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概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生物技术概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概论范文第1篇

世界能源统计资料说明:植物是一种能源巨大而且可恢复性能源,在地球上,每年绿色生物量的增加约为1070亿t,其中800亿t分布在森林中,180亿t分布在草原及荒原上,90亿t分布在田野、沼泽及荒漠中,他们所拥有的能量值为1.75×1021J,相当于400亿t石油。据专家估计,现在地球上植物生物总储存量为18000多亿t,相当于6400亿t石油,这是一项巨大的可进一步开发的能源资源。现在正在研究开发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因工程成果是将真菌淀粉生产酒精,即进一步法生产酒精;将木质素解聚酶基因和纤维素酶基因克隆移到酵母内,使之可直接利用稻草、草皮等做原料生产酒精作为替代能源。在英国每年就有600万t秸秆,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工程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分解半纤维素(这是一种酵母不能分解的糖),已将30%的纤维物质转化成乙醇。专家们在评审这些研究成果时指出,不可小看这一点点能源开发研究进展,其意义是深远的,因为生物质现存量是巨大的,他们特别谈到,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常见的植物废弃物转化成能源的效率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其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包括小麦、玉米、甜菜等秸秆以及稻壳等植物废弃物(垃圾)都可以转化成能源。

2运用生物技术培育高能源作物

光合作用机制的揭示是分子生物学取得的新成果,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把吸收的水和CO2同化为碳水化合物,把太阳能转变成能够储存的化学能。一般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很低,平均值约为0.1%。而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转换率可达5.2%,这个看似小小的数字差却预示着光合转化太阳能的巨大潜力。培育转化能力强的作物必须以光合机制的研究为基础。植物生理学研究表明植物在弱光和中度光照条件下太阳能的转化率较高,强光下转化效率较低。其作用机制是强光下不能发挥最大转化效率的原因是光量子捕获系统(叶绿素和光合系统Ⅰ、Ⅱ)与光合电子传递系统之间能力的不平衡。根据揭示的这一机理,在适当时机增加酶的活性,或减少前叶绿素的量就能调整系统的不平衡性,提高强光下的光合效率。生命科学的酶工程学者正在为此进行探索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表明,C4植物(如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的光合能力高于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作物),玉米等C4作物在CO2浓度极低时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来吸收C4植物的优良生物特性培育高效的能量作物,并给小麦、水稻等C3作物增加新的固氮机能,将会极大地提高植物转换太阳能的效率,为获取更多的新能源奠定物质基础。

3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微生物

以催化H2的释放氢气是效率高且无毒无害的燃料。氢气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而形成的废物只有水,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因而被普遍认为是理想的清洁能源资源。目前已经发现许多能代谢分子态氢的细菌和藻类。还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与能代谢分子态氢有直接关系的酶,这就是氢化酶(绿藻)、固化酶(蓝藻和光合细菌),他们均能催化氢气的释放。生物的这种作用机制,是由其结构基础决定的,这就是功能基因。当今世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国际科技界的公关行动,对功能基因的快速开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研究者认为,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如产氢化酶的绿藻、能产固定酶的蓝藻和光合细菌)必然会有其功能基因存在起支配作用。一旦我们找到了这种功能基因并成功分离出,再利用当代已相当成熟的基因重组技术就可以大批量培育能生产出优质能源氢的新物种,这个目标的实现是相当诱人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生命科学工作者借助于当代新开发出的高新技术———基因工程,利用微生物来完成水的分解反应。这些在水中生长的微生物在光照条件下,会不断地实施水的分解过程产生氢气,然后用容器将氢气收集起来,供作能源。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查明有16种绿藻和3种红藻有生产氢气的能力。还发现有4种类型的细菌具有生产氢气的能力。藻类产氢气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自身产生的脱氢酶,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水源和无偿的太阳能来生产的。4种类型细菌产氢有以下几种机制:一是依靠发酵过程生长的严格厌氧细菌;二是能在通气条件下发酵和呼吸的兼性厌氧细菌;三是能进行厌氧呼吸的严格厌氧细菌;四是光合细菌。前3种都能够利用有机物,从而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他们均属于“化能厌氧菌”。光合细菌则是利用太阳能提供的能量,被称为“自养细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30种化能异养菌可以发酵糖类、醇类、有机酸等产生氢气。在光合细菌中已发现13种紫色硫细菌和紫色非硫细菌能生产氢气。专家在评审能产氢机制被揭示的研究成果时指出,产氢机制的揭示,可以此为依据,发现并分离出功能基因,再以基因重组技术改良微生物,以大幅度地提高微生物生产氢气的能力,氢气生产原料是水,未来,当水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变成燃料时,能源危机将不存在。

4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能产油的植物

生物技术概论范文第2篇

1.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再导入到生物体内,其核心技术是提取目的基因。在当前农业种植领域,转基因技术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某一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作物当中,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当前,在农业种植领域,经常被提取使用的植物目的基因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这些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通过提取使用,更好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总之,在农业种植领域,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能够能够改良农作物的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转基因技术也会取得新的发展,在农业种植的应用范围也必将扩大,将在农业种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调查显示,目前转基因类植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扩大,有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在全球所有的农业种植当中,采用转基因技术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球耕地面积的16%,并且种植面积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此外,在农业种植领域,还有一项技术值得提及的,那就是杂交育种技术。该技术是一项极为常见的生物种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而言,其操作更为简单,并且该技术的推广也更早,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农业种植中杂交技术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该技术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会在农业种植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建立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使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能够良好发育,最终发育成为完整的植株。在农业种植中,通过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它不仅能够使得植物繁殖的速度加快,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植物品种。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病毒对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证种苗无病毒,进而有利于推广良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所以,今后在农业种植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为了达到更好的运用效果,在农业种植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植物组织培育中,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光照、温度等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化学条件也应该满足条件,为组织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进行初代培养外植体的时候,要做好褐变处理工作。有时候外植体接种后,表面会出现褐变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影响整个外植体的培养,因此,必须做好处理工作,保证组织培养的质量。

1.3生物农药的制作

生物农药也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它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作为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改变传统的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既能够达到杀虫保护农作物的目的,还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损害,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生物农药的运用,还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能够提高植株的耐药性。因此,在农药的制作上,采用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基因工程药品当中,许多药品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材料生产的。但是材料提取困难,因而药品的价格也比较昂贵。而微生物能够迅速生长,并且容易控制,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在生物制药实践中,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细胞当中,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材料来源困难的问题,还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运用的展望

在农业种植领域,运用生物技术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存在潜在的安全危险性。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基因技术,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种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此外,转基因还可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对人类的健康潜在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的应用研究,加强生物固氮技术、植物的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的研究,突破现阶段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促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3结束语

生物技术概论范文第3篇

1.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的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中更是无时不存在生物现象。然而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只重视结果忽略了过程,对知识的掌握留在表面。主要是由学生的认知与教师教学脱节,师生思维没有产生共鸣所引起,导致知识链无法延伸。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需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利用信息技术设立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1.2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以及渠道,刺激到学生多种感官,使得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分析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用悦耳,适当的声音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利用生动形象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空间与时间的知识交流局限,使学生能够对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过去的事物以及远方的事物等直观的了解,使得学生的信息渠道得到极大的扩展延伸,有效的加大加深了信息容量。

1.3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极少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当今时代,学生经常拥有较充裕的时间接触计算机,因此可以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到互联网站,网络图书馆等查找有关的资料,同时在网络上互相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然后回到课堂中将其结论进行展示,充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并且能够使得学生养成以探究为目的,个性化且多样化的学习意识与行为。

2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寻找到有利的知识切入点

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多知识切入点,教师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利用,运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例如中学生物教学重点难点之一的细胞分裂一课,若是没有学好,将直接影响日后生物遗传,变异以及遗传规律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动画教学,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进行直接观察,从而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知识。

2.2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感官参与学习

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在调动学生感官,情感以及思维的同时,还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愤。使得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掌握原理,感知事物,领悟概念,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效的提高其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观察力等。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危害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使得学生更加形象全面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行了解,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与责任感。

2.3情景演示

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就是学生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向学生演示各种生命现象,过程以及规律,使得学生对生物产生浓烈兴趣,教师在借此机会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2.4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践环境,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生物学科中经常有一些实践,由于过于危险或是时间等限制,使得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法亲身经历。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呈现给学生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其在模拟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2.5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生物教学中不仅强调自主学习,而且需要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探讨,学生不仅能对所学内容较好的掌握,更提高了其合作、表达、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目前所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写出一份关于癌症的研究报告,并且通过小组探讨,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这样一来,在提高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其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生物技术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种植,成为我国重点研究的对象。我国的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要满足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随着农药、工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的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农业的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使其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能够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是有很大成效的。科技的发展为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农业种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技术有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实施。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种植品种不断优化,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我国的生物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生物技术起步比较晚,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兴起的短时间内就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就,而且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我国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运用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近几年很多新技术都出现在了农业生产领域当中,生物技术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应用。如果在没有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优势,该技术不需要大量的投资,产量也非常高,同时收益也比较好,见效也非常快。与此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以使得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概率,对我国生态环境也不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这项技术对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对我国建设生态型社会有着重大的作用。

3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

3.1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就是指使用人工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进行相应的剪切、加工和改造,再将其注入到需要改变基因的生物中,达到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在于对需要基因的提取,对多生物的细胞进行相应的检测。转基因技术不会受到生物种类的限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般来说,可以将任何一种植物的优良基因进行转接,通过改变其他同类植物的性质来改善它自身的某些缺陷。

3.2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

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这就需要对更多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研究,提高粮食的产量。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增加粮食的产量。对于分子育种技术,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它对我国水稻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前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可能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具体的作用和影响还没有真正的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子育种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传统的育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分子育种技术通过对种子的遗传基因进行标记来对作物进行改良。这种育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育种效益,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组织培养技术的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上涨,开始更多地关注起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很好地改善了食品的质量,在营养价值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使用组织营养技术过程中,作物的营养价值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抗病能力也会大大加强,这就使生产的食品具有很高的质量,保证了人们所需的营养。这种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使植物组织能够顺利地在无菌环境中生长,形成完整的植被。它的运用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并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更多的高品质品种且保证其安全,对于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的递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成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提高生产量,并保证粮食作物等的安全和质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概论[J].农业与技术,2015,35(14):11.

[2]陈继侠.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9):122-123.

生物技术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负面影响;解决对策

一、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通常又被称为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们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在这里所谓的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主要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蛋自质工程五大方面。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生物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改善了人们生命的质量,更是人类在认识生命本质的问题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给人类新的福音,然而,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的看待,它都具有两面性,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破坏生态系统和冲击现有社会秩序的棘手问题。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有其两面性,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目前无法解决的,有些则是可以控制的。生物技术也是如此。它为解决食品短缺、资源和能源匾乏、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等重大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此同时,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也带来了危害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1、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威胁

(1)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作物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在“适者生存的”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它的出现必然会改变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这将会淘汰一部分原始物种,导致部分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和生态的失衡,从而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此外,许多转基因生物都含有某种特定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有害的蛋白质。如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这种转基因生物,可能会使害虫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使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大大降低。此外,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一些转基因作物可能会与生长在周围的野生近缘品种通过花粉传播等方式进行杂交,从而将自身携带的外源基因传给野生品种,这将严重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转基因技术还引发基因污染,这种污染不同于化学污染,它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大范围传播并长久存在。基因污染是通过花粉风扬等方式来扩散的,这种方式是不可控的,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预估和挽回的。基因污染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随着生物不断繁衍,扩散却又难以清除的污染。因此这种污染对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

(2)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尽管转基因食物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获取这种高营养价值的代价可能会是使食品本身产生大量毒性分子以及抗营养分子,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转基因食物具有比其它同类食物更高的毒素含量,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生理影响甚至死亡。这种毒性还会间接表现在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人本身抗药性的增强上。转基因生物及其附属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动物甚至人类的免疫能力,进而对动物及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生存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如英国科学家在实验中让小白鼠食用转基因大豆,小白鼠体重减轻,身体内器官生长出现异常,自身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转基因食品还可能会引起食用者或接触者产生过敏性反应。转基因作物中的某种外源基因会使该种转基因作物产生新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是人类在正常自然进化中无法生成的,它可能就会破坏人类正常的免疫系统甚至诱发或者增加变应原性风险,从而导致过敏性反应的出现。此外科学家在一味提高转基因食品中某种营养成分后,可能会破坏整个食物的营养成分,从而打破食物本身的营养平衡,导致人体摄入营养的不均衡,影响人体内在生理机制。

2、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

就目前来看克隆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克隆动物的成功率低,死亡率高,这都是技术不成熟的表现。但如果运用得当克隆技术还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造福人类。如克隆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人类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完善生物的基因图谱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阻止人类衰老,治愈一些目前人类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有效防止大范围传染病的爆发,还可以培育更优良的农作物和家畜品种。但是,如果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繁衍问题上,那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首先,克隆人的出现将会对现有人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带来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其次,克隆人的出现,由于其身份难以认定,这就会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甚至颠倒,从而对传统的家庭观念、权利观和义务观造成强烈冲击。最后,克隆人会因自己的特殊存在,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而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缺陷,就会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3、基因武器的严重危害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很快的成为军事领域的宠儿。生物技术也不例外,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它的开发受到了很多国家的追捧,一些军事大国甚至弃“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不顾,争先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来研发基因武器。基因武器是按照作战需要,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使不可致病的成为可致病的,使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而制造出来的新型生物武器。人类由于种群的不同,其遗传基因也有所差异,根据遗传基因的不同将特定种群作为攻击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基因武器与传统武器装备相比具有巨大优势,一是杀伤威力极大,成本较低,二是使用方法简单,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战术之中,三是,杀伤过程隐蔽,极难防御。但是基因武器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基因武器给人带来的伤害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多的是给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它对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不可预估的伤害,可能会导致某个物质的灭绝,对土壤伤害的不可逆,严重破坏生物链的循环,彻底打破生态平衡。

三、生物技术负面效应的解决对策

1、伦理道德的控制

生物技术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手段来进行控制,运用的正确的道德评价和价值导向来引导和规范技术主体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对于技术开发的可能性,并且要考虑其目的和结果的正确性。通过社会道德标准来约束和规范技术行为,协调好技术发展与人类发展间的伦理关系。我们应该提高技术研发者(即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意识,在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当代社会,科学家在为某个组织或机构谋求利益的同时,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具有科学精神,不能因为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科学研究的崇高性。如果一个科学家明明知道某项科学技术的使用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那么他就应该及时遏止该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归根到底,不论科学研究还是某项技术的的社会应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而这一舞台是由各国政府搭建并主导的,因此政府必须规范科技的应用,并建立起一套普遍适用的伦理道德规范。

2、法律的制约

伦理道德规范只能从人性的层面来控制生物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被有强制性,无法完全约束生物技术的滥用。此时,法律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更为理性的方式从形式和价值对生物技术进步产生的负面效应来进行有效抑制。法律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它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和非人道利益因素的抑制,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强调而导致人和社会生活的技术化的矫正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法律的客观性已经使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也正是因为法律的客观性使它成为应对和防范社会危害行为最为有效的规范。这一点就决定了法律的介入会有效地遏制生物技术的滥用行为,充分有效克服生物技术在研发和使用阶段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负面效应。首先,就必须要重视法律所应当具有的作用。各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应法律来规范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通过具体法律手段来约束科学家和某些利益集团的行为。其次,在立法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科学立法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立法。法律是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最后,法律生效之后要具有执行力,不能是空架子,对于违法行为,违法个人和违法集体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真正使法律条文落到实处。

3、社会公众的监督

任何一项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要正确处理生物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是如此。首先,我们要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在生物产品问世后,针对其带来的问题,政府的监管责无旁贷,对于问题的解决应该让社会大众充分参与,举行听证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讨论对策,也可以开通网上通道,增加社会大众的发声途径,集思广益,不能应为只是单纯追逐资本利益而忽视公众的利益。其次,社会公众因该提高自我权利意识,培养风险认识,不能只是看到眼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要看到新技术带来好处的另一面,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最后,应该完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社会公众的参与是必要的,监督的机制却是必须的。监督机制的制定可以更好的规范技术的合理应用,使技术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好地造福人类。生物技术的正确合理应用将会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嫣.生物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与思考[J].生命科学仪器.2012

[2]刘长秋、谭家宝.论生物技术进步的负面效应及其法律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钱迎倩.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1999

[4]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