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案例

农业产业案例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业产业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产业案例

新农科建设与成本会计人才培养探析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形成“立德树人”发展教育理念。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的新思路。高等农业院校构建成本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协同效应和《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展新思路基本要求,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成本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予以体现。

一、“新农科”建设的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渗透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农业、乡村、农民和生态建设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推进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本会计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专业课。课程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为主线,是对现代农业产业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实践应用。尤其是在现代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培养方面,“新农科”建设决定着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的“立德树人”为根本等相关会议精神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新农科”建设的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乡村产业发展等为重要使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新农科”培养产品成本核算实用技能型成本会计人才要求。产品成本核算实用技能型成本会计人才是以乡村产业发展等为重要使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产品成本核算发展需求,培养现代农业产业产品成本核算发展的农林专业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成本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新农科”建设的成本会计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情感目标、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点目标和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

1.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情感目标

成本会计人才体现现代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产品成本核算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品格的内涵。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家国情怀是培养的人才具备一种源自内心的现代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发展质朴情感,是对面向农业、乡村、农民和生态建设发展的深沉热爱;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个人品格是培养的人才具备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个人面向农业、乡村、农民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

2.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点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

中国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路径

1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机制

1.1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拉动力

在我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生产是农业的中心环节。但是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农业由过去的受资源单方面约束转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这表明市场流通也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产品营销,将在更大范围内维持生态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系统功能的提高。

1.2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力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这些行为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粮食增产和暂时的经济效益,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严重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生态农业的转型应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协调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1.3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全文

农产品市场营销

摘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对于推动农产品市场需求,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结合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对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创新要点。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市场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欲望。

1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点击阅读全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影响

一、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和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提出

(一)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

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低,许多地区的农民家庭仍然停留在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状态,这种状况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我国各地农村居民人均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的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以1995年为例,农民家庭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人均达到1514元,最低的是西藏、青海,人均分别只有139元和188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10倍。全国大部分省区(18个)的农民家庭人均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只有400~700元,还有相当一部分省区(9个)的人均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在400元以下,而人均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省区只有3个。

如果把农村居民家庭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与其农业总收入之比,作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一个近似指标,那么可以看到,全国平均农业商品化水平还不到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达到16个,其中商品化水平低于30%的省区有4个。由于农业的商品化水平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最终进入市场交换获取现金的数量少,因此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与此相仿,我国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特别是影响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表3是国家物价局有关玉米、苹果和橘子三种产品1995年和1996年不同产地销售价格的统计数字。数字显示,当年玉米的产地价格,最高为北京的每50公斤77.08元,最低为黑龙江的每50公斤32.53元,两者相差45元。也就是说,每公斤玉米的价格相差接近1元。而苹果的地区价差更为惊人,最高是江苏的每50公斤596.36元,最低是山西的每50公斤49.47元。也就是说,前者每公斤价格超过10元,而后者每公斤价格不足1元。再看橘子的地区差价,最高是广东的每50公斤237.93元,平均每公斤4.76元;最低是四川的每50公斤34.95元,平均每公斤只有0.70元。上述数字表明,由于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使得主产地的农产品价格大大低于非主产地的价格,严重影响了主产地农民的收入。

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也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美国农业部2002年出版的《农业实况》(FactBook2002)一书反映,目前美国人的食品消费支出中,有80%是用于农产品产后的集散、批零销售、运输、加工、广告、包装、餐饮服务等费用。在整个90年代消费者增加的食品支出中,约有92%是增加在农产品产后各种营销服务费用上。因此,延长产业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据我国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的一份报告反映,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达到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到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迄今为止只有40%到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8∶1。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不仅减少了农产品附加值,也相对减少了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于初级农产品大部分属于生活消费必需品,其消费的收入弹性比较低,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而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并不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而导致部分初级农产品在低消费水平下的供大于求,价格下滑,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点击阅读全文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展新模式

近几年,城乡发展差距愈发扩大,乡村的衰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精准化把握我国农村地区数字要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制,深描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借助数字系统、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等在技术、价值、人力、资源等要素上的有机协同,形成乡村振兴的区域发展合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的实践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郭顺义、杨子真等编著的《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2021)一书作为参考读本,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并由此探究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策略。全书共七章,立足于数字乡村发展的时代背景,梳理界定乡村振兴战略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详细阐述数字科技供给农业生产与乡村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内在机理。同时,结合实践案例阐述乡村振兴在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网络扶贫、乡村数字化管理、绿色乡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等领域的经验实践、发展困局及提升战略。此外,作者结合案例发生的现实情境,注重不同环境中数字化乡村产业振兴的共性与特性,形成一般性路径选择的策略,形塑数字化时代乡村振兴的立体化景观。

一、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

结合该书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村农业发展赋能机理的分析与阐述来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加强数字经济技术赋能和推进乡村基础数字设施建设,通过吸纳数字要素促进农业生产的时代革新。首先是乡村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协同共振。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效融合可以推动农业的数字化和精细化发展。数字技术即时性强和传播速率快等优势特点能够帮助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开展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事分析工作,进一步降低农业工作难度和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数据化与可视化处理。与此同时,全面推进农村农业数字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理念融入农业生产运营当中,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其次是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的内在统一。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美丽乡村是现代乡村农业振兴的新思路、新路径,而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农业绿色发展实践中有助于凝聚资源与技术禀赋。通过数字技术的精准化处理,可以发展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与监测,使得农业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农业地区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最后是农业经济与智慧乡村的价值联动。产业融合是现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创新途径,而数字经济可以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科技共同作用下构建新型商业发展模式。在全新经济模式的驱动下,乡村农业可以延伸原有的产业链,拓展多种新业态与新模式,在农业休闲、养生、旅游等领域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服务智能化与信息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二、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策略

基于该书中提出的国际社会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经验、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案例与数字乡村发展的对策建议来看,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农业生产、信息科技、农村文化、农民生活、支持资源等多要素融合。具体可以从以下途径探索: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乡村网络覆盖,既可以保障农村农业的数据采集与信息交流,还能为农村数字化产业发展建立区域资源支持系统,激发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其次,搭建乡村产业振兴数字化平台。一方面,以数字平台为载体将农村地理信息、人文资源和乡村文化进行数字化转换,在此基础上建立线上农村文化资源库,传承、传播乡村文化,营造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环境。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可以融合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人力、智力、政策等发展要素,形成系统联动的信息共享、产业协同和智慧服务的综合平台。最后,农村地区可以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将数字化平台作为农业产业销售的信息与服务平台,结合当地农业生产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化产业,探索“线上+线下”的新型乡村商业模式,激活农业生产的区域网络,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多元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发展。

作者:时孜腾 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