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驱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异步过程调用;事件方式;消息方式;异步I/O方式;事件方式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为了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Win32应用程序创建一个事件的句柄、Win32应用程序首先调用CreateFile()函数加载设备驱动程序、Win32应用程序首先创建一个事件,然后将该事件句柄传给设备驱动程序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设备驱动程序异步I/OVirtualDeviceDriver(VxD)WindowsDriverModel(WDM)
论文摘要:在目前流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设备驱动程序是操纵硬件的最底层软件接口。为了共享在设备驱动程序设计过程中的经验,给出设备驱动程序通知应用程序的5种方法,详细说明每种方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希望能够给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者提供一些帮助。
为了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Windows操作系统不允许应用程序直接访问系统的硬件资源,而是必须借助于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可以直接操作硬件,如果应用程序和设备驱动程序之间实现了双向通信,也就达到了应用程序控制底层硬件设备的目的。它们之间的通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程序传送给设备驱动程序的数据;另一方面是设备驱动程序发送给应用程序的消息。前者的实现较容易,通过CreateFile()函数获取设备驱动程序的句柄后,就可以使用Win32函数,如DeviceIoControl()、ReadFile()或WriteFile()等实现应用程序与设备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后者的实现远比前者复杂,同时介绍这方面情况的文章较少。这不等于说它不重要,相反,它在有些应用场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备驱动程序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后,需要马上通知应用程序,以便应用程序能够及时将数据取走并进行处理。诸如此类情况,不一而足。
鉴于设备驱动程序通知应用程序的重要性,本人结合一些经验,对它进行了总结,归纳出5种方法:异步过程调用(APC)、事件方式(VxD)、消息方式、异步I/O方式和事件方式(WDM)。下面分别说明这几种方式的原理,并给出实现的部分源代码。
1异步过程调用(APC)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操作系统开发平台-OSKit,它提供了一套用于架构操作系统内核的库函数和一些组件。它的设计目标是降低进入操作系统研究与开发领域的门槛。OSKit在设计时借用了COM的思想,把操作系统的各个部分设计成尽量独立的组件,使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或替换这些组件来构造自己的操作系统。
关键字组件重用操作系统OSKit
1引言
当前,操作系统的功能不断扩展,操作系统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个小规模的开发小组已经不可能完全从头开始实现一个实用的操作系统,而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只对操作系统的一些特定领域感兴趣,而对于另外一些元素,如启动加载代码、核心启动代码、设备驱动程序和内存分配代码等往往不感兴趣,但是一个可运行的原型系统又必须包含这些内容。编写这些基础结构延缓了操作系统研究项目的进度,同时也增加了进行操作系统研究的代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犹他大学的FLUX研究小组开发了OSKit,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和一组模块化的、具有简单接口的库以及一组清晰的、可重用的OS组件。OSKit可以用来构建操作系统内核、外层服务和其他核心OS功能模块。OSKit提供了各种功能模块,诸如简单自举,一个可用于内核的最小化POSIX环境、与物理内存和其约束一致的内存管理、广泛的调试支持,以及高层子系统如协议栈和文件系统。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或所要考虑的性能来使用这些模块,或用他们自己的模块来替代标准的OSKit模块。
OSKit公开了它内部的实现细节,允许用户从成熟的操作系统中不加修改地提取代码,然后通过一小部分经过仔细设计的粘接代码将它们合并到一起,隔离它们的依赖性,并输出良好定义的接口。OSKit使用这一技术整合了许多稳定而成熟的源代码,包括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网络协议等等。实践表明,使用组件软件架构和重用技术会给操作系统实现领域带来大的影响。
2组件技术简介
摘要:高职计算机网络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一步步由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拟定对策、撰写程序、测试程序,最后解决问题。其教育上的意义不是要把学生都训练成程序设计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主要探讨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课程中虽然规划了包括理论与实习在内的专业科目,希望学生能够理论与实务兼备。但在实际教学上,理论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取照本宣科的模式;实习课则多停留在模仿学习阶段,即由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学生再按图施工如法炮制一番;其教学目的仅在提高学生操作设备、仪器之机械熟练度,而在逻辑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上,大多被忽略。
1当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教学方式上,为使学生能融入问题解决的活动,深入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任务活动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是以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因为实作的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任务,对大部份学生的学习而言,更可以引其学习动机。大部份老师上课时都是先透过教学广播系统进行指令的介绍和说明,再配合课本上范例程序的讲解与示范,然后由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执行并验证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实际上包含了程序语言介绍及程序逻辑推演等二个主题,而教学方式则包括了老师讲解及学生上机实作二部份[1]。程序语言必需学会繁复的指令后,才能组合成小小的程序,但往往因为打字时的疏忽,或是指令的误用,使得编译或执行时错误,造成学生很深的挫折感。许多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兴趣缺乏,听课时总是应付了事,不求甚解,即使是在上机实作时,也只在老师所举范例中,寻找可能的答案,老师提问,学生则报以不知所云、彷徨不安的神情。最后使老师也丧失了对教学的信心,即使准备再充份,往往也无法得到相对的响应。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程序设计本身的复杂度:设计一个程序,除了必须熟悉所使用的程序语言外,对程序背后的算法也要十分清楚才行。易言之,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是同时在学种东西,既要了解指令,又要弄清楚程序的逻辑,这对大多数学生是件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不当的教学方式则又加深了学习的困难。以往的程序教学,多数老师和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指令语法上,结果使得学生面对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上课时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方便达到授业的目的,但易养成学生不愿思考的被动式学习态度,以致在解惑上就鲜有成效。
2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该文从软件可移植性的角度指出设计256色图形用户界面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对SuperVGA产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表格驱动的程序设计思想,并给出了范例。
随着各种超级VGA的出现,同时具有高分辨率和丰富色彩的图形用户界面已经成为程序员和用户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各制造商提供的VGA产品之间的差异,使得高分辨率256色图形界面的兼容性受到影响,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显示系统下运行良好的程序,在另一种显示系统下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根本不显示。这表明程序员对程序的可移植性重视不够,或对各种显示设备缺乏足够的了解。
软件的可移植性是指软件产品从一个硬件/软件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硬件/软件环境的难易与繁简程度。它从软件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这一方面,反映了软件的质量。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应尽量使软件与具体的设备无关,即提高软件的设备独立性。对于256色图形界面而言,就是要使程序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显示器。例如,程序员没有任何理由假定用户使用的是TVGA。为此,程序员必须提供显示卡的常规检测例程,并能根据检测的结果决定图形算法的具体实现。
提高软件设备独立性的方法有很多,表格驱动就是其中一种。所谓表格,就是根据需要设计的数据结构。表格中的数据由检测例程填写。表格中包含哪些栏目,应在对各制造商提供的SuperVGA产品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取舍,栏目应体现各产品之间的差异。
一、SuperVGA编程综述
SuperVGA产品在体系结构上和标准的IBMVGA有所不同。但编程思想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些编程方法已有许多文章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摘要该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流行的创作工具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集多媒体信息处理、剧本编辑及演播于一体的创作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法及主要的实现技术,最后给出了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播放图形、图像、动画、声频、视频(AVI、MOV及VCD小影碟)等多媒体信息的程序例程。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演示系统在信息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丰富的表现力、生动的视觉及声响效果,大大增强了所演示信息的吸引力。但是,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不仅涉及到美术、传播、教育、心理等多方面创作因素,而且更需一种能方便地将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按某种特定要求编合在一起进行表现的方法。为节省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时间,需要一种相对简单、集成、高效的创作工具来辅助多媒体作品的创作开发与演播。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流行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功能结构、设计方法及实现技术,最后给出一个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播放多媒体信息的程序例程。
一、现有多媒体创作工具的类型
目前,最流行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描述性语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