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业科技创新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省是农业大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比较繁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约束力较强,因此,必须从**省的实际出发,重要约束条件需要用技术替代去突破,应该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省的现实基础分析,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利条件突出表现在:
(一)地形地貌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类型
**省环绕京津,国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00多公里,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几乎是中国农业的缩影。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农业生产、生态区域特点出发可以分为山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沿海及滩涂区等六个生态经济类型区。北部为高原农牧交错农业,西部为干旱山区、丘陵农业,中间为环京津都市城郊农业,南部为山前平原农业,东部为沿海、滩涂农业。栽培作物种类繁多,优势农产品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农业类型和农业资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科教兴村计划”和“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成功范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而生态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以四川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观察法,探讨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实施策略。研究发现,农业产业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基础不同,主要农业产业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也有所差异,而人才回乡创业、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和生态园,以及农业规模化发展是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因此,在各地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环境的分析是确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首要前提,同时,应该突出生态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特征并提高参与企业自身汲取资源的能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获得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典型案例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的低下。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现代农业,而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生态农业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农业效益的稳步提高,成为现代农业大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1乡村振兴呼吁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主要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崛起,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现代农业应运而生。现代农业主要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农业发展科学化。发展现代农业,旨在消除传统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农业成为具有就业吸引力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1]。众所周知,随着农业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成为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民生的重要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前提;生态宜居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和向往[3]。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对生态农业经济制度的革新,创建高效系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能够通过对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次高效的利用,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升了农业经济收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依据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和支柱产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手段。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在保证以生态为核心的基础上,推动了能源利用的创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改良了农业土壤,实现了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生态农业是一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2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生态农业发展相互促进
20*年,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为目标,以机关作风建设年和大讨论大实践活动为契机,解放思想,激发活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科技工作,特别是在争取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中心、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和加强专利工作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推进了我市科技进步,为实现我市“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20*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3项,其中列入国家级、省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71项。全年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经费5200多万元。
2.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6.4%,比去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3.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39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累计161家;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77只。
4.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企业31家,其中: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7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4家;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3家,累计44家。
新闻采编范文1
【摘要】“三农”是关乎农村发展、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直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也是各级报纸媒体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新闻不断涌现,并成为各级报纸新闻报道的宠儿,因此媒体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技巧,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优质的农业科技新闻。基于此,本文在明晰农业科技类新闻报道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地方媒体在农业科技类新闻报道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代农业科技新闻采编技巧的提升策略,旨在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质量,媒体更好地服务“三农”。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新闻;采编技巧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新闻采编工作者自身专业素养和采编技巧,对于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农业科技新闻主要是以农业技术的科研成果、农业科技人物采访、农业科技应用以及农业科技的调研等内容进行报道,需要媒体采编人员在坚持新闻采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采编技巧,才能更敏锐地发现捕捉和甄别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精准地进行实地采访,提升农业科技新闻的质量,进而满足广大受众需求。
一、农业科技新闻的内涵
所谓农业科技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其范围十分广阔,比如党和国家对“三农”方面的新政策;农业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杰出人物和先进事迹;农业科技生产实践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新进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新途径、新效果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革命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关注农业科技新闻,不仅开设了农业科技新闻的专版,而且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在规律和采编技巧也成为媒体采编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科技局和知识产权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委“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增量提质、跨越发展”的主基调,立足部门实际,积极谋划,精心实施,全力推进全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中共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委办〔2013〕36号)和《中共委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关于下达直部门2013年度目标绩效任务的通知》(目〔2013〕9号)文件要求,我局主要目标任务有11项,完成情况如下。
1、民生工程完成情况:截止10月底,完成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57042人,完成任务的114.08%,推广新技术6项,完成任务的100%。
2、科技项目申报完成情况:2013年省科技厅下达我的省科技计划项目24项,项目资金900万元,其中:新立项21项,790万元,往年立项今年续安排项目资金共3项,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