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生态环保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张维安《佛教慈济与资源回收----生活世界观点的社会学分析》、陈玉峰《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释悟殷《佛教的医疗保健--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广律为主》、洪启嵩《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陈清香《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王淳隆《当前台湾寺院建筑之困局与转机初探》、王镇华《庙宇的空间组织----以山西五台山的庙宇为例》等十二篇论文。按杨惠南的看法,台湾的环保运动,在1970年才开始萌芽;而台湾佛教界之参与环保运动,则是近几年的情形。(杨惠南A)但从上述论文题目来看,台湾学者对佛教思想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涉及相当具体的领域,在理论探讨上也进入比较深入的层次。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賸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賸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根据*生态学学会*年度工作安排,结合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科协的要求,各级社团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间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的精神,为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学会的工作需要,在相关部门的领导、管理与协调下,积极发挥学会特点,依靠广大会员单位的优势,*年度本学会开展了以下工作:
1、在9月27-29日由我学会牵头,联合*土壤肥料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产业协会、草原学会及植物学会,八个学会在库尔勒市召开了“*第二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学术讨论会”,有51篇,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和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之路”的建议书,出版论文集一本。
2、按照自治区科协工作会议的精神,配合科协对我区117个学会开展调研工作,完成了收集、整理和填报了学会正高级职称会员报《*科技人才库》的工作。
3、科学普及和科普宣传一直是学会关注和积极参与的领域,本年度共参与了科普教育活动十五次,其中6.5环境日大型环保宣传活动和科普周启动日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各1次;学会理事长袁国映,副秘书长李维东等同志在中小学及学习班做科普讲座13场,参加学生及听众6000多人次。组织了6次以“认识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营,带领关注*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赴全疆各地实地考察,先后共有300多人次参加,不仅宣传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还扩大了生态学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师范大学环境保护协社共同组织了一次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奥运活动,有近200人参加。
4、学会承担了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中的“*瓜果、农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种及品种多样性研究”项目,收入甜瓜品种144种、西瓜151种、苹果223种,其他果类570多品种,粮食作物品种140多个,经济作物72个,蔬菜47种114品种。
5、我学会协助科协的“大手拉小手”活动,继续辅导中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特别是与二中奕风梅老师主持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
结合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把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作为优化教育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以“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为办学理念,把环境育人的理念注入到学校的管理、校园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创建高品位的“绿色学校”,向国家级绿色学校目标奋进。现将我校几年来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20**年开始,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强化环境意识建设绿色庭院—20**年建设绿色学校工作要点》、《杏坛中学绿化美化方案》等关于绿色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对学校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切实保障创建绿色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正常运转。
二、广泛开展绿色宣传教育
1、我校图书馆阅览室订购大量的《环境》、《大自然》、《大自然探索》、《森林与人类》、《中国国家地理》、《中学生物学》、《地理教育》等有关报刊和书籍,供师生阅读。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节目,给学生以更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影响。
2、学校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上网阅览或下载环保资料,作为组织活动和写作有关环保材料的重要参考。学校还在学校网站是专门制作“绿色学校”网页,收集大量资料供师生欣赏学习。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公路环境保护等进行讲述和分析,包括了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公路环境保护内容、公路环境问题、公路环保功能、公路环保措施、大气污染防护、水污染防治、施工阶段、生态环保、噪声防治、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编制环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竣工图表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污染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生态破坏问题突出进行分析和讲述,包括了垃圾发电符合国家所提倡的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垃圾焚烧发电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将垃圾在高温下焚烧和熔融,得到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和余热被有效地利用来发电等。具体材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垃圾发电作用
[论文摘要]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垃圾处理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垃圾发电在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实体现。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今天,地方政府加大垃圾发电投资,也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我国新时期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主要表现在:(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2)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扩展;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其中黄河、淮河、辽河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大大高于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其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污染日益严重。对垃圾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并将占用大量土地,从而制约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中国有668个大中型城市,由于人口集中,经济相对发达,资源能源消耗量高,城市的垃圾污染问题都比较严重。中国大中型城市人均年产垃圾以年10%的速度增长,其中80-90%都来自于大、中城市。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环保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全国环保工作的成效。大量的垃圾不仅占用土地、影响生态环境、污染空气,其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面对垃圾泛滥的现状,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因为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垃圾固然是一种污染源;而从资源角度看,它却是地球上唯一在增长的资源、一种潜在的资源。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按照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2015年以前,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预计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以这种速度,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的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存在枯竭的危机;而且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急需得到控制。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法和堆肥法。填埋法处理量大、方便易行、投资省,是我国目前处理城市垃圾的主要方法。但垃圾填埋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染地下水源),而且占用大量农田。堆肥法则由于经济实用化肥的大量普及,故堆肥的市场越来越小,大量的堆肥厂已限于困境。而且,在我国,目前仅有1/3的垃圾实行了卫生处理。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年产垃圾已逼近1.4亿吨,且每年还在以8~10%的速度在递增。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减容化和资源化处理已迫在眉睫。
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城市垃圾污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