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业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疑是北京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和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研究和探索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对于推动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高新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高新技术是农业高技术和农业新技术的总称。农业高技术是以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处于当代农业科学前沿的、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技术(罗剑朝、侯军歧,1999)。它之所以被称为高技术,不仅是因为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高度密集的知识和资本投入,而且是因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产业化后潜在的高收益。农业新技术是原有技术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或者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初次出现的技术。农业新技术虽然未必一定是高技术,但农业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替代,同样是新技术采用者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结果。农业高新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及时地产业化,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学术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并未实现逻辑上的完全一致。即一方面,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把(已有的)农业高新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将高新技术的发明和研制阶段(即农业高新技术的生成阶段)视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罗剑朝、侯军歧,1999;朱希刚,2000)。实际上,尽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生成过程,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真正关注的重点是高新技术如何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从实验室向生产领域大规模的扩散。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从潜在生产力(实验室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农场技术)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以确认可靠的农业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过程。因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标志是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农业生产者成功地掌握并在生产中采纳了这种技术,它要求农业高新技术不仅仅走出实验室,而且要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潜在的高收益。高新技术之所以被称为高新技术是因为它能给高新技术的采用者带来明显高出常规技术的经济效益,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新技术的采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为了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收益是农业生产者采纳高新技术的初始动力,而且往往是最先的高新技术采用者会得到大大高于后来者可望得到的收益。当高新技术被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所采纳,或者当更高更新的替代农业技术出现时,昔日的高新农业技术将转变为常规技术,这时再采纳这些常规技术的农业生产者所要求的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和可望得到的收益都会大幅度降低。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较高的投入。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因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增加相应的配套生产要素投入,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往往伴随着高投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投入可能包括: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现入物的使用,较高水平的管理,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等。
一、近三年科技工作情况
自2003来,科技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实施科技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维护知识产权、产学研结合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已争取立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项,落实科技贷(借)款9600万元,无偿拨款95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年新增产值16500万元。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评审出县科技进步奖29项。申报国家专利29项,获批专利17项。几年来,引进、推广工、农业新产品、新技术40多项。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2005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5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至52个。2005年7月,我县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对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的复核。与此同时,我县科技成果管理、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服务工作不断进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科技宣传深入民心,科技局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1、加强科技宣传,不断改善科技政策环境。
一是“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局面正在形成。坚持一把手抓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科教兴县领导小组”和“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各企业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主要领导的科技工作领导机构。县、乡(镇)党委、政府将科技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科技工作专题会议,讨论、研究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项目、科学技术合作、科技人才引进等科技工作,对具体事项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结果。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上下贯通,形成一股强大的科技工作合力,使县级科技工作整体水平迅速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各个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二是各项政策环境陆续出台。为了创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兴县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对乡镇县直部门实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的实施办法》、《云梦县技术创新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科技工作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实施,使科技工作环境越来越好,科技工作的力度逐步加强。
三是全社会学科技、用科学的热情越来越高。我县一方面以每年全省送科技下乡活动、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进步法实施周年纪念日、科技周宣传日等为契机,另一方面采用召开科技大会、科技专题报道、科技法规竞赛、科技(赶集)下乡等形式,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普及《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专利法》等科技工作法律法规;同时,我县还结合全县经济工作情况邀请大专院校教授、学者先后作了30多场高水平的科技报告,向各级领导、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提供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体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个关键的步骤:第一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二是把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第三是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第四是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是一个封闭循环过程,而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各相关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是农业高新技术被企业采用,并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产业化过程的标志,是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产业化过程的结果,是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9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4400多万公顷,美国3000万公顷,加拿大300万公顷,而我国只有70万公顷。我国种植面积不到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6%。我国年畜禽饲养量约8亿头(只),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据中国工程院石元春院士估计,我国畜禽饲养业因疾病死亡和不能正常生长的损失价值约1000亿元/年。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却未能培育出中国的畜禽疫苗产业巨人。我国的测土配肥技术早已成熟,我国的专家系统和网络技术也不落后,但我国农田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和美国平均使用量的26.5倍,报酬严重递减。据专家估计,我国氮肥的损失率高达40%,即每年有2000万吨尿素(折合价值约380亿元人民币)白白流失,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如果将治理环境和流失的价值算在一起,在这方面科技产业的价值应该500亿元/年以上,但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家瞄准这个市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牛胚胎的移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一个专业公司(格拉纳达公司)已经发展到10亿美元的规模。我国技术人员在牛胚胎移植的技术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牛胚胎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出现非常强劲的需求,但全国却没有出现一个专业化从事胚胎移植的大型企业。根据我们的最近的系统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本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产业化创新不足。主要原因有三:1•很多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的取向不对,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和上级。有些机构的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所花的时间和资金有时要占到课题全部的50%,真正用在课题研究上的不到50%。有的科研机构将科研课题分成两类,一类是上级部门下达的经费,另一类是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前者称纵向课题,后者称横向课题,对前者承认工作量,成果可以报奖,后者则不算科研工作,其经费列入产业创收范畴,并加倍征收管理费。通过这样的区别对待政策,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向政府或上级部门争取资金,而不是市场。这样,能否向上面要到钱、成果能否通过上级验收、能否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是重要的,成果有没有技术创新、有没有知识产权就是次要的事了。这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体制缺陷所致。2•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量既绝对不足也相对不足。在绝对数量上,我们全国每年在农业科研开发上的经费,比不上美国一个大公司在农业高新技术科研开发上的投入;在相对数量上,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1%,而我国只有0.2%—0.5%。农业科研经费总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几乎都来自于政府。而发达国家不是这样,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几乎与政府拨款相等,每年约21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粮食和农业研究投入,私人农业企业的比重上升到53%。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政府拨款只占20%;美国国家大豆实验室的科研经费95%来自社会。3•我国农业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和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我国的基层农业科技机构,大多数隶属于不同的或相同的上级部门,由于大家都有面向各自上级的倾向,各自通过自己的系统去争政府的科研经费,很难统一组织力量面向市场去进行产品设计和科技攻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使政府本来就很少的科研投入,变成撒胡椒面。这样,科研环节出不了过硬的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企业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是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是科技产业化的运行主体。但我国的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太小,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经济实力不足。1•资金投入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过程所需要的费用,要比研究过程高5—10倍,产业化投入又比开发费用高5—10倍。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投入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15%,约6亿美元,孟山都公司每年有5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上,先锋公司和杜邦公司联合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投资达17亿美元。这些投入对我国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国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大小小有2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只有10家左右,大多数厂家的销售额只在几百万元人民币的规模。2•龙头企业规模太小。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称为“龙头企业”,通过这个企业,将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的广大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形成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这种运作模式符合国情,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但由于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技术和产业牵动力很弱,市场拓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弱,企业难以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有很多企业甚至连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合同也不能兑现,使产学研的科技合作(或产学研一体化)流于名义上的相互利用,并无实质性的结合。因此,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严重限制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内容提要
本文论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提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各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我国各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提出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运行模式与机制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我国农业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高新技术正逐步地走进我国农业的每一个领域。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迈进一步。
一、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