行《土壤学》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希望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土壤学》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农学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侧,而目前看来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改变供给的过于单一,从而建立丰富、多样化、可供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三农”创新人才[2]。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更是自然环境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大气、水体三个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水体和大气中的污染物经过转化和运移,最终汇集于土壤中,致使土壤大面积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撒施的化肥等有毒有害化学品,使得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如:2009年,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发生镉污染事件,造成多数人镉中毒。2010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由于附近公司非法排放污水导致当地儿童多人血铅检查铅含量超标。2009年发生在长沙湘和化工厂的“三废”污染,导致当地土壤镉污染,2013年发生湖南“镉大米”事件,大米中的镉严重超标,造成严重的危害。鉴于此,我国急需大量的土壤治理及土壤保护的专门人才。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些院校对《土壤学》课程,甚至农学专业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土壤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壤学》是农林类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地球科学、土地管理、土壤培肥,土壤管理及园林规划等其他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农学专业四年的本科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土壤学》课程涉及的面较广,涵盖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固、液、气三相),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形成与发育过程,结构及力学性质,胶体界面的化学反应,土壤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和土壤的利用和管理(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土壤资源利用)等内容。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及退化严重,《土壤学》成为关乎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在《土壤学》的教学中,由于每所学校不同专业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不同,导致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农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培养大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然而,受到各种新专业及热门专业的影响,农学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挑战,需要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促进农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农学院校《土壤学》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结合农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适用性,对《土壤学》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课程实践和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使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农学院校的特色。
1《土壤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1.1课程内容知识点较分散,教学难以面面俱到
《土壤学》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肥料与施肥技术,土壤环境过程及土壤管理与保护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通常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的授课,分别讲解各个知识点,很难将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和相互渗透,造成学生在实践应用时,不能把知识点整合、消化,遇到问题无法独立分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