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业产业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的意见》(*政〔20*〕46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的通知》(*政办〔20*〕27号)精神,继续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跨越行动计划,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20*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壮大基地规模。围绕毛竹、茶叶、蚕桑、百合、畜禽、鳗鱼等*大优势产业和板栗、油茶、葛业、中药材等四大特色产业,全年计划新栽毛竹13000亩、引鞭扩园7000亩,新辟无性良种生态茶园1100亩、良种茶无性系扦插苗圃75亩,新辟和低改桑园10000亩,种植百合50000亩,推进良种改良、提纯复壮试验示范,新栽油茶1000亩、抚育油茶5000亩,新增土池养鳗500亩。积极发展中药材、石斛、畜禽、水产和绿色蔬菜等基地,全年计划发展和改造特色农产品基地6万亩。加强大沙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入园,现有入园企业年内投产见效,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种养业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先行区、现代农业生产组织试验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带动区”。各乡镇、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发展示范基地、示范片1个以上,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每个示范基地(片)都要做好规划,设立简介牌,明确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以点带面,促进全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增强龙头实力。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业龙头。加大国家、省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组建龙头企业甲级队和乙级队,重点在毛竹、茶叶、油茶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上下功夫、求突破。紧紧围绕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后备队,充分发挥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专业大户。2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5家以上、超5000万元10家以上、超1000万元30家以上,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三、发展中介组织。大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县农委、工商、科技、科协、民政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与服务,抓好培训,搞好示范社建设,每个乡镇要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进一步规范提高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功能,达到“五有”标准。巩固和发展主导产业行业协会,乡村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兴办专业联合社,形成组织网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四、抓好技术培训。开展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发挥科技节本、增产、增收作用。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继续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训,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转移培训,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扩大转岗就业,组织开展“神农杯”创业活动。全年计划培训农民5万人次,农户受训面达30%以上。
1.整合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系统
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应利用广东农村现有有序农业产业组织、尤其是流通组织的缺档,领办、创立各种农业产业化联合社团,着力建立逐步为农民接受、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并可进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咨询以及对市场无序竞争进行协调、规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组织的功能就是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咨询以及对市场无序竞争进行协调规范,同时,还可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其在不断加长的产业链条中得到其应得的利润。这类组织应是随着全省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以三高农业为主体、产加销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的综合或单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其形式可以是各种农产品联合会协会,联合进行农产品的多项或单项的技术服务、物资服务、供销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生产保险等;可以是各种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群体,实现规模效益,并逐步形成村、乡镇、县三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这方面,广东农业产业化进程有需求,而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原有的网络,总体投人不很大,且为建立广东农村产业组织、尤其是流通组织进行的新尝试,并有可能以新形式重组供销合作社系统,进行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第二次重建,实为吹糠见米之举措。广东供销合作社应争取政府支持,建议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创造内外环境,扶持和引导农村产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发展。
2.搭建广东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
由于受到市场范围、信息渠道以及对相关地区资源、市场了解程度和条件的制约,农民的农产品产销存在种种盲目性,这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而且浪费了农业资源,影响了农民收益。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可以通过搭建广东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建立广东权威性的农产品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预报信息系统,创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和管理流程平台,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信息服务,提供农产品市场预测服务,提供农产品网上交易、递送服务,提供网上货品跟踪服务,提供高效农产品仓储技术设计服务等,帮助农村和农民搞好资源调查、市场调查和区域优势比较分析,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合理组织或引导规划布局,减少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农民利益损失,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人,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搭建广东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中心的一次性投人测算资本约为3一5千万元,省市两级供销合作社人员投人约为50人左右,年维持费约为150万元左右,这于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目前的人物财力是可以通过争取努力做到的。
3.培育广东农业产业化新组织典型
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按照老规矩到春天催种地、夏天催夏锄、秋天催秋收,继续唱“四季歌”,还是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经历投放到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调研,感到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五大战略”以来,全市上下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基本上告别了过去唱“四季歌”的传统工作方式,摆脱了过去那种“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思维定式,进一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围绕市场抓农业,立足产后抓农业,着眼工业抓农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乡镇对农业已开始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创: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05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通过教育,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对财政贡献率低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解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落后,只当官不作为,作风漂浮的问题,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实现新跨越,才能横下一条心,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业比重占全市经济总量30%,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大市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3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政〔2012〕25号)精神,为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发、十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作为总抓手,把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平台,以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围绕相关联产业进行生产、加工和流通,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组织协调型、市场依托型、科技推动型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培育若干三次产业紧密协作、链条相对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所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草根人才;理念对撞;人才脱档;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在农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国际先进理念难以被很好地应用;龙头企业后续力量不足;草根人才综合素质偏低。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慕名来到农业产业化先进典型江苏省东台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走访。通过走访当地干部群众,走进龙头企业、深入产业园区、参观农产品集散市场,我们对当地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对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选出亟待解决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总结、探索。
一、问题表现
(一)理念对撞——“国际视野”难以植根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