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概论论文

农业概论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业概论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概论论文

多媒体教学农业概论论文

一、教学方法创新

1.多媒体教学

农业概论设计的内容很多,既有国内农业发展的介绍,也有国外农业发展的介绍。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入电子元素。多媒体教学通过把图片、声音、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经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地表达了传统板书所不能体现的知识,节约了教师书写板书时耗费的时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加教学容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在传统教学中很难体现的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地理区划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既直观,又生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教师讲解时一味依靠多媒体,使得课堂气氛不理想,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起来。

2.实践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来自教材,课外书和教师的讲解。而对于农业概论的教学来说,其涉及的内容既有农业生产过程,又有农业经营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利用学校周边的农业研究院、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通过参观、调研,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农业设施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带领学生深入蔬菜大棚,山间林地,田间地头,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最新数据,弥补教材老化与区域不同带来的问题。根据贵州省农业生产实际,可在茶园、林地、烟草和中药材种植区设立长期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充分了解我省农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进而学习更为实用的生产技能。此外,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完成对农业概论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3.其他教学方式

点击阅读全文

从古至今稻谷农业概论叙述论文

一、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栽培稻的起源,是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野生稻分布区域内。

关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过农学方面的、民族学方面的和考古学方面的多种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主要是根据近十年来的两项考古发现提出的。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课程传播学论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国内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主要特点截止到2013年,国内有1080所高等院校开设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共7个,其中广告学专业365所、新闻学专业307所、广播电视学专业225所、编辑出版专业80所、传播学专业55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43所、数字出版专业5所。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及其相关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我们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收集了国内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

(二)省属高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目标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人文学科和农业科技结合。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学人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促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趋势。第二,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并重。“上手快,后劲不足”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代名词。培养目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倡导理论与技术并重。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对国际传播视野的具备,对网络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是未来传播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中之重。通过横向比较各个高校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两方面的知识能力是必备的: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二者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相加”的关系。必须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相对于理论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的应用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专业追求的目标。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的安排顺序”以及“课程的实用程度”是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程度的主要变量。合理的开课顺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会更加系统和完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一)优化专业基础课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4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的导论课程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是没有异议的;安排在二、三个学期开设“广播电视概论”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作为两个专业方向相对应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在第三学期期末选修方向课提供参考;第七学期开设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一方面可以为高年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想要考研的学生提供支撑。另外,我们还安排了3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人文基础课,开设在第1学期;“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构图、色彩及空间构成的感性认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从而加强音乐修养,更好地为后续课程及实习服务。

点击阅读全文

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浅析

摘要:新文科建设为专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专业应对新时代挑战指明了方向。作为高等文科教育中的传统学科,历史学面临着一系列办学难题,在守正的同时探索创新之路,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的教学实践,对高校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提出了思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科融合与特色培育;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史学职业技能;提倡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历史学;教学改革;公众史学

2019年,教育部等13部门正式启动的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和打造质量文化六大任务[1]。作为一场文科教育革命,新文科建设是新形势下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本质是融入新科技、新理念,协同解决时代发展迫切问题的创新之举[2-3]。历史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文科教育中的传统学科,其悠久的传统既是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视野狭窄、学科范式固化、教学形式单调、学生素质层次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等办学难题[4-5]。在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夯实历史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实现创新,是当下高校历史院系急需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1新文科建设与历史学专业改革

2019年新文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校理论界和高校管理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具体到某一个学科上,探讨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学科,推进历史学新文科建设引起的关注也相对偏少,仅有少量学者进行了探讨。姜萌(2021)提出,扎实落实“通专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层次丰富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课外指导体系,是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值得努力的方向[6]。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这反映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7]。尽管当前高校历史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培养专业人才打基础的责任,但本科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需要积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8]。历史学并非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的教育价值,对于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同样意义重大[4]。近年来在国内历史院系兴起的公众史学教育,即是推动史学同其他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但史学工作者对“教什么”“怎样教”有着不同的认识,对史学是否应该“致用”莫衷一是[6,9]。当前,积极倡导服务社会的公众史学尚不是主流,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二者的评价远不能等量齐观。浙江大学历史系桑兵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设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但应慎言跨学科。新文科作为战略思维,应该向着看似不实用而其实有大用的方向探索至理[10]。可见,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前提是守正,为了求新而不加取舍地向热门学科靠拢是不可取的。

2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本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为例

点击阅读全文

角色模拟在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本文从《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现状出发,分享通过综合性角色模拟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设计,分析这种新教学模式的成效并作出反思。

关键词:角色模拟公共事业管理综合性角色模拟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起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前续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效度,也关系着学生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和专业认同感的建立。本文尝试基于笔者个人经验,从《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现状出发,通过综合性角色模拟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设计,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效并作出反思。

1《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现状

自1999年我国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开设院校已由2所发展为600余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到300多篇。然而,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中国知网上收录的《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相关课程建设研究论文还不足10篇。有限的研究主要针对课程性质、讲授内容安排等作了现状分析,提出讲授中增加现实事例、加强校外实践、增加团队学习、改革考试方法等建议。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看起来亮点并不突出。理论研究匮乏与教学实践创新不足是直接相关的。目前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仍沿袭着传统课程教学的方式: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聚焦于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多使用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式传统模式,多数院校尚未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平时出勤、作业与期末一次性考试来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应试性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难以锻炼就业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针对这些问题,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创新丰富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开始引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但是,在以往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仅靠这些手段或方法远远不够。目前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是短暂的、分散性的,是根据每个知识点零散搜集而来并加以使用的,这种“小故事”式的案例,使得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实际问题的体验仍缺乏深刻性、连贯性和沉浸感。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教学模式亟需挖掘新的生长点。

2综合性角色模拟的整体设计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