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生态道德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态道德教育迫切性的根源
1.目前人类面临着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在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自然界也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重伤害,在19世纪50年代时,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的危害,但时至今日,严重的自然危害现象依然没有明显的改善。现在看来,生态危机也是生存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众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1.人口问题。生态危机,主要是人口膨胀的速度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的限度。人口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增长快,在1999年的时候,世界人口就多达60亿,而地球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只能是100亿,随着人口的增长,据估计,在21世纪末,人口数量将增长到120亿之多,数据表明,这将大大超越了地球的可载量。二是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而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
2.资源枯竭。人口在急剧上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在加快,而这所带来的压力就延伸到自然资源上。这样,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就会承受极大的伤害,资源也在面临枯竭。资源枯竭包括耕地、水资源、森林、矿产等。水资源缺乏主要是淡水资源的缺乏,因为森林资源缺乏,草场也会跟着退化,紧接着就是水资源流失。中国是贫水国家,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水资源很有限,仅达世界人均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其他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因为开采力度的加大,也在接近耗尽的边缘。环境恶化。环境恶化是指自然环境受到人们的破坏、污染等出现恶化现象。其中主要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两方面。水污染也是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淡水资源的破坏使寄生虫等大量滋生,在没有杀虫剂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化学物质的危害,也会有大量的寄生虫进入人体,造成健康上的严重危害。如今,大气充满了化学气体的危害,工业革命时代,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最大原因是人为造成的。
二、分析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生态道德教育的提出是人类道德完善的标志。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从多视角、新思想提出来的新教育,是人类道德教育中的一种新境界。目前,我们一定要重视生态教育,树立人们的生态关怀,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人类与自然中相互依存、共进退。人类有开发资源的权利,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在地球的自然界中,自然和任何物种都和人类一样,有生存的权利。任何物种都是平等的,人类有责任去保护好自然,树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理念,保护好自然也是造福人类,建设好这种共识,合理地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维护好生态平衡,主动去改造自然,这是历史和自然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和伟大使命。生态道德教育是基础工程。社会的文明道德建设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抓起,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生态道德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伦理支撑。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一般的文化教育,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迈向道德文明的灵魂,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与途径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特色
美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高度发达,大学教育更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将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积极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诸多生态问题,着力提升每个人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素养,从而使得大学生态道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拥有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1979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拉开了广泛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序幕。美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严谨而完善,以教育为中心,将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外部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等各类学校在内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从每一个细节着手提升全民生态道德素养。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强调以人的主体发展为轴,深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结合外部自然环境,提出了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新的生态道德教育理论,注重生态文化教育、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及审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
教育方法和手段日趋生活化、多样化当代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生态教育课程讲授的方式,转变为以课堂讲授为基础,将生态教育知识广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推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学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模式,逐步转变成由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生态教育网络形式来完成,建立了各部门、各组织以及广大公民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络,将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功能美国在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时,改变了过去“课堂讲授、集会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转而通过设置隐性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将生态道德教育由显性教育变成隐性教育,更大程度地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功能和作用,以期达到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之目的。此外,美国一些大学还积极利用学校开展报告会、演讲会、展览会等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各具特色的非常规生态道德教育。严格规范和监督生态道德教育美国是一个高度法治化的国家,通过科学立法与严格执法来规范国内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其宝贵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国际上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历史潮流。美是当代国际上最早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护航生态道德教育的国家,其分别制定了《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美国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美国国家环境教育发展计划》等一系列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美国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再加上科学、合理的实施细则和准则,确保生态道德教育始终处于良性循环发展之中。大学生态道德教育有了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支持,自然效果更加明显。
二对我国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对生态道德教育明显重视不足,有些高校虽然也有一些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明显的效果。正是由于缺乏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足够重视,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道德意识,更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资源浪费乃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对此,我们要结合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经验和启示,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构建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近些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着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并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使得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都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政府、各部门以及各学校要有应对生态危机的紧迫感,在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共同致力于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深刻研究我国当前面临的环保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启示,编制科学、合理的生态道德教育大纲和配套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调动包括高校在内的一切机构、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做好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广大高校而言,首先要高度重视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典范作用,通过自身培养和外来引进的方式,打造一支生态道德教育水平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要求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环保素质的基础上,深挖生态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特点,并通过言传身教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以及生态法治文明等知识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居住的地方,要注意在塑造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有机融入生态文明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热爱生态、崇尚自然的道德情操。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高校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美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据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态问题的决策和分析中来,引导其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产生对生态知识的学习兴趣。根据课程讲授的进程,布置学生进行生态观察和实际调研等活动,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优与劣,增强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大局观和忧患意识;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宣传活动,例如,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保日、世界无车日等特殊时段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清污以及建设生态校园等活动,实地调查和检测不同地区的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等情况,掌握排污企业对环境的恶劣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
摘要:学术不端成为当今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巨大毒瘤,纵观近几年学术不端事件,俨然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恪守职业道德,抵制学术不端现象亟待解决。文章主要是基于弱传播的视角下,分析学术不端高发现象的原因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提出当今下规避学术不端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弱传播;学术不端;防范
一、引言
在以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和C刊发表等为评价指标的竞争环境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学术不端的高发地。学术不端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科研的一大毒瘤,出现唯“学术帽子”的学术生态。学界和业界以翟某某事件为开端掀起学术打假的一股革命浪潮,但是近期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受到相关各个部门重视。本文主要从弱传播的角度分析其学术不端事件容易引起舆情风暴的原因,并全方位的分析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二、相关概念界定
学术不端现象已经成为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场中热点话题现象,本文主要是基于弱传播的视阈下并结合相关案例,对学术不端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和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一德育生态:学校德育的新理念
“生态”概念可以脱离其本义,而从哲学角度来理解。德育生态是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来思考和认识学校德育问题,根据人的本来特点、德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影响学校德育的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健康人格。德育生态的真谛是整体论观点[1]。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和谐性。德育系统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德育工作成为一个合作、和谐的有机整体。二是有序性。德育系统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有序的,表现出它的组织性;不同组织层次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德育功能的有序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三是动态性。德育系统在时空上都是运动变化的,表现德育在时间上的有序性和空间有序性,以及它的时空统一性。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看待学校德育,要求坚持正确的德育原则,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形成学校德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一)主体原则确立德育主体地位,把人作为关心、培养的对象,让德育贴近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引导他们自主、能动地进行道德生活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的分析、批判与选择能力,确立起自我尊重的主体精神和同样尊重他人的民主意识。
(二)和谐原则有效的德育是一个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与合作,即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自我教育和双向影响。德育过程的实质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理解为是师生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因此,只有以和谐互动杠杆,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道德发展。
(三)整体原则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学校德育要培养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定位德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