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散文阅读教学

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论文

1、关注意象意境把握

学习《荷塘月色》,要认识核心意象与情绪的关系,重点体会作者情绪变化的过程:第一个核心意象是“荷”,本身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意蕴,也象征着作者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写到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皆用女性化的笔触描述,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柔美细腻,寄托着对温暖和安慰的期待;第二个核心意象和“月”,本身就有“明月松间照”的明朗意蕴,也象征着作者对美好明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写到月光如“流水”,如“轻雾”,如“牛乳”,如“轻纱”,写出了月光的光、色、情、韵,写到月光“泻”的轻柔,写到月光“不能朗照”的朦胧,全然不是“高高秋月照长城”的皎洁与空旷,笔触仍然是女性化的,同样体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柔美细腻,寄托着对安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而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意境全然而出,作者陶醉其中,暂时忘却了内心的苦闷,这是意象意境对情绪表现的作用。这也启发我们在指导学生在把握抒情散文的意象意境时,要先适当拓展,对单独的意象做文化意义上的认识,再回到具体意象的描述中体味(为什么选取的是这一个意象而不是那一个意象,为什么意象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最后对意境进行特点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借助意象意境去认识到作者的情绪变化。

2、关注语文知识渗透

语文知识具体包括: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语体知识。落实到具体文章中,则是指有关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荷塘月色》这样一篇抒情散文中,当时社会背景和作者经历思想是语文知识,引用的诗词及其历史背景是语文知识,语言特点是语文知识,而一些相关的表达技巧更是不可回避的语文知识,比如在修辞手法上涉及到比喻、拟人、通感、叠字,在抒情手法上涉及到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在描法上涉及到渲染、烘托、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绘形绘声绘色,在表现手法上涉及到对比、想象、虚实结合,在结构手法上涉及到过渡。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文辞的“美”上,借助表达技巧等语文知识对文本进行细读,揣摩文本语言的意味、意蕴、意趣,既可以领略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能更细致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情绪变化的过程。当然,在揣摩文本语言时也绕不开思维发展的问题,怎样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培育,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怎样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语文名家们也曾在不同时空对《荷塘月色》“默契”地“同课异构”,这些设计、实录、反思都带着各自对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考,共同的地方是对语文知识都能加以关注,只是关注点有所不同,由此探寻出现知识点选择差异的原因,却可以发现他们在阅读教学时对情绪变化与意象意境关注的巨大差异。程翔老师在修改后的实录中着力关注意象意境,“删去了对朱自清思想感情的分析,主要体现对文句的理解”;李镇西老师的实录并未在意象意境把握上着力,而是对作者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高度关注,并大量引入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以求“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孰是孰非?或许是“过”犹“不及”。关于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太值得思考探讨。

作者:吕宝昌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

接受美学下的初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

[摘要]注重审美教育,构建课文多元解读平台,引领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为例,简要阐述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接受美学;多元阅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转变阅读教学思路,从单一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向关注学生接受转变,并基于接受对象的多样性,推动初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从而开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视野。下面以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为例,简要阐述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初中语文多元阅读教学策略。

一、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活审美期待

接受美学视阈下,教师必须审视学生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优化语文阅读设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对文本产生强烈的审美期待,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学习行为。《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品质。在阅读教学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环节一:调动学习积累,交流抒写老师的名言、诗句等,并运用这些诗句、名言写一段话,送给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环节二:收集《藤野先生》相关写作背景,联系本文写作的特定时代,说说你对当时日本人的感受。这两个环节,立足于多元视角,首先,组织学生交流抒写老师的诗句、名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帮助下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并借助语用的方式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情感,唤醒学生浓厚的师生情,并感受师生情感的美好和宝贵。其次,引导学生搜集散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完成接收语境与创作语境的对接,让学生跨越民族,去审视特定时间下对日本人的情感,激活学生审美期待。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只有短短的两年,为什么能对一个异族老师生发出如此深厚的情感?结合两个环节的铺垫,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帮助下,学生的期待被唤醒。

二、对接学生审美经验,引发审美共鸣

点击阅读全文

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文体特征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课,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本文从阅读的基础——文本及文体特征出发,论述了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或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阅读、闲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仅要醉心于文本世界,而且要指向如何进入文本世界的基本方法与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文本指涉世界的理解,而要理解为何理解、何以理解以及对文本表达方式的理解。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职责所在,这不仅需要语文知识,还需要语文教学知识。

如今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创造性阅读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三种阅读教学方法各有其利弊,但不管何种教学方法,相同的一点是都建立在文本之上,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学生阅读课文,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像结识一位新客人一样,教师要想法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七分文章三分读”,要整体感知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必须反复诵读。文本的诵读要有情有景,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尤其是文学作品。只要认真投入,用心诵读,学生便很容易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整体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亲近文本。如教授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从情感上、整体上感知其情其景。再围绕诗歌中选取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其绘画美的特色。又根据诗歌用韵的特点,指导学生个别读、集体读,通过“来”“彩”“娘”“漾”“摇”“草”等押韵的字,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的建筑美。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这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我们要准确无误地破译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最初审美表现,让文本的意义结构与读者的意义结构在某一点上相遇。为此,烹文煮字、咬文嚼字的功夫是少不得的。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摘要:经典古代散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语言教育、思维教育、文化教育的宝贵素材,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以往的古代散文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还应指向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目标,优化古代散文教学设计,力求学生在多种学习模式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代散文;审辩式思维

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一词,并对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古代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思维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语文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古代散文教学时,必须要将散文的文化内质、思维逻辑融为一体,充分借助经典的古代散文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其逻辑思维品质,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现状和原因

(一)古代散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指导和点拨。但在调查中发现,高中古代散文教师在实施古代散文教学时,依然以“教师讲解”模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带着学生对古代散文进行阅读,并将其中的重点字词、释义、特殊用法给学生详细讲解,从整体上翻译,最终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解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学生也结合教师的讲解获得了正确答案,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论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它又是由很多的细节组合而成。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同样如此。从整体看,一篇文章说明一个事物,反映一个现象,抒发一种情感,但在说明这个事物时,作者可能会把其内部结构分析得很详细;反映的这个现象可能也只是众多现象中的一种;抒发的情感可能会由几件事情所引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整体把握和细节研究的关系。比如我们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时,从整体上把握就是要读出父亲对作者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细节上要注意分析几处关于父亲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从背影看,是写父亲的背影,但是作者又是分几次分别描写父亲的背影,从而组合成一个父亲伟大的背影。可以说,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描写,构成了父亲伟岸的身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在中小学普遍减负的情况下,留给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势必要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主要是精读,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怎么样去读,重点是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方法,学会自我阅读,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水平。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大知识面,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的阅读。课内阅读应该少而精,课外阅读应该博而杂。这样,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情感的迁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技能,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仅把文章和名著读完就算完事,而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把相似的知识和情感进行迁移。比如,在学习完抒情散文《背影》后,我们会被文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深深感染,会为父亲深深的爱所陶醉,这样的父亲应该不是唯一的,我们身边有没有呢?学生读完后应该联想自己的父亲,通过自己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件件小事,来感悟自己父爱的深沉。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得到精神的愉悦,而且能够体悟自己的情感,这样由他人到自己,就完成了情感的迁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千万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应付考试的习题课。阅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达到知识和情感迁移的目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