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业产业发展建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镇情概况
*镇位于*东南部,距县城54公里,东毗邻*县的勐佑镇和营盘镇,西接本县*乡,*、两乡,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6公里,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31379亩,其中水田面积11375亩,旱地面积200*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甘蔗、香料烟、茶叶、林业和畜牧业,后续产业有甜龙竹、蚕桑等。
20*年末,全镇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6户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58万元,同比增1666万元,增合24.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元,同比增362.7元,增合21.4%;完成本级财政收入356.3万元,同比1*.6万元,增合41.6%;完成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226万元,同比增311万元,增合34%;实现个私经济收入4096万元,同比增534万元,增合15%;实现工业总产值1*3万元,增加值470万元;同比分别增2*万元、134万元,增合24.5%、39.9%;实现粮食总产1*0.5万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9年9月,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粮食产业:小春粮食产量95万公斤,实现收入110万元;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42万亩,其中水稻1.*万亩,包谷1.1万亩,其它杂粮0.3万亩,预计实现大春粮食总产944万公斤。
摘要: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华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对渭南华州区蔬菜种植基地的深入调研,结合华州蔬菜种植生产的现状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蔬菜产业产出结构不合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蔬菜产业附加值低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综合分析华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潜力,提出华州蔬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政府部门、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公司、农户在生产种植蔬菜过程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华州蔬菜;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发展建议
华州区是国家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华州大葱、华州山药分别于2010年、2019年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华州区被誉为“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目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华州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一、华州蔬菜发展现状
(一)华州蔬菜种植环境
渭南华州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渭河下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现有耕地面积42.75万亩,基本农田34.1万亩,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地势南高北仰中间夹槽,年平均气温13.3℃,降水量583.4毫米,无霜期283天,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种植蔬菜物种丰富,宜粮、宜林、宜畜,是菜果的优生区[2]。
摘要: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经营发展需要必要的财政投入扶持。本文针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首先简要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的内涵概念,进而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当前在财政支农支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就改进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管理,提出了几项建议措施。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经济;资金农业
作为我国重要基础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观重要。但是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保护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国家足够的投入予以保护和支持。现阶段,各地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财政支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支农支出不够稳定,区域差异较大等。因此,迫切要求深入分析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的实际效果。
一、财政支农支出概念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也就是国家在“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设置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为了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及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实现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类别的不同,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分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减灾、扶贫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改革、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在国家的财政支农形式上,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国家扶持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直接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直接予以资金支持。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镇情概况
*镇位于*东南部,距县城54公里,东毗邻*县的*镇和*镇,西接本县*乡,*、两乡,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6公里,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31379亩,其中水田面积11375亩,旱地面积20004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甘蔗、香料烟、茶叶、林业和畜牧业,后续产业有甜龙竹、蚕桑等。
20*年末,全镇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6户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58万元,同比增1666万元,增合24.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元,同比增362.7元,增合21.4%;完成本级财政收入356.3万元,同比104.6万元,增合41.6%;完成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226万元,同比增311万元,增合34%;实现个私经济收入4096万元,同比增534万元,增合15%;实现工业总产值1033万元,增加值470万元;同比分别增203万元、134万元,增合24.5%、39.9%;实现粮食总产1*0.5万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年9月,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粮食产业:小春粮食产量95万公斤,实现收入110万元;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42万亩,其中水稻1.02万亩,包谷1.1万亩,其它杂粮0.3万亩,预计实现大春粮食总产944万公斤。
各位领导,同志们:
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和贯彻,对于我县顺利完成“十一五”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总结成绩、认清形势、找准问题、统一思想,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学习活动安排,结合这次集中学习主题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会和《建议》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决策部署,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十二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等作出了具体部署。全会和《建议》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指南。
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的起点更高、压力更大、任务更重,新农村建设工作肩负的使命也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建议》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特别是要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上多下功夫,更要创造性地落实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办法措施上多下功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步伐。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