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陪护护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临床资料
1.1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制的住院病人陪护满意度调查表,随机对本科室2007年5~10月病人中有陪护的8O名家属进行陪护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陪护是否放心,是否能独立完成陪护工作,完成的护理质量如何,有什么不足,期待得到怎样的陪护等。
1.2结果
15例家属表示陪护素质低下,文化程度低,理解表达能力不够;11例家属表示陪护专业性操作不完善,对陪护工作不能放心;3例家属表示陪护有擅自离岗、偷懒的行为,工作缺乏积极性;38.3%的家属表示陪护工作比较完善,45.1%的家属表明陪护需要加强管理和培训。
2矛盾的起源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半年内期间在我院出生的60例无陪护新生儿。在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中,有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8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5天。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均未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2.护理方法
2.1进行常规护理我院对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均进行了常规护理。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是:①进行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和治疗,应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应控制好病房的温度与湿度。②对病房进行消毒与隔离。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对病房进行消毒;应根据新生儿的病情类型决定是否予以隔离,并对其身体进行检查。
2.2进行母爱替代护理我院对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母爱替代护理。进行母爱替代护理的方法是:
2.2.1帮助新生儿适应环境,缓解其不良情绪新生儿在进入病房时,因周围环境发生变化,会在心里产生恐惧而大哭不止。针对这样的状况,护理人员应当轻轻地握着新生儿的双手,用温柔的话语和新生儿说话,并以舒缓的动作轻轻抚摸新生儿的脸部与胸部皮肤,让新生儿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与依赖感。在听到新生儿啼哭时,护理人员要及时查看并进行上述动作,进而满足新生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为了帮助新生儿尽快地适应新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应对病房内的噪音进行严格控制(室内声音不得超过60分贝)。为了创造出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病房内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或儿歌,以便缓解新生儿的不良情绪。
摘要:在医疗技术与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医疗建筑的环境品质成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焦点。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将使用后评价(POE)作为一种方法手段引入大型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的研究,通过对儿科护理环境中使用群体的特殊性需求分析,筛选出健康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构成因子,并初步建立相应的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促进POE在我国儿童医疗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型医院;儿科护理单元;医疗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
引言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核心是探索建成环境中使用者的感受和设计的合理性。在国外,通过将POE纳入设计进程,根据大量相同项目的循环反馈,由“设计、施工、运营、评价反馈再到设计”的循环为后期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同类建筑的快速发展[1]。相比国外成熟的体系与工具,国内医疗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针对性的医疗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仍然匮乏。学术界尚未形成儿童医疗建筑空间环境的专业化评价体系与评价工具,相关评价标准与依据也相对匮乏。与此同时,儿童作为医疗环境中的一类弱势群体,总是显得相对柔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因此,对儿科护理环境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与使用后评价
1.1儿科护理单元环境。护理单元是指在特定的场所配有一定数量的医护工作人员,具备一定规模的医疗设备、辅助设施及相应生产、生活用房等,可实现护理职能的功能群体[2]。护理环境即治疗过程中恢复健康看护料理所需的建筑空间环境,健康的护理环境对病人疗养应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应满足医护工作人员及看护家属的需要。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护理理念存在差距护士只负责打针、发药,陪护是病人家属的事,已成为护士群体的思维定式。1990年以后步人护理行业的护士(除重症监护室护士外)普遍没有做过诸如洗头、洗脚、擦浴、梳头等生活护理工作,在潜意识当中就没有意识到做好生活护理是护士基本职责之一。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护士群体中,拥有本科、专科学历的年轻护士越来越多,护士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其对护理行业认识的提高。部分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对“缺乏含金量”的生活护理不感兴趣,在思想上不能接受生活护理,甚至认为从事生活护理不能体现其工作价值。人员少,忙不过来是客观原因,服务理念落后,不愿意去做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因。
1.2陪护观念有待改进“床前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部分病人子女认为,如果不自聘护工照顾病人就是没有尽到孝心;其次,部分病人认为由护士照料病人生活,加重了护士的工作负担,不忍心这样做。
1.3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力不足导致护士只能忙于执行医嘱和完成硬指标的治疗护理工作,忽视或无暇顾及基础护理等软指标的工作内容是导致基础护理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而临床护士因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护士寻求转岗机会,这种现象是导致临床一线护士减少的直接原因。
1.4医院现行收费标准不能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各种护理服务项目收费低,许多生活护理及预防性操作的护理项目零收费,没有给基础护理劳动以公正的价格尺度,无形之中就产生了种无报酬就不支付或少支付劳动量的现象,影响护士主动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的积极性。
2对策
1创新以人为本的服务流程
1.1营造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为使孕产妇情绪放松,增加孕产妇的安全感,可在产科病房区走廊悬挂一系列画片,比如可爱的婴儿照片、母乳喂养技巧、孕产期保健常识等;精心布置病房,可配备彩电,在窗台上摆放几盆花卉,病房内的家具可按照产妇在家的摆放习惯,允许孕产妇用自己喜欢的照片或者小装饰品点缀病房,使室内时刻保持自然、温馨、舒适的氛围,充分将病房环境家庭化、人性化体现出来,减轻孕产妇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
1.2全过程护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有必要深入病房,加强与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密切观察孕产妇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产妇进行功能锻炼,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调整护理目标和措施,努力做到全过程护理。产前,护理人员应与孕产妇及其家属做好沟通,为了使产妇理解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在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切实把握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情感诉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增加他们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消除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可通过口头宣讲、播放教育片等形式对孕产妇进行宣教,讲解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让其正确看待妊娠、分娩的生理过程;对产妇的饮食、休息时间做出合理引导,为顺利完成分娩打下基础。产时,实施全程陪护。在分娩过程中,孕产妇难免会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这个时候她们希望有一个富有同情心、值得信任的人陪在她们身边,给予她们照顾、心理支持和技术指导,可请专职一对一的助产士与家属共同参与全程的陪护,助产士帮助产妇按摩下腹或子宫,告知肌肉放松的技巧和子宫收缩疼痛时呼吸的技巧,以有效缓解疼痛。全程陪护即分娩陪护主要以母婴安全为目标,根据孕产妇心理需求、生理需求、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等,实施的一种充满尊重、充满关怀的人性化服务,对于增加孕产妇安全感、提高其自然分娩的信心、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实施全程陪护,以确保孕产妇顺利分娩,胎儿出生之后应立即告知产妇,安定产妇心绪,与此同时,缩短母婴接触时间,及早开奶,加快产妇母亲角色的适应。产后,护理人员要经常到病房访视,密切观察产妇术后恢复情况,对产妇的各项功能锻炼做出及时、准确的引导。宣教产后休息、卫生、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并让产妇认识到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对产妇产后宫缩情况进行跟踪观察,防止产后出血。对于产后焦虑、抑郁的产妇,应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
1.3传授新生儿护理知识针对孕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育婴知识和技术缺乏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哺乳技巧、穿衣脱衣、拍嗝、换尿布、抚摸、沐浴等方面的示范,讲解观察新生儿不适、辨别哭闹原因等注意要点,同时让产妇和家属明确预防接种的意义、目的和时间,尽快使产妇从关注自我向关注婴儿转变,避免产妇出现产后抑郁。
2结语
我科通过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大大密切了护患关系,迅速获得了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信任,自然分娩率明显提升,护理纠纷明显下降,提升了产科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整体素质,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同时,产科护理专业服务范畴得以拓展,医院整体形象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