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学论文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审美教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审美教学论文

审美教学论文:高校审美教学途径

本文作者:冯惠玲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价值

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当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层面的有效联动,本文拟从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探究更切实有效的路径。关于美育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自从18世纪末席勒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美育问题以来,我国学者诸如蔡元培、朱光潜、叶朗等先觉者对此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鉴于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仍未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同以及实践的事实,我们认为很有强调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针对将要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责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4]叶朗先生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把握美育的实质可谓启迪至深。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美学理论揭示,它其实根源于人的本性。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5]在这里,“游戏”自当就是对于人处在“自由心境”中的一种审美状态的描述。我们每个人在凡俗人生中当然要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一定还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即成全“人性的完满性”,否则,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还有旨在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席勒看来,这最后一种教育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物,因为它是要“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是“人性的馈赠”[6]。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和谐,因为它把社会和谐自然而然地建立在每个人心中。这或许有些偏狭,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的人与事,也许与我们对美的认识不够有关。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而从历史上看,美与真、善一样属于哲学的永恒课题。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一道,研究的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这种学科属性赋予美学以独特的哲学品格。借鉴西方哲学家的论述,“哲学”的词源学语义所揭示的主旨为“对智慧的爱”[7]。“人应当怎样生活”被认为是哲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终有一死”的前提下生活,而平庸不断威胁着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都在尽力探究何为此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如哲学家苏格拉底自称像一只虻子,整天到处叮人,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同胞,他要使人们觉醒。一个人首要的、第一位的关注不是自己的身体或职业,而是追求“灵魂的最高幸福”。苏格拉底宁愿被控“有罪”而受审并被判死刑,也绝不放弃探讨哲学———“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这是一切在内心“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消费社会氛围里,人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个命题,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的。我们在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80%的学生认为人确实需要某种目标、意义才能活下去,89%的学生认为现阶段探究“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很重要。这给我们教育者以警醒:不是要不要加强美育的问题,而是必须更多地研究美育,更好地实践美育。王阳明曾说:“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8]青年学生自由活泼,蓬勃向上,审美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熏染、引导,定能使学生的心灵不同程度地超越日常生活的凡庸、有限,而达于生命的丰美、无限。

大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有研究者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发,探究了美育实践的具体方法,诸如通过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开辟第二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此类研究对于我们实践审美教育意义重大。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教师本身的素养将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质量效果。如美国著名高校的校长们认为,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良莠,以至于在哈佛大学,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只有写出质量很高的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上课,成为教学人员[9]。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怎么可能引导、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人文教育者,大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担负的重大使命,以自身卓越的人文学养、审美素养引领青年学生“精神成人”。结合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肩负的使命。一名学生在访谈中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追求进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物质与现实。”这位学生的迷惘、孤独及其内心正在挣扎的信念,正是我们人文教育者必须更加明确自身使命、投身美育人文实践的根本缘由———我们有责任去呵护青年学子由于当下社会环境的裹挟正愈益脆弱的人生信念!让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有高达84%的学生最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收获人生智慧、人文素养,69%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适宜探讨人生意义诸问题。大学语文教师明确了学生内心的期待,理当高度自觉地通过不断探究、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笔者与所在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围绕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审美教育做着热情、努力地尝试。我们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章本身具有的审美特质,通过创设情景、课堂讨论、话剧演出、博客交流、自编文集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濡染。如我们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怀揣深深的人文情怀,高度自觉地实践着美育的理想。在探究“思想、真理”这个单元主题时,结合所选篇章《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教学革新。该文节选自柏拉图的《申辩篇》,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范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苏格拉底所开创的哲学及其深刻意义,未必能真正唤起学生对哲学家以及哲学的感知。这位教师为了切实让学生对苏格拉底所代表的人类精神有真切的感受、体验,经过不断摸索,最终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式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讨,即激励学生认真研读原典作品,反复揣摩作品承载的思想、精神,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将作品改编成剧本,精心排练,在班级正式演出。事实证明,无论是作为演员的直接参与者还是作为观众的间接参与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被一种神圣的氛围感染了,一名学生回忆当时情景说,“我们完全沉浸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开始学着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由老师引领施行的这种美育人文实践,得到了学生的真诚认可。有学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程学结中盛赞:“它使我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人生,什么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才能达到高度的精神追求。”当大学语文教师怀抱人文理想,锐意进取,大胆摸索,以切实的审美教育,真诚呼应青年大学生心灵渴求的时候,他(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光茫永存!“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10]!大学语文教师在继续努力提升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理当更加自觉地实践美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今天的大学生,有朝一日,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几乎都忘记了,却还有一种东西让他们永远得到慰藉———那就是关于生活意义、生活价值的一种美的判断力、鉴赏力。

点击阅读全文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论文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简而言之,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师培养美术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以及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诠释美,并且能够进一步做到创造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进一步来讲,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中的事件和事物,以及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从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还会进一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修养、谈吐举止以及心境心胸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以及高等院校对于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说美术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者的作用,充分重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美术毕业生,为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1、阐述美术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

为审美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美术生在中小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培养和提高美术基本技巧或者基本绘画技能,很少在知识或者意识层面欣赏美术作品,进而造成现在高校美术生由于知识层面的局限,对于美术的鉴赏开展形成极大的困难。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全面的深入的阐述美术审美知识以及相关鉴赏知识,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知识基础,从而隐形地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欣赏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

点击阅读全文

审美想象文学教学论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要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离开了审美想象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入手。审美想象是“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有的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如见白云而将之想象成巨龙,这是无意想象。有的想象,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为英雄,这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由于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是不单再现,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能力。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枢纽。

文学创作和教学流程可以有这样一个公式:“情志(思想)→形象(思想)←语言”。“情动而辞发”是创作过程;“披文以入情”,是文学欣赏和文学教学的过程。两者是反向的,但都不能超越审美想象这必经的桥梁和枢纽。若收起审美想象的翅膀,就无法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绝句字面并不艰深。但须知诗歌鉴赏有两个层次“,晓着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诗歌讲究余味曲包,弦外之音,要想学生领会诗中言外之意,就必须经由审美想象这个枢纽,再造出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李白送别好友,却不忍归去,呆立江边,当去远了,又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泻千里,朋友越去越远,越远越小,渐渐地只能在东方水天交接处,看到一点白帆,最后,连这点“孤帆远影”也终于消失了,但见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的情形,由此,进而生发出思念之“情志”。读者所以能如此,正因为审美想象调动了学生诸如登楼、远眺、亲朋送别等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与眼前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幻觉”,使学生置身其中,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参加者和创造者。审美想象在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不可置疑的。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处处离不开审美想象。

同时,文学作品在表现形象时,不像绘画那样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地表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是通过先后承接的方式,将形象的“细节”一件接一件地呈现出来,要将这种被拆开来的形象重新还原成“整体的”文学教学也必须借助审美想象这个“桥梁”。且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鉴赏诗的过程:“我(指香菱)看他《塞外》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当香菱尚未运用想象将这些拆开的“细节”还原成“整体的”画面时,便难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纠缠于“细节”的评价,而当她“合上书一想”把“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事物统摄于一个完整的形象里,而且在想象中把握住这个形象而对它进行欣赏时”,就“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感受就大不一样,能理解到“圆”字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将诗人孤寂的心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正是审美想象的妙用。还有,文学作品常常“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从而“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让读者在特定“效果”的激发下感受,运用审美想象去创造“美本身”。例如,《陌上桑》描写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就既没有搜罗类似“美丽”的字眼来形容她美丽的容貌和姿态,也不描写她的眉目嘴鼻生得如何,却以耕者、行者、挑者见了罗敷都出神伫望,流连忘返来作侧面的烘托,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这就如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需要审美想象去丰富去补足,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美的形象。

总之,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给读者留下广阔审美想象的天地。审美想象是文学教学的枢纽,是金钥匙,是点金术。它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开辟一条审美想象的通道,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从而在有限的形象中,领会到它所表现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因此,可以说离开了审美想象文学教学就无法完成任务。

作者:杨双燕单位:德宏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审美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一、重视生活美的发现,激发审美兴趣

简单来讲,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进行欣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的元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元素,会丰富小学生的审美活动。在生活中,人们创造美,欣赏美,教师可以从这双重身份出发,让小学生更多地观察与欣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美的形式不同,自然景色具有原始美,植物、动物的形象都是学生审美的对象;人们所创造的社会具有物质美,建筑物的形态、人类的礼貌行为都蕴含着美的元素。让小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术,生活中的美,对于小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到课堂中,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如此丰富多娇,如此值得欣赏,给小学生开辟一条审美能力发展的道路。比如学习《动物朋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宠物”这一主题入手,让小学生讨论与分享自己家或者自己见过的宠物。在讨论中,小学生需要对某一宠物的外形进行描述,表达其对于该宠物的看法,这其实就是小学生审美的过程。当小学生通过讨论与分享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宠物。像蜥蜴、宠物猪、茶杯犬等,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小学生的眼界,让小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欣赏这些宠物时,美术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传递爱护动物的观点,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美术作品创造,培养审美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学生能够创造美,是学生审美能力得以形成的重要表现。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两个难以分离的部分,共同作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当代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创造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境,促进小学生感受美术之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绘画,做美术工艺品,都是引导学生创造美术作品的活动。当自己创造了美术作品,小学生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美术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比如在讲解《印花布》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民国时期的印花布、当代的印花布,发现印花布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当学生浏览了一些印花布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将自己想象为一名染布技师,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勒自己头脑中完美的线条,涂上匹配的色彩。学生创作的过程,就是其审美的过程,也是彰显学生审美结果与审美能力的过程。学生利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利用色彩搭配来彰显自己的色彩爱好,显示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灵敏嗅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证明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进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作激情进行激发,让创作过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审美能力的提高服务于学生顺利创作美术作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让学生具有表现美的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关注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其创造审美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会推动小学生情况的陶冶与心智的启迪。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今天,将审美教学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才能提高美术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点击阅读全文

审美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美

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

1.转变观念

美术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来,有些人认为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后者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学生的观念。有些学生对美术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与升学无关,没有什么用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投入美术学习。这样,美术教学才会取得进步,学生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2.选择合适的内容

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选择的内容必须接近学生的生活、正确反映社会现象、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并对初中生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春天的畅想》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描绘春天的美丽图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一首优美的乐曲,渲染教学氛围。在乐曲中,教师让学生欣赏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