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区域金融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合理划分经济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考虑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充分利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和设计划分方案,大量收集相关数据,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经济区域划分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国生产力分工的区划模式。刘再兴(1985)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胡序威(1994)将全国组合成六大经济区;邹家华(1996)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厉以宁(2000)给出了现行的中国经济区域打破省、市、自治区的界限,以专区或县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结果;在《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03)一书中,作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顾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经济区;杨建荣(1996)中国分为“八大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总的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分值,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二、经济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纵向新体制的建立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制的强化,地方尤其是县域金融方面出现了两个越来越明显并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权力上收导致地方金融服务越来越薄弱:二是在中央银行地方分支行彻底垂直领导并定位于金融监管后,地方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越来越不被重视。这种格局客观上将地方推到了一个无所适从、难以作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地方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负责,但面对地方经济遭受信贷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困扰却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虽然对地方金融问题缺乏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却不得不为确保一方金融安全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只从纵向金融体制的角度来看,这仅仅是处于最底层、最末端的一个小问题,但由于地方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使是最基层的县域范围,也分布着全国绝大部分的人口、农业生产和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因此,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的大问题。前一时期,随着上海、北京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巨大示范效应的直辖市设立金融办公室,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终于引起了上海各界的正面关注,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地方金融办公室之所以设立后面所依据的逻辑,以及导致其逻辑的现行金融管理体制所存在的又一种内在缺陷等深层次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思考,应该说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势头。但近来关于银行管理体制的传言中关于地方政府金融办公室又可能成为银行监管分支机构的说法,似乎又要使问题复杂化,甚至由此导入另一个与初衷背道而驰的轨迹,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思考。
一、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
地方范围内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活动,必须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管理,这一点没有成为也不应该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管理哪些事项,并应该由谁管理。在我国,与金融有关的工作事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二是货币政策,三是金融改革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和转轨中国家,金融发展甚至比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更加重要并更具有根本意义,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从层次分布来看,货币政策主要任务分布在中央一级,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与发展在中央与地方的分布则基本是均衡的。毫无疑问,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是既是货币政策当局也是金融监管当局的中央银行及其分支行的主要职能,与金融监管关系比较密切的金融体制改革也理所当然地进入其职能范围、由其管理和协调,但金融发展问题究竟由哪个机构负责,实际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与金融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机构,主要是中央银行及其分支行和各级政府负责发展计划的部门。中央银行明确的职能是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金融发展虽然应该是份内工作,客观地讲,上上下下的确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重要性排位显然比较靠后,加上金融发展牵扯的面比较广,比金融监管等更加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中央银行也难以全部承担,因此,既不是中央银行的重要工作更不是主要工作。各级政府的发展计划管理部门,作为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计划和规划方面负有全面责任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综合管理部门,有能力也有责任对金融发展负有部分重要责任,但鉴于金融工作的特殊性,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以致无论是在国家的十五计划还是中央银行的十五计划都没有关于金融发展规划的论述,金融发展尤其是地方金融发展实际上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金融发展没有明确负责机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导致金融改革与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一方面全国全面的金融发展处于不自觉状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各自为“战”,自行发展,甚至背离整体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由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缺乏金融发展整体规划的严重性,而在四大银行相继撤并“淡出”的地方尤其是县市一级,金融发展规划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不可避免。可以说,地方金融发展尤其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县域金融发展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中最被遗忘的角点,重视金融发展尤其是包括县域范围的地方金融发展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鉴于地方尤其是县域范围内货币政策的任务比较轻,金融监管已有明确负责机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地方金融管理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金融发展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金融改革。与此同时,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应该在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归纳起来,地方金融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1、制定地方金融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应该是地方金融管理的首要职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个人和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规模、特征以及增长趋势的分析预测,参照千人和千企业平均拥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结构及其与全国和当地平均水平的比较,制定地方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5年和10年发展计划。
一、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的主要问题
1、未能有效融合区域经济金融政策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不相适应,二者并不协调,未能有效融合区域经济金融政策,甚至是背离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别的目标。随着我国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就要重视并运用金融政策,调整并创新区域金融政策。
2、资金供需存在制度性矛盾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实体资金的注入,但不能保证足够的供给是金融机构的现状,所以供需矛盾非常明显。主要包括:落后的营销观念;弱化了区域金融的服务功能;不对称的激励和责任机制;未有效匹配的信贷资金供需条件;落后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为一种调整方法,主要用来调整实际利息与票面利息之间的差额,我们可以从欧文费雪《利息理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更容易去理解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计算和内涵,在计算实际利率的时候,我们是基于《利息理论》里关于资产本质的定义,虽然我们称其为实际利率,但这个利率只是一种理论值,而这个理论值我们认为它就是反应实际情况和资产本质的,所以冠名“实际”利率,但是在实务中,对方折价或者溢价发行债券,投资者折价或者溢价购买债券,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在非平价发行的情况下,都是不相等的。而投资者实际收到的利息收入是按照票面值和票面利息计算的,这个是投资者根据债权债务契约得到的,但是我们的会计准则要以理论值为基准,反映出债券初始确认金额(1000元)与到期日金额(1250元)之间的差额(250元)。这样对于我们理解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就有了一个比价清晰和可靠的逻辑基础,希望笔者的分析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对大家的理解和实务工作的进行有所帮助。
3、区域经济缺乏有效需求正是因为金融机构资金供给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使中小企业出现了贷款保证与抵押等担保难的情况,也就加大了贷款的难度;与生产、销售与技术创新相比,企业在科技开发与技术进步方面的资源配置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投入;而微观经济主体也缺乏借贷能力,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亟需改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现阶段,我国的信用调查、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尽管部分信贷担保机构在我国各区域内都有成立,却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而且经验不足,也都欠缺规范的运行。金融机构一般并不关注区域内部的优质企业,亟需改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从优质企业出发,使区域金融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得以加强。
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金融的措施
1、经济金融良性互动运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前提,很好的连动了经济良性发展和金融良性发展。将思想彻底解放,实事求是,追求卓越,创新奋进,经济金融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金融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深化改革与风险防范的关系、金融发展与对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支持的关系进行正确解读,有机统一社会发展实际、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目标与区域经济金融,将经济金融的互动促进效能充分发挥出来。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机制的构建,对政策进行传导与协调对发展区域经济金融进行探究,以实现区域整体化为核心,推进金融协作机制的稳步构建,金融部门积极沟通政府及经济部门,进一步推进协商机制的构建,使金融合作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局面得以打破,营造好的氛围从而对区域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基于协调组织机构的成立,推进区域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合作机制的构建。区域发展战略协商制定,使金融和区域产业政策得以有效融合;推进区域发展协调与磋商机制的建立完善,化解矛盾与问题。共享信息和各种资源,协同合作,有效融合地区金融组织与区域经济服务体系,将金融资源利用壁垒打破,一体化发展经济金融。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中,金融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能将区域内、外企业和居民的盈余资金通过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或直接转化为投资而形成资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论文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论文摘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从而促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