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业技术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1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
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同全国一样,也是沿袭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市级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等部门;各县(市、区)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果站和植保站四个业务站,多数县(市、区)还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每个乡镇(街道)相应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林果站;村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户。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的划分设置的,依附于同级政府行政机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设有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布局及经济区划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限制了技术跨区域流动与重组,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和技术推广资源的浪费。
2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一个技术推广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财政压力的影响,各地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采取了“减员、断粮”政策,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由于“三权”下放,市、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仅限于业务指导,上层对下层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严重。乡镇结构改革,一大批非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编顶岗现象严重,致使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素质降低。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职能弱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缴税费、抓计划生育、包村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的正常开展。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
有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使用强制式的行政指令推广,其相关部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技术的推广主要是基于对技术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推广这种技术是“万无一失”,信心十足的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能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就单方面决定采取下硬性指令的方法。其实,这种做法是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一厢情愿”,而农户由于对技术的不了解,对技术推广前景的担忧,对于这种做法是很难接受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即使是技术得到了推广,但农户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农户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单位,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偏低的话,技术就不能得到最好效果的推广,也就很难从技术推广中产生经济效益,这样做,不但不利于技术的推广,反而还会让农户对新技术产生怀疑。
2.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学技术难以普及。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农业生产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既然称之为“技术”,共就有与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不同的情况,就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而这些科技方面的东西,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是很难理解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但要有相应的文化素质,还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也就有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农户去尝试着探讨使用新的技术,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如何遇到了问题才能积极的探讨解决的办法。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则是,大部分农民的素质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也就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
一、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在理顺体制中提效益。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机制不活、体制不顺、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机制、理顺体制、明确职能、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四)明确公益性职能。县区、乡镇农业(包括农机、林业、水利)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农业关键技术、优良品种、新型机械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森林保护、林政管理、森林防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河道管理、水利工程管理、重点工程建设、人畜饮水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