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业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为此,从提高教育培训的精准性、拓宽培育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更多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等方面提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到农村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意蕴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一、职教集团性质、使命和任务
“使命优先”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论述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时候提出的重要观点,在他看来,使命也是区分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关键词。德鲁克把非营利组织定义为“改造人类的机构”,认为其能够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下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发挥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功能。探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使命和目标就成为集团成立之初就需要确立的问题。
二、职教集团管理创新
(一)加强组织再造,提高组织活力
组织结构是指集团组织的基本形态和框架。它虽然是一个形式问题,但关系到集团性质、功能发挥和发展前景。职教集团组织结构再造有四个目标。一是管理的扁平化。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分工协作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高效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二是组织团队化。通过集团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集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建立跨职能部门、跨专业的团队,将上层和基层之间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三是组织关系网络化。一方面是集团内成员理事单位内部组织关系的网络化,另一方面是集团成员之间关系的网络化。通过“都市农业职教集团门户网站”,实现政策导读、合作项目、行业发展、工作动态等信息交流与共享。体现组织团队化和网络化的标志是建立6个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下设园林园艺、动物科学、食品安全、农村经济与服务、现代农业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等6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由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秘书长由学院相关系部主任担任,建立起集团的执行系统。专业委员会负责分析研究国家和首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农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指导推进学院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和集团建设的其他工作;研究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集团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建议;参与集团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定工作;指导推进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大赛和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
(二)加强制度建设,降低集团发展风险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按照国外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将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后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对于研究21世纪初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无借鉴作用。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1.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从1917年联邦政府通过的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最终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近80年的时间由政府的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案)达数10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案,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一、坚持改革,服务“三农”
改革和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改革农业教育首先要从革新思想观念人手,坚持“三个面向”是我们改革的根本。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三农”问题,在发展趋势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消除经济中二元结构;二是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人,革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三是在农村发展中提倡参与式,各种发展决策、发展项目的管理都要求农民直接、自主的参与其中。这样,进一步加大农业职业教育的力度,增加学生的现代农业意识,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就成为农业类职业教育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美国经济增长分析后指出: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的组织创造的,创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经验发展的“寒署表”。因此在美国的创业教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经济的发展史也证明: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知识的贫困,知识贫困的直接原因又在于教育的贫困。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首要的任务是要大力发展农林职业教育。所以,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改革的关键是:立足农村,面向城市,坚持为“三农”服务,培养创业型的劳动者。
二、坚持创新,办出特色
2004年,教育部将着力实施二大工程。一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材培训工程;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第二项工程中,农林职业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坚持创新,办出特色是关键。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就业性。因此从她一创办开始,就必须紧扣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前瞻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握市场变动转换的脉搏,实施产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本身即属于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而产教结合的具体形式也要不断的有所突破,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就目前来看,产教结合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校为本模式。这种模式是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建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既为各种实习提供了基地,又为学校扩大办学创造了物质条件。二是产业化模式。主要是指农业职业院校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办专业,依托特色专业办产业,加人农业产业化链条,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紧密地实施产教结合,最终实现以产养教、以教促产、培养农业实用人才的目的。三是以企业为本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结合自身的产业类型,配套性的开办中、高等职业院校,针对性比较强的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四是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多为职业院校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与自己所设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办学的方式。除此之外,近几年还有校校联合、学校集团与企业集团的联合等模式。不论什么模式,其核心必须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符合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坚持质量,紧扣市场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这是办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但不同的教育类型,其质量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把握职业教育质量之关键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凸现能力为本,注重实践为重,满足需求为先,知识够用为底。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实际动手能力、白手创业能力、工艺革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等的培养,正如厉以宁教授所说,未来人才要有新观念,未来人才要能创新,未来人才应该善于经营、善于开拓市场和融资,未来人才应有团队精神,为此在教学管理中就必须建立严格的能力认可制度,我们的教师也应努力成为职业教育家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是值得深人研究课题。而注重实践必须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考核等环节上系统把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环节是统一的。在培养目标上,由于职业教育是从知识、理论学习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其定位在于培养未来的产业大军,所以应在所有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并把理论知识的学习看成是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卖方市场,但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则有所不同。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在于其毕业生能否顺利进人所谓的“绿色就业通道”,因而紧紧扣市场,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整合课程结构、面向市场拓宽办学思路,才有可能使职业教育成为就业的通道,才能吸引生源,才能积累财源,学校的办学道路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政治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大转型时期,职业教育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
分析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加大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措施,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的基本统计数据,从1958年开始到1965年停止,15年后,即1980年才恢复统计。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这一年的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据1979年统计,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为726.5万人,而职业教育仅有中专和技校两种,毕业生分别为18.1万人和12万人。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有3.8%,96.2%的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就业。1980年,中国一举出现了3314所农业中学及职业中学,加上3069所中等专业学校、3305所技工学校,使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224.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降为969.8万人,比前一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80年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8.7%,比前一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26.4%、9.1%和4.8倍,总人数达到415.6万人,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比1980年减少了24.6%,总人数为741.1万人。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段总学生人数的35.9%,比198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经过“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到“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即1998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为推动劳动就业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据中国教育部1999年5月22日的《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职前高中阶段的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17106所,在校生达1126万人。其中,职业高中8602所,在校生454.9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109所,在校生498.1万人;技工学校4395所,在校生173万人。普通高中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职前高中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占职前高中段学生总人数的54.55%。如果加上成人高中教育的人数,则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1467.87万人,占全国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2445.5万人的60.02%。
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正在进行高职实验,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1998年,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达432所。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校毕业生,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职业教育也冲开了各级职业学校的围墙,尝试着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如初中的“3+1”、初二分流的“2+2”,一些普通初中和高中开设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知识技能课等,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扩大和发展,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