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高等教育期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该文对2010—2021年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CSSCI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备受学界重视,在这一核心主题下,学者们主要聚焦于策略理论和实践路径两大研究模块。整体而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待发展和待完善阶段,须立足时代发展脉络,以推动中国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1引言
1998年,创新创业教育被联合国公认为第三本“教育通行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在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010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正式拉开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序幕;后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接续被提出;国务院亦在2015年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后续鼓励并支持高校青年学生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与方针纷纷出台。高校青年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后备力量,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备受国家重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既有利于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也有助于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0—2021年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C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分析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状况,并通过关键词和突变关键词等来追踪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为推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2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数据库2010—2021年收录的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在其高级检索页面中进行精确匹配,共检索到436条结果;对获取的期刊文献进行筛选以保证所获数据的准确性和高相关性,剔除征稿公告、书评、政策文件等非学术类文献,最终选出有效文献342篇。运用可视化软件对筛选出的342篇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探寻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状况,发掘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而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议与展望。
[摘要]从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
机构和地域调查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
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一、我国高等教育营销研究与实践
我国直到1998年才有研究者提出应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随后有学者开始关注营销战略、服务营销理念、经济环境、高等教育产品与高等教育营销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等教育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在各种学术期刊上为数不多有关高等教育营销的论文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消费品营销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将近40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的产业格局趋向成熟、办学体系也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在面临着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因此,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高职教育,对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建设和管理引入市场营销理论的意义
首先,高职教育营销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应对市场竞争。高职院校目前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只有正确地把握市场竞争和发展态势并及时做出正确且快速的反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高职教育营销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买方市场。在高职院校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和毕业生就业的买方市场格局也在逐步形成。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住顾客需求并满其需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赢得顾客和市场,在竞争中取胜。最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表明其必须开展营销策略。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管理和建设中,还没有形成现代营销的意识。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营销策略的研究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采取营销策略的意义
摘要试图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进行分析和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更好地进行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动力分析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学说,促使事物的产生变化可以有多种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那么,站在国家的角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及其体制改革的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而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结合又可称之为第三种力:合力。
1外部动力
1.1世界各国实力竞争的转嫁压力
经济全球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敲开了世界各国之大门,各个国家都毫不例外地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经济竞争的压力。为了生存并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各国纷纷展开了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两个核心内容,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核心内容,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主要在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又主要在于建立科学的并适合该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国防实力的竞争更在于先进武器的竞争,先进武器的生产在于世界一流的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最终又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而一国建立的合理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变成世界级人才的“催化剂”。可见,现代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不断竞争主要在于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竞争,最终也落实到了或者可以说转嫁到发展各自高等教育的肩膀上,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又推动了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这必然引起各国领导、专家和学者对外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密切关注,竞相学习,竞相取长补短,不断推动本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前迈进。
困境之一:生源素质每况愈下
近年来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各高教硕士点报考人数急剧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录取者的素质并未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而提高。相反,导师们遗憾地发现:生源素质似乎一年不如一年。有些高分考生,甚至连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不少考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就看不出曾经读过任何一本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专著。造成高教硕士生生源素质下降的原因何在?一是近年来高等学校的连续扩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二是相当一部分考生报考高教研究生的动机模糊,真正对这门专业有所追求或有一定兴趣者凤毛麟角。笔者在与一些考生的交谈中发现,有的考生甚至是认为高教专业比其他热门专业“好考、好复习”才来报考的,至于高教专业是做什么的,从未关心过。三是采用专业课统考的选拔方式是导致生源下降的重要根源。2007年以来教育部将专业课各校自主命题改为全国统考或许是杜绝招生不正之风的好办法,但此法不适合研究生、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生的选拔,因为“统一往往隐含着简单化与唯一化,使人才的选拔与鉴别倾向于单一化,无法有效的选拔多样化的人才”(覃红霞,2008)。而且,专业课统考后,研究生入学考试几乎变成了“第二次高考”,考生复习、备考完全跟着所谓的“考试大纲”走,大纲之外更丰富的理论和知识都可以不用管了,以至于一些对教育学毫无基础和兴趣的考生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死记硬背获得高分。有些被录取考生坦言:除了那几本复习资料外,基本没完整看过一本教育类专著或教材。除了考生素质下降外,近年来各高教硕士点录取的学生还普遍出现低龄化和女性化的倾向。所谓低龄化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少。应届生中不乏年轻有为的才俊,但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若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更有可能在研究上取得好成绩,而现在的统考方式显然不利于这类考生。所谓女性化是指考上的女生比重越来越大,男生越来越少。据了解,不少硕士点近年来录取新生中的女生比例都在70%,甚至80%以上。广东某高教硕士点今年上线的17名考生中,仅有1名男生,且这名男生因为排名靠后而无缘录取。大批女研究生投身高教学科可喜可贺,女性从事研究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视角,但高教研究生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也值得警惕,男研究生的日渐稀少肯定不利于高教学科的健康发展。
困境之二:培养质量严重滑坡
高教硕士生质量下降乃不争之事实。曾几何时,硕士研究生是高教研究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不仅国内的主要核心期刊上常可见到硕士生的大作,而且不少硕士学位论文以较高的学术质量,在高教研究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开展高教硕士研究生最早的厦门大学高教所为例,该所早期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都是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和重大课题,特别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校教学与课程改革、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有分量的成果。但近年来,全国硕士点数量猛增,有一定分量和影响的硕士学位论文却再难寻觅。据笔者对2001-2008年45所高校1980篇高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发现这些学位论文存在重问题、轻理论;重宏观、轻微观;重现实、轻历史;重国内、轻国际;重追随、轻前瞻的“五重五轻”现象,部分选题存在重复和雷同,创新性严重缺失[1]。同时,近年来各大“核心期刊”刊载的硕士生论文也日渐稀少。如《高等教育研究》2006-2008年3年共登载硕士生撰写的论文26篇,仅占3.44%,平均每期仅为0.72篇。而且这26篇中,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的仅有3篇。
高教研究生质量问题在日常培养过程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不少研究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选题能力差,学位论文甚至平时的作业都要等待教师命题;理论基础薄弱,尤其是哲学和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对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不够,不会使用调查、统计、比较等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不懂基本的科研程序和学术规范;有的研究生甚至连基本写作能力都不具备,做出的文章文笔不通、语病百出。笔者不止一次听到有的导师抱怨:给某些研究生指导论文,常常要花很大的精力来修改他们文章中的病句和错别字!造成高教硕士生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述的生源素质问题是一个方面,部分培养单位办学条件(如师资力量、办学经费、图书资料等)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某些硕士点根本不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条件,就匆匆上马;有的硕士点专职的指导教师只有1~2人,一招就是几十人;有的硕士点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专业课只能采取大班上课。凡此种种都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也很难保证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办学条件中,导师是一个关键因素。笔者认为,部分导师素质不高、指导不力是导致当前高教硕士生质量下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中国高教研究具有独特的“群众性”特点,在研究队伍中既有训练有素的专职研究人员,还有大量热心高教研究的“兼职人员”。这些兼职人员多数是学校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管理干部,因为工作的需要,写过一些高教论文或著作,有的因此评上了高教研究系列的高级职称,并担任了硕导、甚至博导。毋庸置疑,“兼职研究人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群众基础,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因素,是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兴旺发达的保障”[2]。
但将兼职人员聘为研究生导师要看具体情况,毕竟写几篇高教论文和指导研究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前者也许只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或感悟就可以完成,而后者需要更严格的条件: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还需要接受过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规训。据了解,现在某些硕士点,特别是一些新建硕士点,兼职人员担任导师的比重较大,这其中当然有不少完全符合做硕导的各项条件,但也有一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日常行政工作又比较繁忙,让他们指导研究生显然有些勉为其难。而在专职硕士生导师队伍中,也有个别敬业精神欠缺、专业水平不高的人混迹其中。笔者从一些史料中发现,过去某些大师级的导师也不是经常与弟子见面,有时甚至是“经年一晤,寥寥数语,指点迷津”,但那时的不少学生本身就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自学能力,导师只要稍作点拨就足矣。而现在的研究生,不少在本科阶段基本没有接受过科研训练,若入学以后,导师再不从方法上进行耐心指导,很可能无所适从,甚至丧失信心、荒废学业。研究生的发展当然主要靠自己,但导师作用仍不容忽视。当前研究生素质参差不齐是个问题,但如果导师对所有的学生都一律悉心指导,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至少他们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