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启蒙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全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园中掀起学习中医启蒙知识的热潮。通过幼儿园老师给幼儿讲中医人物趣味小故事,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学习了解祖国医学的起源和中医养生理念,中学生及普通民众全面了解中医文化及基本知识,使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掌握一些中医基本常识和启蒙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目的全社会营造一个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良好氛围。
二、实施步骤
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共同负责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把开展中小学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作为让中医走向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广泛发动,全面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各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抽组有一定基础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代课老师培训任务分解表》对各教学和托幼机构代课老师进行培训,随后由经过培训的代课老师向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幼儿开展宣讲。各教学和托幼机构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由老师讲授外,还可采取名老中医作报告、主题班会、集体诵读及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校园内掀起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热潮。
一“怎么样培养人”
教育启蒙的方法论聚焦在认定了“谁来启蒙”的前提下,如果启蒙主体的合法性具足、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支配,那么“怎么样启蒙”的问题势必要与启蒙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关联。在教育的“启蒙”实践中,“怎么样启蒙”实际上应当被表述为“怎么样培养人”,但这种转换首先面临着一个价值伦理而非逻辑学的困难:“怎么样启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何确保个体启蒙的真实性,即“如何”基于个体的真实情况真正地实现“个体启蒙”的内在需要。就此而言,启蒙主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仅影响着启蒙主体的实践有效性,同时也是评价启蒙主体的合法性或启蒙实践的合目的性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更加有效/更加合理地进行实践,关于“怎么样启蒙”的观念和行为应当是合目的性/合人性的,必须保留“启蒙”的人性要素,时刻避免把“启蒙”的本真思维异化为“在一种创造便利的意义上被期望于用来促进乃至加速实践性———技术性的文化进程”的观念,从而实现与“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使命保持高度的一致,保证启蒙主体自觉接受“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目的的指导,否则“启蒙”就可能变成外在于人与教育的技术方法。但是,出于现实实践“便利”的考虑,“怎么样启蒙”的追问不可避免地会把价值观念的基本诉求,进一步转变为“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实践”的方法论问题。第一,“启蒙”实践主体的经验由“私人性”转变为“普遍性”的问题,具体是指:“怎么样启蒙”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教育主体(特别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程度,这就涉及教育主体将“私人”的文化观念、实践经验提升为“普遍性”的文化观念体系与实践经验系统,并尽可能地趋近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实现这一过程往往要在原有观念基础上进行跃升与变革;第二,“启蒙”实践主体如何从“经验的把握”转向“规律的把握”的问题,具体是指:由于对教育运行过程以及具体的教育现实认识的程度不同,教育主体的理性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因此由低水平和较为零散的感性经验转向较高水平和系统的规律把握,成为“怎么样启蒙”需要解决的第二大问题;第三,“启蒙”实践主体如何保持经验系统/规律认识的“开放性”问题,具体是指:在任何的实践阶段,主体的个体经验系统都会体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也就需要保持“经验对于新经验的基本开放性”,以更新原有的经验系统,对实践过程中的“错误”作修正。需要指出,虽然对“启蒙”实践持以审慎、反思和理性的态度,并不对教育主体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更能在本意上体现“启蒙”的基本取向。因为,“启蒙”本来就是“使人成之为人”的过程,其自身是对“人”而“敞开”的开放体系,它不仅关乎价值观念,也同时关乎实践的行为方式。这实际上意味着,只要符合“使人成之为人”的一切合人性、合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总体上都符合“启蒙”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启蒙实践中的“怎么样启蒙”的问题,也就牵涉到了“培养人”的伦理问题,而并非全部地是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
二“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启蒙目标的预设在人类的“启蒙”实践中,要达成“何种”目标是自在于人的本体价值的追问。作为一种“启蒙教化”的实践,“培养人”构成了制度化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根据,也是其核心价值的集中表达。从本质上说,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教育目的,其根本上指向“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使命。近代以来,为了便于教育实践的有效展开,“一般趋向于把‘教育目的’分解为若干的‘教育目标’”,“即索性以反映时代特点与社会一般价值观念的更加概括的概念表示‘教育目的’,而以‘教育目标’表述教育目的的规定性”。可以通俗地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基本目标的具体表述,是属于“价值”层面的限定。“人”是启蒙实践的一个永恒存在,而“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实践实质就是使“未完成的人”实现“自由实践”、“独立思维”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在本体意义上促进人的自我跃升,并臻于“完满”、“澄明”。从启蒙思想及其社会实践的历史可以发现,这几种有关人的价值目标预设,似乎并没有脱离“启蒙”的范畴,而且它们基本上都频现现代教育的价值位系,实际上是“人的现代性转型”的基本实践趋向。
1.自由实践的人
在人类的总体实践中,自由占有优先性的价值地位,“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断言,未来的社会形态“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此而言,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永恒追求,“是人必须具备的性质,所谓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只有个体是自由的,其实践才可能是自成目的的,唯其如此也才可能是合乎人性的,因为作为“人”的本质,“自由和存在一样都是各种价值的前提”,“只有在拥有自由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东西”,失去自由则表明失去了人本来所有的自决性。从人类实践史看,“启蒙时代”以来,自由逐渐被赋予了天然的合法性。近现代彰显的自由精神,体现的是人趋于“完善”的实践冲动:(1)“一种由自己开始一个相继诸物或诸状态的序列的能力”的自发性自由,是人实践自由的前提基础,但它必然要走向理性自由;(2)由外部规限的自由走向自律的自由,即形成自主支配的自由;(3)由实践自由和自律的自由走向至善的自由,最终成为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自由人”。可见,“(1)→(3)”表现了上逐级发展的态势,与人类总体实践中“人”的发展阶段相一致:“一是,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二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三是‘建立在个人发展和他们共同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自由个性’的形态”。在这三个阶段中,历史发展的事实而非社会进化论的偏执,指证了自由的内在需要和发展的趋向。但是,根本地讲,这一跃升的过程不仅是“自为”的结果,也需要借助外部实践来达成。在相当程度上,人类的“启蒙”实践既内在包含着维护自由的倾向,也是为了自由的进一步生成。作为人类的总体实践,教育不仅赋予自由以本体论的承诺,也是对自由的目的论承诺。如果基于进步价值的判断,教育的“启蒙”实践对自由的维持与生成,具有以下意义:第一,自由自主的“人”生成,是人类实践的内在目标,而自由意味着人对原始状态的“背离”,教育的“启蒙”实践初衷就是使人脱离“蒙昧”,使人成之为“人”;第二,自由并非无限制的,教育所努力的是将人的自发性自由转向理性自由;第三,以“自发性自由”为前提,教育致力于培养“自由实践的人”,创造条件让个体接受理性自由的指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第四,在原有的“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自由实践的人”,使人迈向更高更自由的阶段(乃至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因此,可以说,教育实际上是孕育“自由”的重要场所,它以自由为“始基”,以培养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的能力为内容,形成个体自主自决的可能性,并致力于将其转变为改善人的存在状况的现实可能,使人从“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相当程度上说,“自由实践的人”构成了教育启蒙的内在目标。
一、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幼儿体育启蒙的教育,即是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时,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人处在幼儿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幼儿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记忆相对较高,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
2、意义: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
二、幼儿期生理、心理学特点: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而决定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即决定了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即决定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启蒙教育便是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在校青年的培养教育,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在中学生中开展党的知识启蒙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在中学生中开展党的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提出重视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把一大批农村和企业一线涌现出的优秀青年吸收进党组织,进一步优化了我县党员队伍结构。但从全县总体情况看,由于党员自然增龄等原因,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先进性不强等问题日渐突出,同时,一些党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知识,很难挑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重担,因此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青年后备力量,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充分利用学校加强对中学生党的知识启蒙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尽早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是从源头上解决当前存在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和农村、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偏少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在中学生中开展党的知识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开展党的知识启蒙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着眼长远,立足教育,重在培养,个别发展”的要求,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扩大教育面和增强教育效果上,让更多的青少年较早系统地接受党的启蒙教育,使他们逐步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并将那些表现突出、确实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学生吸收到党内来。
目标任务:(1)要通过党的知识启蒙教育,使广大中学生初步懂得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信党的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2)培养一大批积极靠近党组织,申请入党的青年学生,力争使高中学生申请入党的达到适龄学生总数30%左右,入党积极分子达到适龄学生的3%左右。
一般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灌输和系统影响,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显然忽视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理论知识教育,似乎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操守的造就和养成,仅仅靠背诵一些现成材料和条条框框就可以解决问题。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在青少年中间,“四有”、“五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懂得起码的礼貌礼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道德教育必须要“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育”即需要道德养成,要注意联系实际,切实从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合理的教育和疏导,在辨别善恶美丑、分清是非好歹的基础上切实触及和解决好他们的道德疑难和困惑。
如何注重养成,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我认为:必须澄清道德教育中涉及的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问题,即从道德教育最初的道德启蒙,到道德困惑、道德选择和道德人格的完善,这些错综复杂的环节中,交织和渗透着的相应的价值启蒙、价值冲突、价值分析和积极合理的价值导向。道德教育的深层系统即是这些价值问题,而要将道德教育抓到实处、落到实处,必须首先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启蒙
道德教育首先是价值启蒙活动,其首要任务是启发受教育者知善知恶,通俗地说即是“知道好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区分善恶美丑,抑恶扬善,如何健康地“立其大者”,这并不是任何个体在成长中自然而然就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甚至必须通过社会的教育灌输和合理引导,尤其是价值观念上的启发和引导。中国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孔融天真幼稚,却能谦恭礼让,表现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他就不是按照自己的本能需要去做,而是严格地按照家人的启发、诱导的道德要求去选择,这便是道德启蒙和价值启蒙的作用。
当前,对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启蒙,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统一的角度出发,由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各相关机构)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上贴近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现实;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应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吸收为自己生活、学习和行为中的一部分。离开这两方面的任何一个,价值启蒙和道德教育都会失败。当然,对少年儿童的价值启蒙,侧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从少年儿童的吃、注行、学、玩的活动中努力寻求教育和培养的契机。要善于捕捉、启发和鼓励孩子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与小朋友和平相处科目互合作的优点,有意识地指出其不讲礼貌、自由散漫、不善合作的缺点,而事实上,其背后蕴合的价值观念就是平等观念、友善观念、合作观念。
按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对中学以上学生就要采取另外一种形式,即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不仅要在理论上讲授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而且要结合现实社会的情况,对他们的集体现念、社会观念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和引导。上海市洋泾中学几年来坚持开展“社区社会服务课”,即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与社区的孤寡老人结对子,长期为老人服务,以达到道德教育和价值启蒙的目的。通过与老人长期相处和交流,使他们对集体、社会和个人的认识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意识到尊敬他人、与人为善、帮助人的重要性,也从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追求真善美的重要意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相反,如果在道德教育中把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缺乏联系实际,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道德的本质,因为道德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精神,舍此,则是玄谈,是坐而论道,而空谈本身是违背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