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将所学全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课程。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督导学生实习工作为例,分析当前毕业实习中学生常面临的问题,分别涉及学生实习的工作环境、实习生的角色、案主系统、服务的技能和社会工作伦理。
【关键词】社会工作 实习 督导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将所学全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是大学社会工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随着时间变迁而有不同,十年以前因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刚起步不久,最令督导和学生忧虑的是如何匹配学生与专业的实习机构。但是近十年来,很多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已经培育了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所以现在实习生所面临的问题比起过去更显具体。笔者通过多年指导学生实习的经验,总结了实习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面临的三个常见但却常常没有得到较好处理的的问题。
一、怀疑自己的实习是否是专业社会工作
我国社会工作机构在最近十年获得了蓬勃发展,这带来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的提高,但是机构的整理质量提高并没有数量增加那么快。所以,我在督导学生实习时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居然是“老师,我现在做的工作是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比如说学生们反映他们每周组织社区儿童周末集体活动,拜访信访户,开设四点半课堂等等,这些工作是不是社会工作?在多数情况下,实习生产生这个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他对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教科书说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个概念中容易理解的是“利他主义”和“助人服务活动”,但是对于“科学”笔者是这样理解的,这种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案主服务的质量和档案文件的整齐有序,简单说就是要做好个案管理工作,而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个案记录的完备。比如说拜访信访户,如果为信访户建立完善的辅导记录,这些记录足以让其他社工能在恪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清楚的阅读整个辅导过程,一般来说,会这么做的只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助人服务活动,主要指的是协助案主处理社会适应问题,而不适的行为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的压力,或其个人能力无法应付案主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压力。所以只要是为了处理服务人群的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的问题,都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介入点。比如说做拆迁户的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领域,很显然拆迁户面临重大的社会环境变迁的压力,他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
二、澄清实习的新角色
为推进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在城乡社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社会工作岗位的初步设置制定本意见。
一、社工岗位的设置计划
1.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司法局、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人口和计生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残联等部门各设置1个以上社会工作岗位。
2.区儿童福利院至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3个。
3.全区各社区工作站、教体局下属各学校、卫生局下属各医院、卫生院各设置1个以上社会工作岗位。
4.电工厂社区、春龙社区、暨阳社区、一中、欧里敬老院、欧里昌坊村等作为社会工作的试点单位,每个单位各设置2个以上社会工作岗位。
摘要:因为地区经济落后,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始终面临专业发展的困境。本文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出发,以内蒙古地区高校为例,通过梳理民族地区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未来社工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一、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社会工作(简称社工)专业自1986年教育部批准恢复开办以来,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从2003开始开办社工专业,到目前已经有十所大专、本科院校开设社工专业。招生规模,从2003年的年招生60人发展到2015年的年招生1595人,十几年来,内蒙古高校培养出的数千名社工专业毕业生,已经遍布我区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单位,从学生自己从业的体会及有关行业反馈的信息来看,社工专业学生因为大学期间比同类文科专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在各行业表现普遍非常出色。
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因为民族地区经济普遍落后,高校社工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就业机会普遍受到限制,导致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进展非常缓慢。具体来说,民族地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表现为:
摘要:21世纪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迅速,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职业道德;社会需求;改革;探索
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人们习惯从社会道德方面对人的行为规范对职业道德下定义和结论,强调职业道德是在职场的一种行动秩序而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品格建设。事实上,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课程中,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培养学生以灵活的能力应对多变的职场和提高职业道德的素质,培养他们对待职业的正确价值观和态度。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确保我们的专业技能过关,我们还要需要好好规划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是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与运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
为适应我国高职院校社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将初步探索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首先需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概念,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性质和意义,然后确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最后全体人员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坚持努力学习。
本文作者:王力平许晓芸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政校合作模式”下社会工作实习的实践类型
社会工作实习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督导地组织学生到机构或社区中接受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2]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价值观极强的专业,要求有充足的实习时间来保证。以笔者所在的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习)、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安排共22周时间,其中基础实践安排包括公益劳动在第二学期共2周,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共2周,社会调查实践在第五学期共5周,专业实践(习)安排包括社区实习在第六学期共5周,社会工作实习在第七学期共5周,毕业实习在第八学期共3周,粗略统计一下,总的实习时间也保持在800小时以上。从实习时间来看,学生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实习任务,但是如此繁多的实习类型是否保证了实习的效果,是否达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要求却有待于考证。从实习内容来看,不同类型的实习是否保证了专业性、实务性也有待思考。“政校合作模式”下的社会工作实习的实践类型可以归纳为“良性互动型”“、政府安排型”“、机构摆布型”“、学生自主型”。
(一)“良性互动型”
从学生实习的单位或场所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一般分布在官方机构和半官方机构,如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福利院、劳教所、残联、社区服务中心等这些机构。应该说今天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是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恰恰是依托于这些机构在逐步逐层的开展,这也正好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会,这也是“政校合作模式”形成的优质土壤。学生进入这些机构实习,既能触摸到中国社会工作开展的现实一线问题,又能服务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或案主,在实习单位和学校有效协调的具体安排下,学生既能运用专业的方法“助人”,又能通过实习加强自身的专业训练实现“自助”。但凡是在社工专业理念的指导下,在实习机构的有限督导运行下,较为理想地开展的社会工作实习,笔者视其为“良性互动型”。
(二)“政府安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