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生物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需改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在实验教学内容上通过引入生物化学前沿技术和应用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增强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的启发性;通过引入综合性实验、思维导图模式以及应用“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理念建立科学考核制度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辨性;通过引入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互动性。增强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的启发性、思辨性和互动性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思维方式。
【关键词】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思辨性;互动性;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现代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原理、技术和方法渗透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注重理论实践并重[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具有很强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培养大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作风等教学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存在概念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分散等客观现象[3],被医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掌握的课程之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启发性、思辨性和互动性来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核心。
1增强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的启发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多是验证性实验,传统实验课授课方式多为教师在讲解实验的同时进行现场演示实验步骤,学生机械的按照老师示范或按照板书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到实验中,对实验步骤没有进行积极思考,为了完成实验而完成,使学生对实验课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未得到充分提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启发性尤为重要。
1.1引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实验课教学中。实验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文以生物化学教材中的PCR技术为例,将PCR实验技术的关键信息提炼、整合到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策略,旨在为理工科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化学;教学设计;PCR技术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现代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高校生物类、农林类、医学类、食品类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2]。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包含的知识点繁多、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其中涉及的代谢反应复杂且枯燥[3]。即使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感到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等问题,出现“生统(生物统计学)生化(生物化学),必有一挂”的说法,认为生物化学是本专业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尽可能掌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物化学知识,真正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随时随地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撷取课程相关元素,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贴近生活的优势,拓宽学生视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及至科研志向和报国情怀。本文以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堂课——以PCR技术为例,介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一流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学科,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具体的实验技术或者研究结果密切相关。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策略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化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工科教学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借助时事或研究热点讲授生化知识
摘要:在高中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完善、各类教育资源与技术手段越来越丰富的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在原有的框架内容基础上,逐步向核心素养培养维度发展,旨在促使学生在生物课程教学影响下实现全面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了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途径,揭示了教学设计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落实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更侧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及时进行思维迁移与认知转化,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生物知识纳入自身学科思维体系当中,并以此为出发点向社会领域延伸,实现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作为指导教师落实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相应的教学培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价值
在现代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生物教学机制与教学设计内容在整体上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与疲软态势,不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学习层次发展,导致学生生物学习停留在应试教育下的知识记忆层面,难以实现深度学习。而以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内容,既可以为教师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提供完善的发展方向,又能为学生提供更贴合自身实际学习需求的学习成长条件,使得师生能够通过彼此配合,共同构建新的生物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实知识容量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更应该注重学习,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为教师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生命科学本身是无止境的,当今又处于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学课程内容正在不断更新,如果不及时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必将因知识的匮乏与落后而无法立足于这个讲台。所以,生物学教师就更应该一生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实自己知识容量。
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方法
与充实知识同等重要的是,教师的学习也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更新。也就是说,教师要掌握并不断丰富将自己的知识传授出去的方法,否则,再渊博的知识也将失去意义。我们都知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是非常主要的。虽然兴趣是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探究活动的意向基础,但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逐步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所以,我认为营造出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既然教师进入课堂首先要备课,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那么,备课与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对于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就起到很关键的指挥棒的作用了。就这方面我再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1、备课要讲究系统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就知道下学期所任教的课程了,那么,我们不妨在假期时“通读”一下教材,了解教材的全部内容和各章节之间的关系,使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立足全局去备每节课,掌握相关知识的衔接,做到局部与整体的同一,避免就一课备一课,将知识打烂敲碎的现象。比如着手讲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应使学生注意二者的关系和它们对生物自身的意义,而不要把这两章的内容孤立起来;讲解生物进化历程时,正是初二下学期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我们在备课时就可以考虑将以前学过的动植物相关知识复习一下等等。我想,类似的案例在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所注意,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每位教师都能把握好这种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
2、设计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地联系实际生物学最能反映人与自然的现象和规律,因此,与学生的积极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多多准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比如,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关于五点取样法,学生可能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是自己需要的,学习兴趣会下降。于是,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农民估算庄稼产量或者其他数量大的产品的估算等方面,就完全可以应用这一方法,比如一块玉米地,我们抽选五个小区域的产量,就能大致估算出整片地的产量了,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这种探究方法的要领;讲光合作用的应用时,除了教材中提到的合理密植外,还可以准备间作、套作等方面的具体实例,比如玉米与豆类套作,植树初期,树苗未长大的几年中,可以在树地耕作等。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有些例子教师稍加引导,学生自己就能举出来,只是不知父辈为何这样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摘要]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以项目实施为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将项目驱动教学应用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环境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高校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多元评价体系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仍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主动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注重个人的科学研究,对于教学任务疲于应付,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改进,这种教育环境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较好地弥补当前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升群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环境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上浅析人才培养方式。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时间为大二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所学课程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程制图、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保护形势与就业等,这些课程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一个比较宏观的认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专业课,该课程的开展将使学生对环境生物有进一步了解,增强其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专业意识。进入大三后,学生还将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并进行专业实习。因此,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专业课起着起承转接的重要作用。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
(一)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