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艺术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少数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困境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各地中小学基本上能够按照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但相较于发展更为迅猛的经济社会,艺术教育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尤其是经济相对滞后的边疆民族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还是弘扬民族文化,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实际上,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文正是以城市化为前提,以少数民族在城市里的生活现状为出发点,以城市中少数民族学校的艺术教育情况为现实依据,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流向城市,他们的子女也有一部分跟随他们在城市生活。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离开了家乡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其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他们在城市里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但是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却在城市中很难寻觅。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目标,如何让那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继续传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这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城市体系中的少数民族孩子应该在学校义务教育中汲取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学校各种课内课外课堂,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这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他们这一代保持和传承下去。

1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政策,主要反映主流文化的国家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88%~90%,而主要反映民族性、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课程的比例为10%~12%。事实上,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中小学并没有设置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尽管其他课程和活动包含了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在内,但还是不能代表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其他课程和活动并不可能像民族文化传承课程那样,从设计、进行和结束都围绕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来进行。例如,部分民族中学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但理论知识几乎不涉及,少数民族的服饰、节日、生活习惯、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这些知识应该作为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灌输,让学生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要了解表象背后的渊源,从更深的层次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才会使这种兴趣持续长久,继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点击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艺术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主要从民族舞蹈、民族服饰和民族器具三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同时民族艺术也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论文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特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思路

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人才培养主要思路:在教育方面,要构建适合地区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加强对外交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招生比例;在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育人手段,以民族艺术研究室、实验室、工作室、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将社会实践、专业学习、文化水平提高统一纳入人才培养的始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

1.构建特色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为民族地区培养既精通民族文化又能够传播民族文化的艺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体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专业与品德、教学与自学、对外交流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办学理念。学习国内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借鉴国外设计教育的先进理念,吸收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元素,制订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2.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提高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高校要重视地域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加强教师对民族艺术研究课题的申报;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设立科研发展基金,对教师承担民族文化艺术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专项补助,提升教师对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强内引外联工作,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西部高校指导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逐步完成高水平科研学术梯队建设工作,为地区的民族艺术研究服务。

点击阅读全文

民族舞蹈发展和保护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2]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形形色色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者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尽管如此,但是各个地区未将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而费孝通曾指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旅游业入手,发展西部经济。当然,要形成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吸引外资的窗口。世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但我们现在的旅游业发展还不够,光靠几个兵马俑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套历史的知识.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总结与打算

加快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发展,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一、积极筹集资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体广电设施建设。1、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陆续建成景宁县文化馆、广电大楼、运动场、图书馆和体育馆。2、从省文化厅和市政府争取到资金20万元,在全市少数民族乡镇创建了一个“浙江省东海明珠文化乡镇”和两个“丽水市文化山花乡镇”。3、从省体育局争取41万元资金,为全市七个少数民族乡镇和景宁县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室外乒乓球和篮球架等体育设施。4、从省广电局争取到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建设经费300多万元,用于全市少数民族地区“入户工程”建设,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5、各地自筹资金加强文体广电设施建设,如景宁广电局投入了32万元资金对敕目山骨干台的调频、电视发射设备、机房进行了更新改造,覆盖面大幅度提高;遂昌筹资实现了14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和大部分少数民族自然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并发展调频音箱270余只;龙泉筹集资金16万元完成了3个少数民族行政村20个自然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为地形复杂的大路上等7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站41个等等。

二、挖掘、弘扬畲族特色文化体育,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创作完成了四幕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成功赴京献演,并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浙江省政府鲁迅文学艺术奖;2001年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创作、演出双金奖和16个其它单项奖;创作了一批以畲族题材为主的歌舞、小品、摄影、美术作品,如《山转水转》、《畲族进火车》等舞蹈、歌曲都在省级以上赛事获得金奖;举办了两届“畲族歌舞新人新作演唱大赛”和一次“全省畲族歌曲创作演唱大赛”;成立了“浙南民族艺术团”,以畲族歌舞为载体,立足本市,面向全省弘扬畲族文化,深受群众欢迎。挖掘并推荐畲族体育项目稳凳、射弩、蹴球、高脚竞速、珍珠球等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较好成绩;丽水学院成立了畲族体育理论研究室,并在畲族聚集地景宁、松阳建立了少数民族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与推广。做好畲族民间民族艺术品的保护工作。

三、组织实施广电“入户工程”,解决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看电视难问题。全市组织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入户工程”以来,全市广电系统克服种种困难,做了一系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新增60余个少数民族行政村通了广播电视,20个少数民族乡镇、135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和城区有线电视实现了光缆联网,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和覆盖质量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体广电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具体打算如下:

1、弘扬畲族文化,繁荣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抓好《畲山风》的复排,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强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投入,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续落实好文化部实行的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优先安排的“四优先”政策。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