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生态责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张维安《佛教慈济与资源回收----生活世界观点的社会学分析》、陈玉峰《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释悟殷《佛教的医疗保健--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广律为主》、洪启嵩《器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陈清香《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王淳隆《当前台湾寺院建筑之困局与转机初探》、王镇华《庙宇的空间组织----以山西五台山的庙宇为例》等十二篇论文。按杨惠南的看法,台湾的环保运动,在1970年才开始萌芽;而台湾佛教界之参与环保运动,则是近几年的情形。(杨惠南A)但从上述论文题目来看,台湾学者对佛教思想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涉及相当具体的领域,在理论探讨上也进入比较深入的层次。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賸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賸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年号文件中明确确定的粮食补贴改革的方向。然而对于如何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并实现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目前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本文结合世贸组织有关要求和我国实际对我国农业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作一思考。
一、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年中央号文件明确规定的要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定》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方式,改革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方式。当前,要根据我国课题论文财政状况,调整现行农业补贴范围、对象、项目、方式及计算依据,安排农业补贴总额及比率等,特别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粮食风险基金补贴范围、对象、方式和计算依据,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业补贴为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服务。
二、发挥农业补贴政策职能。我国农业已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实行更加自由化和市场化政策,必须充分利用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利用农业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开发、经营土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三、改革过去的农业补贴方式。要缩小农业补贴范围,发挥补贴效果。要改变过去补贴范围广、补贴面大、补贴资金分散的状况,把农业补贴集中用于农产品价格的补贴。目前要集中用于粮食主产区等特定区域,农民等特定群体,粮食、棉花等特定品种的补贴。但对课题论文粮食生产补贴的力度还不大,粮食风险基金直接用于农民的补贴还没有完全到位。要改变农业补贴形式,实行直补、明补。要将过去直接补贴给收购、加工、储备、保管、运输等环节变为直接补贴给生产环节,即直接补贴给农民。
四、对高优品质粮食进行倾向性补贴。要按地区特点的比较优势,建立并推行高效、优质粮食倾向性补贴制度,利用农业补贴资金优势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五、推行自然生态补贴制度。要利用农业补贴资金优势,改善地力、提高肥力、恢复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地力结构改善,提高土地产出率,遏,止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的持续良性开发利用。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实行的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退耕还林(草)的农民继续给予以粮代赈的农业补贴,以恢复和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美术教师应该具有追求完美的教学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仅是生活的规律,还是教育的规律。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来主持主讲,搞主题为“《论语》佳句赏析”、“我看《道德经》”等学习交流活动。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课程相关资料,深化理论知识,养成将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习惯,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扩大知识面;了解伦理学领域研究的新动向、新问题,激发学生对伦理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自觉性。
学生学习探究活动
在高师《伦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结合《伦理学》教学内容,设课外感悟探究活动。如要学生在生活中用心去感悟什么是“善”。让学生用一个月时间,每人去收集5个关于“善”的辞条,收集1个人类关于“善”的动人故事,做1件有利于他人和超越自我的有益的事。然后进行主题为“去听、去看、去发现与感知善”的交流课,由学生主持主讲,相互交流、辩论,畅谈自己对“善”的理解与感悟。还可让学生去感悟什么是“宽容”、什么是“诚实”,什么是“教养”,什么是“自律”、“节制”等美德。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目的:既深化了伦理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同学们对伦理问题的认识深度广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在高师《伦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还主张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接触各个阶层的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明确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从而加深对《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为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公德建设现状调查”“、生态城市建设调查”、“现代家庭美德规范调查”等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进一步印证、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达到开拓思维空间、深刻认识社会、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
撰写小论文活动
齐永忠同志是经济管理系的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在我院教学第一线整整20年。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对学生及家长送上门的礼物,每次都原物退回,决不收取“分外”的财物。
1、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电话、电子信箱等工具,与学生做到24小时的信息畅通。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2005会计专业共68人,新生入学的第1个月内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就达到了67人。多次鼓励同学们要加强锻炼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为今后工作打好人文、管理方面的基础。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原则,从日常生活管理等引导教育。并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中心,切实解决同学们出现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对贫困学生,帮助同学开辟勤工俭学的渠道。对于毕业同学积极寻找就业出路,并对同学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详细和耐心的帮助。曾获2001—2002学年优秀班主任称号。
2、在教学工作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非常热爱教师职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根据授课对象和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常超额几倍完成教学任务。多年主讲《初级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初级会计学》被评为2007年度院级精品课程。
3、在实验室建设程中,一直担任系实验中心主任,十年来主要参与了经济管理系实验室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全过程。目前,已建立了3个专业实验室,经管类的实验课程达10门,具体实验内容有200多项,实验课的开出率达100%。还博采国内同类教材所长,独立编著出版了31万字的《初级会计实验》一书,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在正出版第二版。
4、在科研工作中,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及会计学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的课题有十余项。如主要参加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及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4BJL060)(排名第三位),现在正在进行结题工作。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两年:在CSSCI来源刊《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等论文,另外在核心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乡镇经济》发表《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与饲养管理技术——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农业经济》发表《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等论文。《从生产力的高度认识无形资产》论文荣获全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论文获2003年天津市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近5年还编写出版教材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