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农村论文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业农村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农村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论文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特征

(一)覆盖面稳步扩大,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业保险市场之一

农业保险覆盖地区从2007年试点的内蒙、吉林等6个省区稳步扩大至全国,保险品种覆盖了农、林、牧、渔业的各个方面。2007-2013年,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1.1亿亩,占播种面积的45%;承保主要粮食作物从1.7亿亩增加到9.35亿亩,占播种面积的56%;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306.7亿元,年均增速34.5%,参保农户达2.14亿户次。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农业保险市场。

(二)财政补贴不断增加,杠杆撬动作用

凸显2007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将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农产品纳入补贴目录。到2013年,补贴品种已经扩大到3大类15个品种,覆盖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棉花、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畜产品等。各级财政对保费补贴达到75%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承担35%-50%,个别地方甚至由财政全额负担。其中,2013年补贴126.88亿元,为“三农”提供风险保障1.39万亿元,放大效应近100倍。

(三)农险供给形式多样,产品与服务不断创新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农村农业结构论文

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农业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农业发展远远达不到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我国农业存在哪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1农业产值和就业不协调突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各产业的产值在不断地上升,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24040亿元2010年的40533.6亿元,再到2011年的47486.2亿元,平均年增长率大约39.5%,每年的第一产业的产值都在增加,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会促使的。图2是2006年至2011年期间三大产业就业量的对比,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人力资本投入较大,农业产值相对较低,正如速水佑次郎所指出的,一国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下降的速度低于国外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速度,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将下降,这就是我国的农业赶不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原因。

1.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相对于城市里的交通运输、通信、信息流通、教育设施、文化交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相对不太健全,特别是在技术培训方面,农民在这方面缺乏认知,政府提供的一些培训服务和农民切身需求的存在差异;或者是有些技术水平已经落后需要更新而没有及时的更新,导致培训的结果不理想;还有有些农民他们缺乏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性。陈旧的生产模式仍在持续,单一的小规模的种植养殖业仍在重复,即使有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往往也在面临着缺乏对信息及时了解而带来的市场风险,这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可能导致农产品没法在最佳时间进入市场。

1.3农业科学技术含量较低且农产品深加工不足我国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新型农用工具、化工肥料等都对农作物增收起了很大作用,但相比经济发达的国家,我国农业的现状是产量增加缓慢,质量比较低,劳动消耗高。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也是科技含量低的一个表现,2011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1.8倍,而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农民向市场直接供应的多是没有加工或者是初加工的农产品,虽然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类分级、烘干、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环节现在投入正在不断加大,但高效榨汁技术、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酶化与澄清技术、膜分离技术、无菌包装技术、真空多效浓缩等这些高科技和相关设备仍比较缺乏。另外深加工企业比较少,规模不大,上规模高效益的龙头企业缺乏。

1.4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实施不全面从供给方面,按照收入弹性理论,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随着该产品的供给量增加总收入会不断减少,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增产不增收,造成谷贱伤农;从需求方面,受恩格尔法则的约束,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食物所占消费的比例是越小的。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供给或者需求,农产品的价格虽然受市场的调节上下波动,但最终会降低,为了防止两极分化,政府的价格保护政策的实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农业作为社会效益高于自身效益的一个产业,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原则,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例如化肥的价格等,农民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且农产品价格上升的速度赶不上工业产品的价格速度,且相关工业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这说明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和目标价格等仍需完善。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发展下的农业建设论文

一、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

“苏湖熟,天下足”。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明悠久,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近年来,江苏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可圈可点。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698亿斤,比上年增产13.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136.5万亩,占耕地面积16.5%;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72.8万亩,比重达23.8%。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迈上1.5万元新台阶,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实施三年,已有300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55%。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全省旱涝保收农田比重76%,高标准农田比重约50%。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培育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7家,其中,国家级61家,居全国第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68家,居全国第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3家,与山东并列全国第一。农民合作社总数7万多家,经认定的家庭农场总数为2.1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提高至45%。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全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6%。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总数1.7万个,居全国第一。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2003年以来新增造林面积1794万亩,超过2002年前3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林木覆盖率由11.4%提高到22.2%。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农林水支出3138亿元,年均增长12.2%,高出同时期财政支出增幅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全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549家,农贷实收资本781亿元,贷款余额近千亿元。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增加至49个,主要种植品种承保面90%以上,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45%以上,“联办共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江苏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的不凡业绩。对江苏农业建设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

二、江苏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江苏现代农业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大制约”。土地资源紧缺制约。江苏的基本省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紧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每年要新增建设用地40万亩左右,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4年至2013年,全省耕地面积由7225万亩下降为6932.6万亩,9年减少292.4万亩。今后各项建设还得占用一部分耕地,即便占补平衡,每年仍要净减10万亩左右,而且新增耕地的质量相差较远,耕地资源已成为江苏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制约。江苏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弦绷得紧,经济发展又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据调查,江苏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倍以上,农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农业复种指数高,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加上工业、生活等污染,农村环境问题较为严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长远发展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劳动力成本制约。江苏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率已达64.1%,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务工收入提高,直接推高了农业用工成本,导致农忙时节用工紧缺,老弱妇孺成了种地“主力军”,江苏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国际农产品价格制约。近年来,江苏逐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小麦已连续八年实行最低价收购,水稻也连续两年实行最低价收购。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在大量进口低价农产品冲击下,农产品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面对这些制约因素,我们要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用改革创新之举寻求破解之道,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三、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坚持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建设,把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化解‘谁来种地’之忧的根本举措”。我们要按照培育“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建设“三支力量”,破解“谁来种地”问题。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务农创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生力量;要扶持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力量。对这“三支力量”,分门别类,区别指导,通过宣传引导、培养培训、政策扶持,逐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农民”和“新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在讲话中指示,“现代农业的载体是农业产业体系”,“要培育高集约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我们要充分依托江苏资源禀赋,按照“稳粮、增效、可持续”要求,从产品结构、产业链条、市场营销等方面,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解农业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而价格又被进口产品“封顶”的突出矛盾。突出集约化生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生产格局和优势区域布局,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增值化加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突出市场化营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体系,发展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搞活农产品流通,既要站稳国内市场,又能占领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江苏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年要在特色产业发展好的地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有特点、有影响的电子商务示范村、示范镇。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物质装备和科技手段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关键部分。”我们要按照“耕地良田化、装备农机化、科技实用化、服务社会化”要求,推动江苏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

点击阅读全文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建设分析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走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向城乡一体化,这些正是新农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刁汊湖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产业化的发展和新渔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新思路,推进刁汊湖渔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早日使刁汊湖走上城乡一体化的快车道。在新农村和产业化的关系上,我们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参考,并请指正。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一盘棋,是整体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农村的五项要求中,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如何发展生产,如何实现多元化农业经济,这正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决定性的重大决策。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下列支持:

(一)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和全面铺开,“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多乡一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将逐步出现,农业产业化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就近得到充足的低廉的供给。这降低了原料成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倾斜,农村的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这一方面可推进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档升级,另一方面可吸引更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室、“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一旦他们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入到再就业的队伍中,经过企业的专业培训、现场观摩与实习,就会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员工。

点击阅读全文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1农业机械化是“生活宽裕”的重要渠道

农业机械化可使农民快点实现“生活宽裕”的理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第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3000人,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72户。第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事实证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作业,农民的劳动力提升了,作业质量提高了,每亩农作物产量增加了,投入成本降低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比如水稻的播种、耕作、杀虫、收割,都依靠大型农业机械来完成。这样有效地节省50%的劳动力,增产20%~27%,亩产增值近320元。在农业种植结构方面,可以达到三种三收,充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最近的几年,我区加快了农业机械作业社会化进程,降低了农业机械的收费水平,节省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成本,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生活宽裕的一个重要渠道。

2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保证

乡风文明,依赖于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生产发展了,生活宽裕了,才能摒弃那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不良风俗,开创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阵地,让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从而推动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使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同时也必将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保证。

3农业机械化是“村容整洁”的重要载体

村容整洁,离不开农机化技术的支撑。要使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首先要普遍使用农业机械,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例如通过加强水利工程一体化建设和科学耕作,能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粉碎、还田一系列技术,能降低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和化肥流失,增加土壤有机化合物质;通过采用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能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机械化处理畜粪,能有效减少畜粪污染,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一句话,农业机械化能及时有效地改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村容整洁,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