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改革论文

企业改革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企业改革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下企业文化论文

一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次改革,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体制机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保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布局分散等问题,同时多年来也衍生出了官僚作风严重、市场观念缺乏、服务观念不强以及平均主义严重的“企业文化病”。这种低效率的、消极的、难以跟上市场步伐的企业文化压制了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阻碍了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推动国企实施分类改革,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提炼、宣传者、也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对象。大到改革的宏观环境、小到企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无不跟人具有密切的关系,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国企改革的认识决定了国企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得何种成效。当改革成为共识,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具有的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有助于推动和配合企业改革,减少企业转型的代价,增加成功的机会。

(1)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来源于普通职工日常生活的提炼,是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领下,企业员工较容易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能够确保员工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有助于员工认识和理解企业存在的理由和改革的必要性,并能够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为企业的深化改革而奋斗。

(2)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是通过开展制度、道德和礼仪的建设,形成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对员工发挥内在的约束作用。企业改革过程中,落后的思想观念、旧有的制度不断的被改革、被淘汰,企业要及时建立起新的符合市场规律的道德规范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形成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通过宣传教导,使员工接受、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从而保障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点击阅读全文

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企业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以整合营销传播范式下的西方广告公司组织机构变革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西方国家广告业变革的内外背景和其对组织机构变革的重大影响力,同时介绍了西方广告公司发展整合组织机构的五种模式和主要途径,以期对我国广告公司组织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西方广告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组织机构变革

营销管理领域的新论“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以下简称IMC)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受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21世纪的营销逐渐向互动的方向演进,市场控制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为顺应这种演变趋势,IMC已成为近年营销传播的主流,因此,学术界对IMC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目前,国外IMC的应用已经从理论认识层面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广告公司的经理们认为,广告公司比其他营销传播商更会采用多种营销传播工具。据Duncan和Everett(1993)的调查,有一半以上的被访广告公司承担了一种以上的营销传播职能。为了更好地整合各种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西方许多传统广告公司都已经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改革,开拓出不同形式的整合型组织,并形成了若干变革模式。本文对此加以归纳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广告公司组织变革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一个世纪以来,大众媒体和广告公司在营销传播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最近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西方传统广告公司层级式组织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同期与组织管理相关的理论发展则为广告公司组织机构变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目前,西方广告公司已经进入IMC范式时代。未来的广告机构将不再是单纯的广告机构,而是一个营销机构(Steinberg,1997)。

点击阅读全文

财务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财务问题;

(1)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制约,其财务管理工作依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内部的人为因素控制,一些财务会计核算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较大,根本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财务信息设置和管理。同时,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一些财务会计报表的信息不够真实可靠,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这是因为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于一些利益需要而进行人为的会计报表调节工作,并使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实现操控利润的目的。这就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偏低;

(2)资金使用管理不够规范化

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在资金流向方面与资金控制工作严重脱离开来,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资金筹集与使用评价体系。还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某些目的而设立小金库等,致使国有企业的资金流失较为严重且频繁,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平衡,并导致国有企业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有些国有企业甚至会为了弥补一些缺口而进行暂时性的新债抵旧债的工作,长此以往,反而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一种严重的负债状态之中。一旦经营状况不佳,就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陷入到巨大的经营风险之中。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财务问题应对措施

点击阅读全文

管理手段下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管理手段提升

1改革与管理手段提升的关系

管理手段提升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之一。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离不开管理手段提升发挥的巨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失败,依然要继续提升管理手段,以求继续发展。既然难以实现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大多数国有企业保守选择了始终要做的管理手段提升,反而不再施行改革的宏图大业。相比改革,管理手段提升阻扰小,简单易操作,也能有所成效。

2管理手段提升的内容

管理活动包含制定计划和政策、命令和指令、组织协调和沟通、监督执行和控制、效果反馈和调整。管理手段提升是管理活动的内容之一,即精细化、信息化、制度重建、流程再造、绩效考核等。

3精细化管理

点击阅读全文

反垄断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进退之争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国有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在竞争性领域的进与退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国退民进”、“国进民退”、“中退外进”等各种说法。学术的争论本无可厚非,但近来有一些提法和观点值得警惕:

(1)世界银行发表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提出

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非公共产品提供领域和除国防等少数特殊重要产业外的公共产品提供领域,到2030年,国有经济比重要降低到10%。据说,这是由中外高级智囊给国企改革设计的路线图。这份路线图不能不使人联想到1980年代世界银行与美国某些经济学家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设计的“华盛顿共识”,加上现在给中国国企深化改革提供的“佐利克方案”,意欲何为呢?说白了,无非就是要国企无条件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为私企、外企进入腾出空间,为下一步彻底私有化铺平道路,再上演一次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闹剧。可以说,西方国家某些政治势力从未放弃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中国改革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控制及诱导。对此,必须高度警惕且加以应对。事实上,让国企最终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既是违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是违反市场经济基本法则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确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要加大对公益性企业投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国有资本要投入的这些领域就不乏竞争性领域。同时,按市场经济法则要求,竞争性领域遵循的基本规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不是人为规定什么经济主体该退出、什么经济主体该进入,有意人为安排国企最终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岂不践踏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其实,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在竞争性领域退与不退,完全应该由市场竞争说了算。但2003~2012年近10年期间,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私企数量增长2.84倍,资产总量增长17.4倍;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户数占比由17.47%下降到5.19%,资产总额由55.99%下降到40.62%;即使这样还远远不够,要求国有经济比重要降低到10%乃至以下,若果真如此,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岂不子虚乌有了。近年来,仍有人认为,国企的存在导致不公平竞争,不能留在竞争性领域。这种看法,完全无视30多年国企改革的成效,矢口否认大中型国企通过公司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客观事实,仍然将其看成像改革前一样的政府的附属物;这样于事实而不顾,誓将国企从竞争性领域清除干净而后快的论调,目的不说也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理论与实践上讲,国企的改革要实行竞争性国企与垄断性国企的分类改革,前者与政府完全分开,走政企分开之路,恰恰要留在竞争性领域与其他非公有经济主体一样公平竞争,由市场机制决定其命运;而后者涉及国家安全、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前瞻性高科技产业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领域,承担着社会责任,与政府不可能完全分开,恰恰要强化政府规制,促使其走“专、精、强”之路;关于国企的分类改革,国内学者早有大量论述,我们不再赘述,只是提出在讨论国企是否退出竞争性领域时,有人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国企与政府的关系。

(2)有人提出国企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

是由于国企效率低下,不赚钱,浪费过大。这已经是一种陈词滥调了。如果说到1990年代为止的国企给人印象是经营效果差、靠银行输血打气,整体面临亏损(当时对国企经营状况有三个1/3之说)的话,还算符合实际;但通过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发展后,国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布局、效率以及企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当今的国企绩效是应刮目相看的。2003~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实现营业收入从10万亿元增长到47.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实现净利润从3202.3亿元增长到1.9万亿元,年均增长19.49%,上缴税金从8361亿元增长到3.8万亿元,年均增长16.3%。其中有两项指标还要特别提出,一是,以2013年为例,全国国有企业上交税费3.8万亿元,而当年全国税收收入为11万亿元,国有企业上交税费占比为3成。由此可见,国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国企是带着历史包袱参与市场竞争,私企没有这种包袱。截止到2012年底,仅央企办离退休人员管理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消防、市政等社会职能机构8000多个,每年补贴400多亿元;这虽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没有最终到位的拖累所至,但客观上也使得国企与私企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当然,这并不是说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指标完全没有问题。根据财政部《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情况》数据显示,2013年国企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5.3%,营业总收入为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同年,国有企业负债总额6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出现了利润增幅小于营业总收入增幅、负债增幅大于资产增幅的问题。通过对决算数据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财务费用占利润比重居高不下。2014年上半年国企财务费用仍大幅上涨,连续4个月出现成本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的“倒挂”现象,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财务管理不规范之外,其中企业高管层过度偏高的薪酬水平和不合理的职务消费或业务消费无疑是其重要推手。二是,强化核心竞争力以及创新不够。有的国企的规模扩张还是停留在简单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产能等方式,没有注重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自主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在技术、设计、品牌方面,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强化核心竞争力及创新不够。三是,受行业价格波动和全球经济持续衰退的影响。2013年下半年能源、钢铁等行业的市场价格走低,致使一些国企的利润增长放缓;同时一些涉外经营的大型国企(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引起的远洋干散货运输市场需求疲软、集装箱和干散货运价低迷、新增运力过剩等因素影响,以至出现亏损。所有这些问题及原因,不外乎表明国有企业尤其是有些央企的这种“大而不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值得提出的是,国企必须深化改革,这似乎已是共识,但该如何改革,学术界纷争不少,在我们看来,其中最根本的分歧还是在于通过改革是让国企真正大而强呢?还是让其萎缩消退?这实在是触及到能否确保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致命底线!这也是我们坚持前一种观点的本质所在。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