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评价方法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英国的总人口不到六千万,其具有高等教育资质的正规大学和学院则有171所。英格兰为134所,苏格兰占据20所,威尔士有13所,北爱尔兰只有4所高校。[1]这些大专院校中的综合性大学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有115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大学称之为老大学,例如剑桥和牛津大学。另一类是二十世纪前后建的综合大学,因其外墙是红砖而又未粉饰,故称为红砖大学。如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还有一类是英国政府为推进高教改革,应对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增强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于1992年将48所前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同时将一些社区学院组合到这些大学中,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多学科的综合类大学。这类大学统称为“新大学”。比如,威斯敏斯特大学、格林威治大学、东伦敦大学、利兹城大学、牛津布鲁客斯(theUniversityofOx-fordBrooks)大学,等等。在新大学中,多数大学的历史亦可溯源到19世纪。英国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拥有从学士到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除了这百余所综合类大学外,在英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专科学院和社区学院。这些学院中的部分亦有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同时它们通常与邻近的综合性大学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利用相关资源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英国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体制完善,管理规范,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在全球高等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声誉。
在过去的50年里,英国产生了4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体现了英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成功之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办公室(HESA-HigherEducationStatisticsAgency)的资料显示,截止至2002年4月,在2001/02学年度,全英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课程的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共有37•6万多人,占在校高等院校学生185•9万人的20%强。其中,英国本土研究生学生为28•12万人,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学生有3万余人,其他海外留学生6•45万人[2]。英国国际教育办公室(TheCouncil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统计表明,英国高校中海外留学生前十位来源国或地区分别是希腊,爱尔兰,中国大陆,德国,马来西亚,法国,美国,香港,日本和西班牙等[3]。
在2001/02学年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2•37万留学生在英国高等院校学习,占当年英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人数的12%强[4]。从下表(见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一些英国大学和学院里,其留学生比例非常高,有的占到该大学全体学生的60%。其中,攻读学位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另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办公室的统计,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名列前10位的分别是教育、商科、社会经济政治、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物理、法学、生物学、语言学和艺术设计等[5]。世界各地的学生热衷于留学英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课程,除了其教学语言英语是国际语言以及它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品牌外,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英国大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源于他们对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深刻认识。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办公室(HEFC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主席DavidYoung在该组织2001/02年年报的序言中声称,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的因素[6]。二是创新能力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可为大学带来可观的资金资助。
英国政府每隔4-5年要对高校进行一次教育和科研质量的评估。这种评估称作学术研究评估,简称为RA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藉以评估英国大学的研究水准及经费运用是否合宜。评估的结果分为7个等级,即5*,5,4,3a,3b,2,1。5*是最高一档。1是最低的一档。审查结果都以报告形式公诸於世,并以此作为分配经费的根据。只有得分为3以上的机构才能得到基金经费资助。英国每年约有50亿英镑的高教基金是根据这个评审结果来分配的。三是英国高校的经费除政府下拔部分和收取学费外,为商业机构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经费来源。以格林威治大学为例,在2000-01学年度,对外商业服务收入就有2000万英镑,占该校全部收入的20%。著名大学的此类收入比例则会更高。因此,英国高校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摘要]运用结构式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1996~2005年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文献,从文章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课题、问题的提出、重要术语界定、研究方法、结论、参考文献或注释等10个维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学术规范正逐步形成和确立。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理论文献;分析维度;定量研究;趋势分析
Abstract:Throughthemethodofstructuralquantitativeresearch,thisarticleevaluatesandanalyzestheliteraturesofhighereducationpublishedfrom1995~2005inChinafromtendimensionsincludingtitle,author,abstract,keywords,topic,choiceoftopic,terminology,methodology,conclusion,referenceandannotation.ThereisindicationthatthetheoreticallevelandacademicnormofChinesehighereducationresearchhasbeenimprovedalotduringthepast10years.
Keywords:highereducation;theorycontents;quantitativeresearch;researchdimension;descriptivestatistic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更是硕果累累,研究者在提高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研究的问题逐步深入,研究的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并且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无论是理论研究本身还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老生常谈的现象依然存在;从研究形式来看,研究中量化研究不够,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研究欠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等等,如果不从认识和研究上加以强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恐怕只能沿着不规范、低水平的轨道永无终结地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文献进行全面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自2005年底以来,我们特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并拟以“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分析”为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我们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从建国一直到19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时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或工作报告类文章,真正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并不多,这为我们的统计和分析带来了困难。后经研究小组商量,确定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最丰富的1996~2005年为研究范围,对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多维度考察,运用结构式定量研究——“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描述统计、评价与比较,寻找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用简洁明了的数学关系来展现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规范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本文对经济类学位论文及开题报告的内容、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论文写作中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取得创新。
关键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与结构
KeyWordsGraduationthesisWriting-planreportContentandstructure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取得相应学位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本人结合自己在取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就经济类学位论文的开题及写作谈几点看法,重点讨论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应包含的内容及如何取得创新。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第二部分分析毕业论文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给出论文写作的一个实例。
一、开题报告的步骤与内容
开题报告是关于开展课题或论文写作的计划报告,由毕业生个人完成,向导师、评议小组等汇报,目的是①说服导师、评议小组同意报告人进行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工作;②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得到导师和评议小组成员的修正、指导。开题报告的字数大约占毕业论文字数的10~20%。
内容提要: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中国宪法学界的两代宪法学人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方法与问题结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方法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首先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其次要注意区分宪法学研究方法与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宪法解释方法的差异与联系;同时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还要有中国问题意识,要对中国宪法文本持相对“中立”的立场,处理好宪法学研究中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时差”问题。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根本难题在于宪政实践的亏缺。
关键词:宪法学,研究方法,中国宪法问题,宪政实践
近期以来,关于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成了宪法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i]宪法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学科成长的体现,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滞后也会对学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宪法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义的,但是目前中国宪法学界的研究方法还远远没有真正成熟。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探讨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主张以中国宪法问题为中心的方法论模式。以期对宪法学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回顾
(一)第一代宪法学教材对研究方法的探讨[iii]
1982年宪法的修改通过迎来了宪法学研究的春天,一些宪法学教材和普法性质的宪法读物相继出现,[iv]1985年10月份在贵阳召开了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标志着宪法学人开始有一个正式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当时宪法学研究会的学者在自己编写的教材、专著或者论文中所提及的宪法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阶级分析方法;[v]2、历史分析方法;3、比较分析方法;[vi]4、系统分析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方法。[vii]
摘要:本文在对管理会计实践运用和理论研究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两个基本评价:一是在实践运用中“用非所书”,二是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基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背离,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大变革,它必须回归到“成本管理”这条道上来,而不是其它。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研究;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抑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着重阐述以下两个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用非所书”(“书”指现有教科书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少拓展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少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
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如果从我国算起来,也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班组核算之前。”(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货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和“回归方法在实务上不能用于成本分离”这样两个问题询向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里坦承上述两个方法,实际上几乎无法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其它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了”。①这的确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笔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曾向来自实践第一线而又有理论基础,勤奋好学而又善于思考的考生作过调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管理会计派不上“大用场”,笔者也曾向多位企业家作过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这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很不上路”。杨雄胜同志一针见血指出,“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①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承认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五十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六七十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八十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九十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就难能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矩形坯学首钢,炉龄学莱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二十年来,虽有管理层大力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区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象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之类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附会到管理会计方法范围去,是很值得商权的。我们不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围内来,把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的区域去,这样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