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社会网络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排遣宣泄心理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都市化速度可谓前所未有
生活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使人们的紧张和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青年网民大都还处在学业、工作、婚姻的打拼期,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为了让一些不快情绪得以释放,他们在这个虚拟、自由的网络世界里,通过自嘲、调侃、抱怨等多种方式来消遣娱乐、释放压力。如网络中许多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年轻草根男子,自称自己为“屌丝”和“矮穷丑”,并宣称“见人就下跪”,无奈与自嘲意味可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出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曲折与艰辛;“神马都是浮云”,表明年轻人面对纷繁世相的一种迷茫情绪;“农夫、山泉、有点田”,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累觉不爱”体现了青年人经历感情挫折后,对爱情的质疑与失望。近一两年,随着“高富帅”“白富美”等流行语频频出现,许多人除平时调侃、取乐之外,不少年轻男女甚至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虽有虚荣和攀比心理作怪,但社会压力大,许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择偶来提升安全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此外,面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因处理不公或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而网民们又无力直接参与或干涉,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通过网络来怒其不公,宣泄和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满。如“我爸是李刚”这个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想不到会迅速流行起来的语句刚一出现,瞬间成为传媒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的“李刚”黑色幽默。这种基于事件的全民造词运动除了幽默起哄等情感诉求外,更多地是对某阶层的一种不满、一种批判,这其中的情绪有愤怒,也有嘲讽。“打酱油”,当网友们频频诉说自己是来“打酱油”的,很多事与自己无关,表面上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恭态度,其实是对于很多社会事件,即使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只能骂一声“关我X事啊,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奈情绪可见其中。“神马都是浮云”“伤不起”这突显了年轻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于把握的社会规则面前的困惑与迷茫,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诚信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社会现实。可以说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虽然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网站还有许多不健康内容,可能会污染青少年的心灵,但同时它也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批判社会现实、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寻爱求暖的心理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发展
西方的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侵入国内,人们发现自己房子大了,口袋满了,心却空了。现实生活中,灵魂没有依托,真爱与温暖更是难求,因此网民们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关爱,寻求温暖。如流行于2009年的“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此语源于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年轻男子吃面的图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由此,网友相继生发联想出“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诸如“哥写的不是字,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很多网友把“寂寞体”变成自己MSN、QQ的签名,仿佛什么事都可以变作“寂寞”两字,这充分反映出了现代人空虚、寂寞的现实,人们只能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寻求慰藉。而“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一句式则富有家庭式的温馨,得到更多网友的追捧。此语出自百度“魔兽贴吧”,起因于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此贴一发,短短几小时内引起了近40万名网友围观浏览,一天竟然有了710万网友点击和30万的回复,从中可以看出网民们对家庭温暖、关爱是多么的渴求。网民们渴求关爱与温暖,于是顺应网民心理的“淘宝体”也红遍了网络内外。“淘宝体”是因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语言亲切、俏皮而被广大网友所喜爱。其关键词为“亲……哦……包邮”,例如“亲,快下订单哦”!有些公路上的警示牌受此启发改成了“亲,请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有的高校也用“亲,你被录取了”来写录取通知书。一个“亲”既热情又简单,不管关系怎样,听着就顺耳。关爱、真爱、温暖一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希望网民们在网上寻求到温暖与关爱后,再能反馈一些到现实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爱与温暖,少一些冷漠与猜忌。
三、自我实现的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按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递升,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的需求。上述关于网民寻爱求暖的心理就属于爱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对于广大青年网民而言,以主人翁姿态聚焦时事,创造新奇搞怪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是他们渴求自我实现的重要表现。近些年来,新生的许多网络流行语,如“周老虎”“表哥”“俯卧撑”“躲猫猫”等,其背后都关联到一个个社会事件。从这些流行语映照社会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日渐加强,网络民主作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发生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件时,舆论在传统媒体难以得到充分表达,网络便成为人们关照现实,实现政治参与的空间。如与“小月月”事件相关的“神马都是浮云”,与2010年食品价格狂涨相关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流行语,实际上都是网友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思考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公众的民主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从“我爸是李刚”“陕西表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等流行语可以看出,网友借流行语“起哄”,实质上是表达对公众空间和民主权利的呼唤,是他们渴求自我实现的表现。80后和90后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是目前网络使用的主体,可以说他们的童年、青少年的很多回忆都和网络有关。很多人都担心他们长期生活在网络中,会玩物丧志,会失去很多现实生活的能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在网络中标新立异、从众跟风、宣泄消遣、寻求关爱与温暖,最后也健康地成长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他们关注时事,并在网络中行使自己的权力,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因此,对于现在很多人担心网络上大量的不规范的流行语会玷污现代汉语的纯洁性,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社会选择的结果,有生命的语言自然会流传下来,约定俗成后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应是多加包容、积极引导,使其成为网络交流的有效手段。当然,我们更应了解、顺应年轻人的心理,引导他们模仿从众的心理,满足他们创新求变的心理,正确对待批判宣泄心理,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充满希望的社会氛围。
1藏区教育发展的地域特征
1.1学校办学的外部
成本运行较高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学校办学的外部成本运行较高,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其他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藏区有很高的工资待遇但大多数人对此还是望而却步,长此以往藏区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1.2藏区地区面积大
人烟稀少在牧区,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无人居住,交通不便。集中式和分散式办学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学校的重点布局也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过于分散办学,虽然可以方便学生就地上学,但同时造成因为分散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办学的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办学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但由于学校辐射面积过大,从而使很多学生要离开家去学校,这就又给学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3藏区教育的滞后和原有社会动力不足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统领作用。在当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探讨高校网络思政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网络思政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文章通过对网络思政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形式创新的“四化”建设的思路,以扬长避短,使网络思政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思政扬长避短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该社会中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总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丰富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本文试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主导作用。有专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体现为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的、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囊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等诸多方面,而其四个方面的内容又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和任务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网上不文明行为。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人们向网络投放没有价值或负价值的作品。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言语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情绪公厕”,借助论坛、聊天室等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并且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浏览黄色网站。互联网中渗透着不少色情的东西。据调查,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比例接近50%。大学生虽然生理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受网络影响较大,大量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和资料,将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走入犯罪的泥潭。剽窃他人工作成果,抄袭他人作品。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巨大、获取迅速、便捷、信息公开程度高等特点。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离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吸收与借鉴。但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均存在部分学生不以学习他人、提升自身为目的,而是直接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抄袭他人作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网络道德观偏差。网络道德是人们利用互连网络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关系。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道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主体指向性不明、规范约束性差等特点。有研究表明,有31.5%的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的欺骗很正常”、“说什么无所谓,只要开心就好”,表现出明显的道德感弱化现象。网络犯罪行为。当网络失范行为超出一定的限度,对现实社会中的他人或财物造成损害,即可认定为犯罪行为。部分大学生虽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但却未能用于正途,而是为满足个人利益,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网络黑客行为、网络诈骗行为和网络盗窃等。
二、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析
由此,去个体化将会导致个体的责任感下降,但却增加了对团体规范的顺从。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减弱及群体意识的增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并且能够不断地从现实的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个体那里获得反馈,从而增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人,会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并且行为更清晰地反映他们的态度。自我觉察的人更少地作出欺骗行为,更易约束自己的行为。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强大的交往、交流平台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而不是面对面地交流,由此造就了庞大的网络群体。但便捷、迅速的网络交流平台,却缺乏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约束机制,使得个体行为缺乏有效的反馈监督,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更容易出现失范行为。个体在网络中很容易就淹没于群体之中,失去自我意识,丧失自我判断能力。同时,网络行为本身即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这将使个体更容易在群体中迷失自我而出现行为解放,做出一些单独时不会、不敢做的事情。青年学生本身即具有心智发展不成熟、行为判断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特点,在缺乏约束的网络行为中,部分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水平低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欺骗、浏览不良网站等各种负性网络行为,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犯罪行为。从众。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网络用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并且以信息海量、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优点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大学生们的视觉注意力。青年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表现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因此,某些负性网络行为,例如浏览黄色网站、使用不文明语言等行为往往是受到同伴影响而出现的“随大流”行为。
网络中大量的人际交往机会及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网民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得部分具有共同经历、共同爱好的网民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在频繁的交往中固化成为一个群体。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言论提出质疑的人,而且这种抵制会以针对个人的嘲讽、打击等形式出现,导致那些对群体言行有不同意见的个体面临来自群体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个体会选择从众。同时,网络言论的自由极大地增加人们对他人开展语言攻击、抵制他人的可能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并具有强烈的归属与交往的需要。因此,他们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交往并加入群体,也就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出现从众行为。挫折-攻击。挫折攻击理论主要由多拉尔德、米勒等人提出,是指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攻击的形式可以表现为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等。调查显示,76.6%的人感觉当前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等人身攻击现象普遍。其中,25.6%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仅3.9%的人“很少”或“没有”发现类似情况。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均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业、经济的压力较以往均有所增加,导致一部分学生内心出现较强的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途径有限,或者是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羞辱、谩骂甚至报复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挫折感,或者过度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三、应对策略
摘要:为探究档案学领域作者合作关系与合作主题,选取该领域7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其2014年至2018年间发表的合著论文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领域作者合作特征进行剖析、得出结论:档案学领域作者总体合作程度较低;高产作者间合作网络可达性较好,信息交流、传播比较容易实现;合作小团体数量较少,且合作关系受地理位置影响大,合作主题各有特点。
关键词:档案学;社会网络;合作关系;合作主题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大数据与档案、云计算与档案馆、物联网与档案馆等,知识共享与合作逐渐成为档案学领域的主流发展模式之一。通过检索文献发现,有不少学者曾对我国档案学领域的合作展开探究,但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档案资源合作共建、数字化档案合作保存等方面,鲜有学者针对科研合作模式开展研究,目前可检索到的文献有王德庄与姜鑫运用AKCA方法(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研究了我国档案学领域的作者潜在合作关系[1];刘扬扬与周丽霞以《兰台世界》作者合著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档案学领域作者合著的特点[2];张成丽通过梳理《档案管理》期刊学术论文,从合作论文的年代产出分布、高产合作作者分布、作者合作的网络结构等方面,对《档案管理》所刊登论文的作者合作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3]。本文拟以档案学领域7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科研论文作者合作网络特征进行研究,力图发现我国档案学领域的知识合作现状,为该领域的知识共享与团队合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档案学领域作者的合作网络,采用的分析工具是Ucinet,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主要用到网络密度分析法和网络中心性分析法。网络密度测量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整体密度反映了网络的连通性;中心性描述的是个人或组织在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社会网络分析法已经被证实可以应用于作者合作关系分析及其网络结构阐释[4],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档案学领域作者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将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看成一张网,其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囿于数据处理能力,在检索数据时对数据来源期刊进行了限定:从2017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选择7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检索各类档案机构在这7种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具体检索方法:在中国知网中,设定检索篇名为“档案”,同时文献来源设定为上述七种核心期刊,发表时间为“2014—2018”年,共检索出论文5880篇(检索时间:2019-09-12)。为确保数据准确性,笔者进行如下操作:①剔除政策解读、新闻集萃、讲话稿、人物访谈、征稿启事等非学术性以及无署名作者的相关文献;②为使计量和图谱分析具有可比性,未将极少量的英文文献纳入分析。经过数据清洗,本文共筛选出2014—2018年发表的4341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将以上论文信息导入NoteExpress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软件,分别统计年度发文量以及合作发文数量等数据,获得档案学领域2014—2018年合作概况;运用Bibexcel软件构造合作者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软件读取并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合作发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