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品德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品德课堂

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摘要】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关键词】立足课堂;着眼实际;选取场景;创设情境;参与实践;拓展课堂;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我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情绪

点击阅读全文

活动化教学融进品德课堂演讲稿

设计开展一系列有益活动,可以促进少年儿童人格健康发展,这也是一种强化品德课效果的形式。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而出现的,它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传统固有的“你讲我听”的关系,挖掘课堂中和教科书中的活动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让广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体悟、净化和升华?

一、模拟生活,使活动内容体现生活特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每个学生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认知、社会知识、社会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组织品德活动时,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将教材中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并有效的利用一些本土化的活动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素材,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拓宽视野,活动形式体现开放性

品德课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一部分内容比较难懂,单纯靠教师按部就班的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失去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必须组织学生走出去,让学生离开课堂和书本,走进身边的真人真事,开展广泛、细致地课前搜集与调查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对于任何事物好奇的特点,进行课堂前实践活动。

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课前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感知进一步形象化,为课堂上学习唱好前奏,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常见活动形式有: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

点击阅读全文

把生命作为品德课堂重要内容演讲稿

应该说,生命关怀意识强调是我们道德教育的始点,也可以说是我们道德教育的终点。那么,在学校的品德课堂就应让学生笼罩于人性的亮辉之中,关注鲜活生命的存在。使孩子们从小就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

一、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应该重视生命意识

有关问题研究的专家认为,其实,每一个人生命都需要关怀,从作为个体的人来讲,每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关怀与被关怀;从作为类的人来说,如果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延续下去。所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品德课从本质上就是重视生命意识的活动之一。没有生命关怀意识的人,往往就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小学生虽然处在人生的思想萌芽期,但是,应该从小让他们知道关怀生命,包括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让关怀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一路同行。

二、把生命意识教育,作为品德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探讨生命之奥秘

茫茫大宇宙中,我们的什么个体十分渺小。通过研究生命现象,开启生命的神秘之门,其实,这是提升学校品德课教育层次与丰富学校品德课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

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课

一、对待组长加分要靠其创新和难度大的题

在初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设计了"模拟选举人大代表"的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然后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主动掌握课本知识,这样学生就动起来了,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就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理解的知识到位加分了。这就充分锻炼了组长和组员的能力,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接下来我因势利导又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待组员的回答对则加高分,错也要酌情加分

经过了一年多的试验,我对待组员的方法是:对于他们的回答,如果答对了,我会给予高度表扬加高分,如果没有回答正确,我会根据他回答的声音是否洪亮、清楚,举手是否迅速,站立的姿势,认真的态度酌情加分。如在讲八年级《与友同行》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林有个烦恼,她在交友的时候,觉得好朋友的条件各方面都比自己好,所以很自卑,请同学们帮帮小林吧!没想到,在上课的时候,我的这个设计"我的交友烦恼"这一问题一抛出,差生回答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讲述了很多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交友烦恼。。这个设计由于针对性强,让我的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这节课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实、实用。我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也要教他们做人,让他们也要自尊、自信。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样一来,全班大部分学生的手都高高的举起,即使是最差的,因为他们也知道重在参与,而且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全班学生面前有面子,还能给本组加分,争当优秀个人、优秀学习小组。时间一长,他们就形成良好的习惯,枯燥的学习也许就会变成了乐趣,成绩自然上升。所以说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又受到了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列出许多后进生的发明创造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这说明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而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忽视儿童潜能观念的局限,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孩子,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样的色彩,发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大胆的使用对了加高分,错了也要酌情加分的策略。

三、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评价机制

全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加分了,过程进行的很好,可是如果老师加完分就没事了,学生对老师就不信任了,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气氛维持不了多久。因为他们更在乎结果,更在乎自己在小组内的地位。所以我每个月要做一次汇总,把平时加的分总结起来。如果我加错1分学生都会找我打架的,其实此时我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了,最后评出优秀学习小组两组,优秀个人5个,颁发奖状,这比给他们一百元钱还高兴。这样的情绪会持续很多天,在高度兴奋地过程中,人的记忆力,积极性都是空前的。另外优秀个人在考试时,考58、59分的我会加分到60分,对于78或79分的我会加分到80分。这样的奖励学生也是非常乐意的。最后,强化互帮才能互赢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避免学生个体活动或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始终是团队一起活动,大家共同参与,以小组的形式出现,不能谁会谁发言、谁展示。一定要促使内帮外争的局面形成。从而做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进步,人人有提示,这样才能让教育激扬生命。总之通过这样的评价策略,学生既紧张又轻松,既竞争又合作,体现的是合作竞争求双赢的原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点击阅读全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

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至今,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过十六、七载探索,期间有宝贵经验的积累,也有实践误区的困惑。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特别重视。

其一,学科教学观念的陈旧。

小学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时代特征,其教学内容既有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是“编、教、学”的理念的综合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编、教、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教学观,在掌握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真实了解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意愿,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要理解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渐进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规范方式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等,这是教师优化使用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前提。第二,在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课一直固守“明理——激情——导行”三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它的明显优势,但过于单一的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锐减。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发展迅速,仅1993年冯克诚主编的《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就收集了近六百种教学模式,其中有不少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受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愈来愈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心态,因人施教的难度也愈来愈大,真实了解学生学习的共性和个性,已经成为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教学观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以偏概全,以抽象代具体,以经验代现实,不重视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基本理论缺乏和“编、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狭隘性、教学过程的单一性和课堂教学价值的短效性。

其二,教学主体的失落。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进小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觉性的过程。这一内化过程的核心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树立主体教育思想,深入研究主体性水平发展策略,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有三个主体,即教师、学生、班级集体,这三个主体分别居于课堂教学的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的立体结构。教师主体在最高层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在基础层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班级集体在中间层面,发挥主力作用。构建教师、学生、班级集体三主体相互作用、彼此互动的协调运行机制,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动作用、班级集体主力作用有机融合,必将形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强大的内驱力,充分激发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活力。然而,在教学行为中,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主体意识相对淡薄。重视教师主体,却有意无意夸大教师主体作用,在教学行为上,把学生生动的理解变为呆板的灌输,把师生双向互动变为教师单向传递,把课堂变为“一言堂”,把教学简化为教的实施而忽略学的引导;在教学评价上,不是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而是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口头上重视学生主体、实践上则把学生变成抽象的主体,视教学中学生活动为点缀,把激发学生主体作为“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漠视班级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忽视对班级集体良好主体精神的培育,把“面向主体、面向发展”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真实主体的失落,必将导致课堂教学价值的失落。

其三,教学价值观的偏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