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增减原则
1.1针对性原则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岗位需要的大学专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于基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取舍。在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安排上围绕培养学生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所需要的解剖学层次结构以及重要器官的毗邻关系。如讲解肝脏时候结合临床肝脏叩诊和触诊的临床操作来学习肝脏的位置;心脏瓣膜讲解时结合临床心脏的听诊来学习等等,把解剖学知识与后续临床操作点对点的结合起来。取舍后的解剖学教学内容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2延展性原则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最基础的主干课程,是后续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所以学好解剖学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以此,解剖学教学中必须考虑解剖学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这些联系点找出来,使学生明白学这些结构的意义所在。如讲解心脏内部结构时,只需要讲解心腔的位置、心腔间的瓣膜就可以了,为的就是在生理学上讲解心脏的泵功能时用到;再比如讲胸膜时必须详细讲解胸膜腔的形成和意义,为生理学呼吸系统奠定基础,而不是重点讲壁胸膜的部分。做到学为了用的目标,学生一来不用学习那么多知识,二来又提高了兴趣。
2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增减方法
2.1基层医生座谈、教师深入临床一线虽然我们的解剖老师大都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竟脱离临床太久,很多操作以及诊疗不是很熟悉。为了更好的把握临床一线需求,我们一边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老师到教研室来座谈,了解他们工作中各个解剖部位常用哪些结构,然后总结整理;此外我们派老师在无课时深入临床,亲身参与临床工作,总结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解剖学知识。这两种方法非常有效。
2.2后续课程教师问卷调查为了真正体现课程内容的延展性,我们邀请了后续基础课老师以及临床课老师进行座谈,如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经过座谈我们将他们对解剖学的要求,分别按照章节渗透进教学教材中,做到课程的延展性。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中职生来说,内容抽象而枯燥,学习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增添了活力,让课堂内外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成效。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微课;中职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医学基础学科,是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的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内容多,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等,相关概念及专有名词多,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内容抽象而枯燥,学习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笔者借鉴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使纸质化、图片化的教学挂图、模型、标本模型转变为生动的视频资源,并配有专业教师精讲,使学生随时随地皆可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微课内涵
1.1概念
微课是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1]。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知识点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师生互动、教学反思等,将其制作成情景化、具体化、案例化,同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小视频。微视频短小生动,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正在不断颠覆传统黑板粉笔、简单PPT演示的授课模式,也不断冲击着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授课方式。微课为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发生改变,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使得现代医学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培养的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拥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由于解剖学知识量大且枯燥,解剖名词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上实验课时还需要接触尸体标本即“大体老师”以及尸槽中散发出来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学生有畏惧心理。为此,一些本科院校倡导遗体捐献为主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且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接触到“大体老师”而表现出的恐惧,甚至是厌恶等不良情绪[1-2]。但是关于在大体标本操作和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报道较少。考虑到本校是一所地方大专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基于此,拟探讨在遗体捐献标本启用、标本操作和实验内容讲解中融入人文教育后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解剖学习成绩。本研究以本校接受解剖实验教学的2017级大专康复治疗技术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本校2017级康复治疗技术(简称康复)1班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该班62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实验组(n=31)。人体解剖学理论课时60,实验课时36。该教材由李屹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精品教材。其中对照组的解剖实验教学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遗体捐献标本启用、标本操作和实验内容常规教学当中。
1.2研究方法与观察指标。对照组开展常规教学,具体方法为:由老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并通过多媒体、实物标本以及课本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3]。实验组医学生则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具体教学方法为:①遗体标本启用仪式,向学生讲解遗体捐献流程和我国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现状,使学生知道标本的来之不易。然后进行课前宣誓:“生命至上,健康完美。遗体捐献者是我们传道授业的无语体师,在我学习人体解剖知识之前,我庄严宣誓:感恩捐献者的大爱,如同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尊重逝者,如同尊敬我们的师长。本人将恪守医德,钻研医学,祛除人类病痛,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宣誓完毕后带领学生默哀和深鞠躬[4-5]。②标本操作,操作之前告知遗体捐献者捐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认真细致的态度。如搬运“大体老师”需要4名学生同时协作,在搬运过程和解剖标本操作过程中需要忍受福尔马林散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在肌肉分离过程中需认真细致以防损伤到神经和血管。③实验内容教学,在实验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知识。如运动系统的讲解涉及到的人文知识有“生命在于运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三折肱而成良医”等;呼吸系统中涉及到的人文知识有“2个肺共同合作发挥呼吸功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完成1个解剖系统的实训任务,带领学生到捐赠遗体的志愿者无字墓碑前进行宣誓,然后慰问1位家属,感谢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精神。解剖学课程结课后:①对实验组31名学生进行网上在线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评价;②采取统一考题,对2组学生进行解剖学期末考试,并比较2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20%标本考试成绩+80%卷面成绩)。1.3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PadPrism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通过一学期的人文素质融入解剖学实验教学,实验组31名学生对生命有新的认识、增强学习责任感和克服了对标本的恐惧心理。93.5%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团队合作,96.8%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87.1%的学生认为能培养吃苦耐劳精神,80.6%的学生认为可改善同学之间的交往,77.4%的学生表示通过人文素质融入解剖学教学中后愿意遗体捐献(表1)。
1人体医学专业博物馆的建设
浙江大学人体博物馆外形为细胞形状,室内面积达900m2,由前厅、多功能厅和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展厅五个部分组成。日常作为医学形态学科(人体解剖、病理解剖、胚胎学)的实验教学基地。前厅布置博物馆简介和展板,前厅中央4个人体运动艺术造型塑化标本,栩栩如生,或击球,或跑动,展示生命之美。2套全身人体包埋塑化断层切片参观者仔细观测人体组织结构之精妙。多功能厅的多媒体系统,通过影像资料介绍人体博物馆馆藏,揭示人体乃至生命的奥妙。在科普日和公众日放映科普影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2009年出资44万元引进美国VHDissector5.0虚拟人软件,与标本密切结合,使学生更清晰全面掌握人体结构。人体解剖学展厅,按照主题分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铸型标本四个展区。其中系统解剖学展区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统解剖学教学进度安排陈列,由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九个区块组成;局部解剖学展区内放置的10件全身断层解剖塑化标本作为此博物馆的特色标本,该套标本充分展示了塑化技术在人体标本制作工艺中的最新应用,通过标本可以多角度清晰地观察了人体各层次解剖结构,是人体解剖学局解课程实验教学宝贵的学习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断层解剖学展区中的200余件断层解剖标本,是影像解剖生动形象的展示;铸型标本展区全身血管和心、肺、肝、胆、肾等器官的铸型标本,为显微外科的教学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组织胚胎学展厅陈列了人体胚胎发育各阶段的标本和各种畸胎标本,从卵子受精到胎儿诞生,让人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充分的了解,通过对畸形胎儿的形态和可能的致病因素的学习让大众掌握孕产健康保健知识。病理解剖展厅展示了各种疾病状态下的组织器官,其中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疾病标本将成为最为珍贵的学习资源。所有博物馆内的标本均配有有机玻璃说明标牌,在照片上配上中英文标签说明,使参观者更加直观、易懂;一般标本在指示牌上一一列出中英文标签说明;病理学标本分别在标签上详细写出疾病、病理学改变等详细情况;胚胎学标本在标签上写出胚胎发育阶段和畸形胎儿发生时间、特征。教师和技术人员把人体博物馆的每一件标本拍摄成数码照片,配上中、英文标签说明,经处理的图片进入校园局域网上网,以供师生实验教学、临床科研之用,也为学生课后阅览、复习提供服务平台。此功能的建设、开发将博物馆馆藏实物标本搬到校园局域网,能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全天候地实现人体医学博物馆的功能开放。
2医学人体博物馆的开放
目前由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学生志愿者组成一个开放服务团,结合各种教学软件、视频以及教师现场讲解为我校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开放,每学期达到8-10学时;同时接受省内中、小学学校的预约,为各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科普教育;并在周末为社会大众开放,每年接待4000人以上。
3结束语
人体博物馆的面向医学生实验教学功能和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将成为人体形态学教学、科研中心以及大、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基地。
[论文关键词]解剖学护理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情况,提出了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重视体表标志教学,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画图,重视标本模型考试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