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生物燃料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对生物燃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发展生物燃料可以更好的优化我国的粮食生产结构和效率,并且优化粮食安全在财政方面投入的成本,让粮食生产效率更高。
关键词:生物燃料粮食生产中国
自从步入了20世纪,国际石油的价格就不断上升,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生物液体能源的浪潮。我国为了更好的应对能源安全方面的困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且将陈化粮问题解决,开始进行生物燃料的研究并且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我国已经生产了约170万吨的燃料乙醇。但是随之而来的难题是国内外的粮食例如玉米小麦等,都出现了大幅度涨价,我国政府只好紧急出台政策对生物燃料的生产进行限制,以便保证粮食安全。
1发展生物燃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
粮食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其基本政策应是在数量上自给自足,进口粮食则是在总量平衡下实现粮食种类上的调剂方法,可以说,我国粮食供给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增长速度放缓,粮食生产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限制。目前形势来看,实现耕地资源的增加几乎不可能,那么在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要实现粮食增产就必须利用新技术,如:种子改良、复种指数上升等。从生物燃料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燃料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粮食供给机会成本,其将会对粮食生产率提高、粮食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等起到关键作用。首先,乙醇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促使农民增加对该类原材料的种植,但是农业资源有限,故而将会导致部分农产品产出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结构。而且,敏感粮食生产供给反应会使得农民投入增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当农产品生产比较利益提高,水资源、耕地等资源流出农业的机会成本也会提高,进而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例如: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9-2014年,我国农产品中种植玉米的面积提升,粮食播种比率上升,但是耕地资源却明显减少了。其次,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因为在它的推动作用下废弃的农作物得到了利用,并且边际土地也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了,科技的投入得到了激发,对现有的资源可以通过优化配置来让农业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国的耕地资源不是无限的,同时近年来耕地收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很多都被侵占或者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这些都为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全国目前后备土地资源仍然占国土总面积的9.33%,共有701.7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开垦,其中一些土地所处的环境无法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但是可以种植甜高粱、蓖麻、木薯以及水黄皮等耐受性的生物燃料物,最大化的利用那些只具有很低经济效益的土地。而有了利益的激励作用,政府、企业会想办法提高科技投入、进行品种改良,每一家农户也都会想办法提高生产率。中国玉米的产量在2002年只有328.3公斤/亩,而由于燃料乙醇的作用,2008年的时候已经提升至370.3公斤/亩,具体如图1所示。单产同样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还有木薯,我国广西地区种植的木薯2000年的时候只有1003公斤/亩的产量,而2006年就达到了1373公斤/亩。这两者的单产量和增长的速度比起全国平均水平都是高出了一大截的。而农业生产率是否能在生物燃料的推动下得到真正的提高,主要依赖的还是不断进步推广发展的技术,并且让小农户实现大生产,真正的进入市场中来。总体来说中国的粮食生产规模以及经济效益一直是在增加的,所以想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可以适当的将粮食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想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推动,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对土地流转制度也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更为合理的粮食流通体系,最后的目的是提高整个产业链整体的生产效率。所以说要做好公共投资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优化粮食安全财政成本,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
2粮食生产与生物燃料生产的建议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开发生物质能源。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拓展出许多新的重要功能,能源农业便是其中一项。能源农业是缓解能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与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结合点,发展能源农业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
发展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以及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等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发展能源农业,可以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
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矛盾。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寻找替代性能源。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蕴藏量巨大,既是现有能源的重要补充,又可作为替代能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发展能源农业,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具有广阔的前景。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能源农业是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将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新型产业,也是一个包括生物质生产、加工与转化,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与应用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和技术体系。发展能源农业,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得到延伸,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
保护生态环境。相对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生物质能是清洁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开发和使用生物质能,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符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什么要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
石油安全驱动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
世界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发展生物燃油产业(包括生物燃油加工业以及其相关产业,如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其中共同的目的在于保障石油安全。巴西生物燃油产业利用蔗糖发酵制取生物乙醇,2002年消费量达到了104亿公升,替代率接近40%。
2004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1.2亿吨,消费量为3.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38.7%;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到2010年、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1.0%和76.9%。石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迅速攀升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顾虑。
国产的石油和石油替代燃料能否“养活中国”呢?与资源有限的煤炭液化和国内油气资源开发等手段相比,资源可再生而且潜力巨大的生物燃油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燃油产业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各省粮食局及有关企业: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有关部门的科技项目安排,结合粮食行业实际情况,我局现开始组织申报*6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主要范围
(一)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在内的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以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等为原料压缩成型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利用有机废弃物开展大型工业化沼气生产和利用。
(二)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吸附材料等。
(三)生物质原料的高效生产。重点支持边际性土地(如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高产作物、植物的育种及新品种产业化,基因工程高产淀粉质、纤维质、油料作物等的品种改造与新品种产业化等。
1引言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气候变化的政治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分化和重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为标志,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未来地缘政治的新格局。而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对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粮食生产和供应、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碳排放空间的争夺、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竞争、碳关税和低碳贸易壁垒等新因素正在显著地影响着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日趋显著,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呈相互交织之势。尤其是围绕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架构,国际碳排放空间的分配等问题,使得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演化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焦点,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也随着气候变化进行着分化和重组。在国际政治的强力推动下,气候变化问题的利益冲突正在演变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地缘政治学发展过程中,很少涉及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从19世纪末拉采尔首创国家有机体学说,到1901年瑞典学者哲伦(R.Kjellen)首次正式提出地缘政治学,再到20世纪初提出系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以来,地缘政治学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主要学术流派:
①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②麦金德的陆权说;③马汉的“海权论”;④杜黑和格雷厄姆的“空权论”;⑤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论”等。冷战后,随着东西方对峙的结束,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冷战后的复杂世界,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学说开始出现。例如,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和信息权利的概念;亨廷顿等人提出了“文明冲突论”;Luttwak提出了以地缘经济学为标志的所谓“后地缘政治学”等。上述理论和学说主要都是围绕对实体资源(空域和空间对航空、航天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实体资源)的争夺和对战略要地的控制,少有涉及到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从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脉络来看,虽然理论在发展,争夺目标在更新,但争夺的主体仍然脱离不了实体资源—从最早的国土(土地资源),到后来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极地资源等等。但在近年来研究中,已经开始关注软实力、信息技术对地缘政治格局影响,这些相对“虚拟”的要素已被纳入地缘政治研究中,并日益受到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的关注,正是这发展趋势的体现。面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中出现的新因素,需要对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的演变轨迹、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路径、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的互动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和制定地缘政治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气候变化驱动下地缘政治演变的新特征
在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地缘政治博弈的主体出现了分化和重组,地缘政治争夺的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地缘政治争夺工具和手段也开始更新
2.1地缘政治争夺领域和地域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