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深度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题目又称文题、标题或篇名,对论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需简明、确切、醒目。题目的字数不多,结构一般也不复杂,但如何写好,如何确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一、题目的重要性
1.题目是论文的总纲:如果一篇文章象一张网,则题目就是纲,纲举目张,就是说看了论文题目,就能窥见全篇论文的实质和精华所在,也可以说题目对论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是纲,也可以从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显示出来,就是说要紧紧围绕题目作文章,在引言中提出问题,方法中解决问题,结果中回答问题,讨论中评价问题,始终围绕论文的主题、中心,即总纲进行,这样的论文才能文题一致,主题突出,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题目是读者判断是否该阅读该文的依据:当今医学期刊种类繁多,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十万篇。读者一刊在手,往往先看目录中的题目。因题目高度概括论文主要内容,准确反映论文内容,故看了题目就初步知道是否符合科研或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决定是否应该详细阅读它。由此可见,题目是指引读者阅读的航标。
3.题目是文献检索的依据:当前知识爆炸,文献爆炸,要有效地阅读科技文献,首先依赖文献检索,在手工检索工具中,如美国的《医学索引》(IndexMedicus)、《现刊目录》(CurrentContents)和我国的《中文科技目录。医学卷》等都只标明论文的题目,读者只能根据题目判断文章内容,然后决定是否收集和阅读原始文献。此外,题目常是关键词的重要来源,而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中都是根据关键词查找文献的。
二、确定题目的原则
关键词:综述文稿
编辑工作中发现,综述论文文稿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审编时须慎重处理。
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
这样做,难免有抄袭之嫌,因为"综述论文"不同于"译文"。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本刊收到一篇综述文稿,列文献30余篇,而正文不足4000字。在初审中发现,其题名直译自其中一篇文献,进一步发现其内容亦基本来自该篇文献,但鉴于选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故决定让作者重新查阅文献,补足近年的研究进展,改写后再投稿,再审编。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
有的来稿超过1万字,但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对所综述的专题不熟悉,体验不深,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对于这样的稿件退稿时即提醒作者,倒不如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哪怕是写一个较小的题目,只要在该专题范围内写得系统、深入,这样的文章也是一篇好综述。
摘要:为促进科技论文高效传播,精准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洁净煤技术》通过实施优质推送内容遴选,推送对象精准定位以及推送方式多样化等措施,为论文精准推送提供保障。本文分析优质推送内容遴选方法,基于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大数据库与移动互联网获取精准推送对象,根据不同新媒体特点提出了科技论文精准推送方式,旨在以最适宜的途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科技论文精准推送服务。
关键词:科技论文;推送服务;精准推送;新媒体;专题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原有纸质期刊已无法满足传播需求,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也从纸媒到电脑PC端,再向移动端转移。PC端数字出版突破了时空界限,能充分发挥宣传和后台管理功能,交互性和获取的即时性优势明显,可同时作为纸媒和移动端期刊出版的枢纽;而移动端渠道快捷、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具有高效与多样化宣传效果。科技期刊要在不同新媒体间相互融合,实现媒体间的优势互补,为期刊的快速发行和精准传播提供保障[1]。科技论文精准推送是基于“自由、开放和共享”理念和不同多媒体传播途径的特点,将精细加工的内容准确推送给读者的个性化服务过程,有利于加快文献获取速度和科研成果传播速度,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逐渐成为学术出版的新模式之一。杨弘[2]基于《应用生态学报》审稿专家数据库、作者库等,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编辑工作实践,构建了科技期刊论文单篇精准推送客体指标体系。何真等[3]通过微信采用图文摘要+原文链接的方式推送论文,将内容精华、亮点传达给读者。选择合适的论文制成推送模板,利用邮件推送给合适的论文接受者。郭媛媛等[4]基于SCPMA期刊论文邮件精准推送实践,介绍了邮件精准推送的优势、查找文章相关领域小同行的方法以及充分挖掘有效推送群里的相关经验。虽然部分编辑部基于新媒体拓展了期刊的传播渠道,但冗余信息过多,精准度不够,在浅阅读成为新趋势的大环境下,实行科技论文精准推送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洁净煤技术》通过遴选优质推送内容,利用数据库与移动媒体深度挖掘精准推送对象,并基于不同媒体推送形式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推送方式,不断探索科技论文精准推送服务模式,旨在以最适宜的途径精准推送给读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
1优质推送内容遴选
1)优秀论文。优秀论文包括封面文章、知名学者或专家论文以及高被引、高下载论文。封面文章是期刊学术深度的体现,有助于推动期刊学术质量,提升期刊传播影响力,因此封面文章的遴选原则为当期论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学术水平较高,可作为重点优质推送内容。专家、名家的特约论文大多是高被引论文,其最新论文往往代表某一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学术价值很高,一经录用即可开展精准推送。高被引论文是国际通行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论文下载量能快速反映该文献被读者阅读的情况,热门下载论文从侧面反映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5],利用中国知网,将近5年被引频次≥15的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下载量≥500的论文定义为热门下载论文,以此展开推送。2)专题/专刊。专题包括组稿专题和虚拟专题。组稿专题是在研究某领域学术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读者需求对所在学科重大理论与前瞻性问题及时制定的报道计划。专题可突出期刊特色、增强吸引力,对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发挥重要作用。组稿专题通常以整期(专刊)或期刊栏目(专栏)的形式出版[6]。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普通的期刊目录已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更多读者倾向于以聚合技术来获取文献信息,虚拟专题应运而生。虚拟专题打破了整期推送涵盖范围较大的局限性,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7]。虚拟专题是将近几年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按照标签分类汇编,精准推送给标签对象。如按照《洁净煤技术》刊载范围将论文分为煤热解、煤气化、煤液化、煤燃烧与污染治理、炭材料等领域。后续编辑部将根据洁净煤技术行业热点不定期组织细化到某个技术问题的虚拟专题,如烟气脱硫脱硝、烟气消白、高盐水处理等,还将结合行业专家的科研进展和发文情况建立部分研究团队或知名导师团队近几年发文合集的虚拟专题,这样的虚拟专题针对性更强,推送效果更佳。
2推送对象获取
在医学论文的各部分中,文题是篇幅最少的,但它对于整篇论文的意义却不能仅仅以其篇幅多少来衡量[1].比如,文献检索时,我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用关键词检索到众多文献后,首先会根据文题进行第一次筛选。假如文题不能很好地反映论文的主题,一种可能是被漏选,使作者的研究不能得到充分的传播,并使检索者不能全面地阅读到符合条件的论文;另一种可能是被误选,最终的结果仍是作者的论文不能得到利用,以及使检索者在不符合条件的文献上耗费了许多无效的时间。因此,毫不夸张地讲,文题的恰当与否是与后的利用情况息息相关的,也是影响医学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世界性的《生物医学论文投稿的统一要求》(Uniformrequirementsformanuscriptssubmittedtobiomedicaljournal中,对文题的要求只有短短两条:简练(concise)和反映论文主题(informative)。其中,笔者认为,“反映论文主题”应当是文题写作的首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简练”。
1如何使文题恰当地反映论文的主题?
使文题恰当地反映论文的主题,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阅读文题就可以了解到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概况。科学研究通常的思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特定的指标进行检测,根据结果验证预先提出的假设,所以,能够反映论文主题的也就有以下几个指标: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条件,检测指标、研究结果和结论。显而易见,在文题中包括所有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某一方面为主,从不同角度反映论文的基本内容。
一种是描述性文题(indicativetitle),即主要向读者介绍论文报道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反映这一内容的指标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条件和检测指标。另一种是结论性文题(declarativetitle),也就是将研究的结论作为文题。由于不同的科学研究目的和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可以得出很确实肯定的结论,若这时仍使用结论性文题,则有悖于科学研究报道中的客观标准。另外,结论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即使是作者认为很明确的结论,也要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而且,我们在阅读文献时,更多的是想了解某个领域内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如何,而不是仅仅知道一个结论就可以了。基于以上原因,许多杂志社的编辑及论文咨询专家都不赞成作者使用结论性文题。由于描述性文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编辑和作者采用:阅读任何一本杂志的目录,您都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文题是属于描述性文题。下面具体介绍描述性文题的写作方法。
首先,让我们比较两组文题:
关于美国大学培养史学专业研究生的情况,其实是一个相当难写的题目。因为美国有几千所大学,能授予史学博士学位的至少上百,能授予硕士学位的更是数不胜数,虽然研究生训练的过程大致相同,但全国并无统一的规则,一概而论显然不合适。此外,我虽然先后在美国东西部5所大学的历史系(所)或读学位或做研究或当教授,但我的观察和经历毕竟有限,加上我学的和教的是美国史,对历史系其他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以偏概全更可能造成误导。因此我希望事先提醒读者,本文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对美国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描述和观察。
与国内史学研究生的培养一样,美国的史学研究生也有硕士与博士两种学位之分。从训练模式来看,两者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不同的是,在美国,博士训练的过程更长,工作量更大,要求也更高。有人将“Ph.D.”戏称为“PiledhigherandDeeper”(“垒得更高、专得更深”)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就读学位的时间而言,硕士学位一般在两年内可以完成,博士学位的完成则至少需要5-7年,有时甚至更长。与国内的硕博士培养时间相比,美国的史学硕士训练时间至少短一年,而博士训练则要比国内长一倍以上。就训练目的而言,美国的史学硕士学位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位,强调学生在某一领域内史学知识的积累和熟练,培养学生从事有限规模的史学研究的能力。博士学位以培养大学教师和专业史学家为目标,课程训练时间更长(如从本科直接读博士,一般要选3年的课),外语要求更高(至少两门),选课结束后,要通过资格考试,然后才能开始写论文。理论上,一个史学博士不仅要系统、全面和有深度地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还要拥有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面。与此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独立进行原创性史学研究的能力。同是学习美国史,博士生所接受的知识面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在深度和广度上要非常明显地远远超过硕士生。
史学博士研究生的训练过程包括这样几个过程:(1)申请与录取;(2)课程训练;(3)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4)论文的写作与答辩;(5)获取就业和出版博士论文的机会。严格地说,最后一项不应算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但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找到称心如意、学以致用的工作,博士论文能否最终得以出版,出版后能否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与学生、导师、系和学校都有关系,直接关系到系研究生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名声。限于篇幅,我在此只讨论前面四个过程的内容,并以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为主。
一、申请与录取
在美国申请读史学研究生,手续和过程要比国内简单。除GRE外,无需经过其他形式的全国性考试。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自由度也比较大,只要不惜报名费,一个人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按时将要求的材料寄达学校,申请过程就算完成。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更加简化了申请手续。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本科学历的成绩单、硕士学历证书和成绩单、GRE成绩和推荐信(3封)。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人要寄TOEFL成绩。个别学校要求附上写作样本。与国内报考研究生相比,申请材料要多一些,但这些材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申请人的教育经历、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接受深造的潜力。
申请材料到齐后,先经研究生院初审,合格者转至历史系,由历史系的录取委员会来做录取决定。录取委员会由本系教授轮流组成,其职责是负责阅读每位申请人的材料,逐个讨论,决定一个初步录取的名单。录取决定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做出,不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如遇有争议的人选,则通过投票来裁决。初步录取名单确定之后,有的学校会邀请申请人到学校面试,然后再做出正式录取的决定。接到录取通知后,申请人有2-4个星期的时间决定是否接受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