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设施论文

农业设施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业设施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设施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库区设施农业的思索及策略

本文作者:梁福庆作者单位: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

三峡库区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1库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

三峡库区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从21世纪初全面推广,从开始的地膜蔬菜种植逐渐发展到蔬菜、水果、花卉、药材、食用菌、苗木等设施园艺,生猪、鸡鸭、牛羊规模养殖等设施畜禽,河汊围网养鱼、网箱养鱼等设施水产。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三峡库区设施园艺近10万hm2,畜禽规模养殖1亿多头(只),设施水产品近100万t。库区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人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粗放耕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库区农业结构调整,缓解了人地矛盾,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库区生态环境,并提升了农业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移民安置稳定。库区发展设施农业具有一定优势:①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库区干群对发展设施农业尤其是园艺设施农业的意义和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设施农业技能,自愿积极发展设施农业;②从2008年起,国家和库区各地政府在组织实施生态农业园建设中积极推广设施农业试点示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推广经验;③经国务院批准,三峡后续工作(实施时间2011—2020年)规划在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投入巨资发展生态农业园建设(包括设施农业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库区设施农业发展。目前,三峡库区设施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成片成规模的园艺设施不多,尤其是大型连栋温室不多,影响其效益;②设施农业的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如设施园艺生产的耕种、灌溉、植保等作业机械装备及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水平不足,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相当一部分达不到标准;③设施农业尚未形成配套系统,设施农业的生产、加工、储存、物流、营销、科研等尚未完全配套;④设施水产因受严格保护三峡水库水质的限制及影响,长江网箱养鱼被取缔,2010年后全库取缔网箱养鱼4.2万多口、85万m2,需要根据三峡库区实际研究发展设施水产的新思路新办法。

2三峡库区设施农业试点示范情况

从2008年起,国务院三峡办及湖北、重庆2省(市)及库区区(县)政府探索组织实施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资助、地方筹资、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广设施农业试点示范,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了《关于在三峡库区开展现代农业试点、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指导意见》,批复了夷陵区太平溪现代茶园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秭归县晚熟脐橙标准园及产业链建设、巴东县溪丘湾生态茶叶示范园建设、涪陵区南沱镇优质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万州区太龙三峡移民食用菌产业区建设、忠县设施柑橘品种示范推广园建设、长寿优质杨梅产业发展、宜昌年产3亿株现化化种苗工厂项目、云阳县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工程苗木基地建设项目等14个设施农业项目;计划投资03亿元,其中国家资助2.73亿元,地方政府、对口支援单位和建设项目单位投资2.3亿元;准备用3-5年时间,在库区范围内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园区),引领库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移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上述设施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正按计划实施,一部分项目已完建并投入使用,发挥出一定效益。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现代茶园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已于2012年5月基本完成,完成投资2105万元,建设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29.33hm2、高科技无公害蔬菜基地6.67hm2,建设库房813m2、道路6.7km、排水沟1km以及灌溉水池等,可年产无公害蔬菜460t,茶叶75t,实现年总销售收入1400多万元,解决16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库区各地采取地方自筹资金、利用对口支援投资、建设项目单位投资、当地村组用土地入股等方法,积极推广和发展设施农业。2009年,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龙立村利用上海对口支援40万元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20个,村集体当年仅大棚一项实现收入6万元。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引导和帮助重庆三峡建设集团公司在南沱镇、珍溪镇、义和镇建成柑桔优势产业化示范园500hm2,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品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科技研发—果汁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柑橘产业链,直接受益移民6000余人,使果农每年每人增加纯收入超过1000元。万州区支持同鑫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实施蝴蝶兰花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重庆闽万菌草食用菌技术公司建设食用菌生产标准化厂房,使同鑫农业园带动培育了50余个从事相关种养殖项目的专业大户,并惠及4000名移民年均增收8000元;闽万菌草公司项目建成后安排农民就业300人以上,直接为当地农民增收450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

点击阅读全文

农学会总结

一年来,在中国农学会、自治区科协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挂靠单位*农科院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农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学会章程,坚持把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摆在突出位置,以满足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出发点,立足服务,搭建平台,增强能力,扩大影响,学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我区学术繁荣发展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会发展的源泉和生命力所在。我会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学术交流看作是立会之本,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农学会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协办、联办等形式,开展综合性、跨学科、开放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创新学术交流的方式,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质量,树立了学会的学术权威性。不断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促进我区学术繁荣,推动农业科技水平跃上一个新平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召开了“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今年,8月5日至6日,由我会主办,*作物学会、新园艺学会、*原子能农学会、*棉花学会、*土地学会、*农经学会协办,塔城地区农学会、塔城地区农业局承办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在塔城市隆重召开。参会代表100余人,参会论文60余篇。研讨会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从农业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节约型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期间,特邀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晓松教授、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李先德研究员作了精彩的报告。还有6位自治区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是农村生产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特别是自主创新步伐,是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的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这次研讨会开的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对于推进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远程教育和农业信息化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将直接面对农户,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农业科技网络可以为新型农民的培训提供有效的平台。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点击阅读全文

电子商务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1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商业模式的日臻完善,电子商务在乡村的资源发掘、农产品销售、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等多方面展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以电子商务为抓手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供给端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乡村振兴;电子商务;一二三产业融合

自2015年我国首次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写入中央1号文件以来,截至目前已经连续8年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写入中央1号文件,并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广,由此可见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于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乡村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互联网经济以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位于世界的前列。电子商务通过重新塑造信息对接、物质流通、资金流转等形式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乡融合与乡村经济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了99%,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为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信息化桥梁,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销售农产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展现休闲农业度假村多重功能,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变现、资本下乡、农产品供给侧优化、农民增收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政策与现状

1.1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不仅对提高农村民众生活质量与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是为深化电子商务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的振兴发展,全方位提升国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1]。为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产业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2020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强调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夯实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5G网络到2022年底实现区域性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和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消费升级。2022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建设,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对接关系,加强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点击阅读全文

农科研究生培养思路

1培养平台的建立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基地是宏观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实验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园区等技术产品的孵化和扩散平台。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基地,它可以实现教授指导,研究生具体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规划与实验。这个基地为培养出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师资方面来看,培养基地的师资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团队组成,他们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请曲周县县长和书记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同时县农技专家、田间植保专家、栽培专家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都作为研究生的日常协作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培养经费上看,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简称“双高”)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国家985、211、973、863、948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国家支撑计划等的集合,主要经费支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保证培养经费的充足。从科研条件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实验站,占地面积73.33hm,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7hm,总建筑面积6000余m;实验楼建筑面积1700m,配备有价值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开展试验;教学培训楼建筑面积1800m,配备120台计算机和宽带网,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完成论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培养方式的创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地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程。课题开展过程是逐步培养优秀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过程。以“曲周夏玉米高产关键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研究”为例,玉米是曲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其产量多年未见提升,但从技术角度讲其具备增产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研究生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土地质地分析,农户调研讨论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然后在导师和协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试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深入农田示范基地考察调研,实地讲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入田间观察,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在田间向植保专家和栽培专家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向农机手学习耕地技术等,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把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和县政府双方根据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稀缺,农技知识过时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把基地的研究生选聘为县农业技术员,1人负责1个村,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农户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通过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能力。两年间,研究生共发表20余篇与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文章,实现了“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②人际技能明显提升。研究生学会了如何与地方政府和农户建立友好关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农户,最快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③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独立组织过一场大型农民技术培训会和联谊会,会议中一切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和培训的具体过程均由他们自己操作。④增强了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播种机、施肥机等使用,这为他们在农业领域进行科研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本实践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面临着一些挑战。①要求项目主题负责人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要与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②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农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论文设计。③导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观察,科学地收集数据,并不断进行总结。④选题需要既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又能为研究论文提供数据,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实现目标管理,具体化研究生的目标内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写,基地网站管理,编辑技术手册和新闻媒体联络,农技员和示范户培训,施肥和喷药技术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组织文化,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师生团队是一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善于学习和总结,有激情、高情商、有责任心、灵活应变的全方位沟通的团队。在这样的行动者引导下形成了研究生与地方政府,研究生和农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励的社会界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