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育案例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审美教育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审美教育案例

小学课堂教学中审美艺术教育研究

1.审美艺术的含义

德智体美是构成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德智体三类,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这几年对于孩子审美艺术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加,结合之前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审美艺术教育的内涵简单的介绍为: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并创造美的教育。通过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审美艺术是一种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次一定的教育活动,是指需要借助在形态、意识具有一定美感的事物或活动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灌输,使之在内心产生对美学的认同和喜爱,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

2.小学教育的审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不高。

审美艺术的教育要依靠老师,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同样离不开基层老师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很多的老师无论是认知还是审美能力上对于审美艺术都是严重不足的,当代的学校老师有很大比例还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很少有关于美学的培训和接触的机会,这导致小学教育老师在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对于一些教育的理论和尝试,也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孩子加以阐释,更加无法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健康科学的审美艺术教育。

2.2小学教材编制缺乏美学意味。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

摘要: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点击阅读全文

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设计研究

摘要: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方案为例,探讨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本课程思政的整体把握、不同教学章节的思政点和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等,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形体与健美类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对策和方略。

关键词:高职;形体与健美操;思政;案例分析;对策

2020年10月,在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形体与健美操团队积极备赛,最终获得二等奖。其思政创新思路、实施路径和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一、形体与健美操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以下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形体与健美操团队为参加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大赛所提供的案例模本。案例选题名称:自信舞动青春,活力展示风采案例载体:大学体育、形体与健美操、校园健身操(踩踩踩)授课对象与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健美操选项课班学生学情分析:学生优势: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常见的基本步伐,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对健美操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多数学生对健美操比较感兴趣。学生劣势:部分学生身体姿态有待改善,形体礼仪有待加强,且自信心不足,缺乏大胆展示的勇气。教学目标:了解健美操的练习方法和动作要求,明确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作用。技能目标:①熟练掌握健美操基本步伐。②初步掌握健健身操前8*8拍的动作。③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节奏感,培养正确身体姿态。思政目标:①培养学生乐观心态、爱国情怀。②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自我展示勇气。设计理念:以“立德树人,以体载德”为指导思想,以健美操教学为载体,在“三全育人”的指导下,通过“演、讲、练、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和律动之美。在展示青春活力的同时,重点激活学生不负韶华、激扬自我的自信心;切实提高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实现技能培养、身心塑造和爱国情怀有机统一。实施路径与方法:1.[课前]学习平台学习任务①云课堂预习校园健身操“踩踩踩”第一小节动作;②思考问题:健美操比赛中展现美的状态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课中]教学实施①准备部分:视频导入,提高认识:让学生在跟随方舱医院医患人员舞动的过程中体会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强化学生锻炼意识。学生领做热身操②教学部分:演——讲——练——赛个人演示,小试牛刀:复习阶段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元素健美操音乐之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同时教师对预习的情况进行评价。针对讲解,突破难点:教师采用示范演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动作力度、幅度的要领,提升表现力和展示美的能力。小组练习,学会坚持:在练得环节,通过小组纠错和反复练习的方式相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正确动作,提升协调性。激励学生坚持练习。分组比赛,绽放风采:根据打分标准小组互评,量化结果,激励学生表现热情,体验成功,舞动自信。教师点评:对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乐观态度给予肯定,对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表现出的自信加以引导,激发学生鉴赏美、追求美的生活热情,从而增进学生对“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解。③结束部分:放松练习——作业布置放松练习:瑜伽体位放松,侧重引导学生展示肢体美,感受音乐美。3.[课后]云课堂学习平台作业①讨论作业:将课堂比赛的视屏到云课堂中,让学生对照视频找自己的亮点,思考改进的方向。②视频作业:在云课堂中推送健美操比赛视频,让学生分析美的元素,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效果预期:提升学生自信心,80%的学生能够勇于展示动作。学生乐观心态、提升爱国情怀。通过“演——讲——练——赛”教学模式的运用,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所有学生初步掌握新授内容。创新点: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与教学过程融汇贯通。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演+讲+练+赛”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第二课堂的开展方面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强化体育意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教学模式推广方面将“演+讲+练+赛”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作用。

二、由案例举例引发的思考与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项目教学法教学影视广告论文

一、影视广告欣赏课程教学背景

影视广告欣赏课程一般属于艺术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或者文学类的公选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影视广告欣赏的方法和评判标准,同时通过大量的经典影视广告案例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使学生了解影视广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理解影视广告中的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思考影视广告创作的规律和原则,掌握影视广告创作中的一些关键元素。课程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欣赏,使学生能掌握独立地、正确地评价广告作品的能力,能够针对某一广告作品分析其得与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文字评论,并提出自己的新创意。课程属于欣赏类、辅助性质的课程,但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帮助其在赏析优秀广告的基础上进行广告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特别是为广告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对学生各自的专业学习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也是陶冶性情、拓宽思路的好方式。课程虽然以欣赏为主,但是对学生仍有明确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重在独立地评析某一广告作品的得失,要求学生注重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以及课后练习等形式增进学生对于影视广告相关理论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地讲解心理学知识,展示相关案例。教学形式应当丰富多样,对重点词语和概念进行强调,并做好影像资料的放映准备。

二、案例项目教学法主要内容

案例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案例进行鉴赏、分析,获得该案例的主要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按照该案例进行相关项目的制作,制作环节包括临摹、仿制到独立创作。影视广告欣赏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有:信息、通讯类;金融、保险类;汽车及关联产品;房地产及其用品;家电、食品类;饮料(非酒精、酒精);药品与保健品、卫生用品;时尚商品;文化教育及关联用品、媒体;公用事务及服务、公益类影视广告欣赏。按照界域风格划分,典型的有:法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英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美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日本、韩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中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等。而按照广告节的精品广告来进行授课,又能划分出戛纳广告节、莫比广告节及广告饕餮之夜等。如何在这些教学信息中挑选出重要的信息进行案例项目教学,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教学问题。

三、案例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1.房地产广告选择一个优秀案例,分析广告的拍摄手法、建筑动画案例和广告语。通过课堂欣赏、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从广告中体验到美感及制作流程然后进行作业布置、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等,最后点评案例作业。案例作业完成后,教师开始进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自拟课题,进行房地产广告的制作:实地考察,分析该地产的优势特色,提炼该房地产的广告词,进行宣传海报、建筑动画的制作,进行实地拍摄,然后进行后期剪辑合成。最终完成包括建筑动画、广告词语、宣传海报、视频广告等一系列项目化教学。

点击阅读全文

项目学习在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实践

摘要:诗歌项目学习围绕创设性情境、驱动型问题、复杂性探究、小组型合作、表现性评价等关键内容展开设计与实施,以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等为目的。它从国外“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与本土实践的语文项目学习中汲取经验,有志于改善当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从项目学习的内涵、应用价值与一线教师的实践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探索项目学习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项目学习;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核心素养

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在诵读、感悟、积累与运用诗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丰富自我情感,提高文学素养。可见诗歌作用之大。而当下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成效只减不增。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众多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发现,在诗歌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可以突破当下这一教学困境,提高诗歌教学效率。项目学习是指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对复杂且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有计划的探究,最终以项目产品呈现教学结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诗歌教学课堂气氛,革新了一成不变的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诗歌学习效率,为诗歌教与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诗歌项目化学习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审美想象、文化创新和高阶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它在教师们的努力尝试与实践下,或聚焦课文不同诗歌题材,或分类不同朝代诗人,或群文相同相近诗风,或拓展整本诗书,或链接课外诗人诗集,搭建整个诗歌世界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参与诗歌的诵读、赏析、创作,实现语文诗歌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爱上诗歌、会鉴赏诗歌,更能创造诗歌。

一、项目学习与语文项目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

项目学习(PBL,或称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最早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其在教育领域的的概念界定则出自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发表的《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他从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创立了“项目教学法”,并认为项目学习“是在规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需要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的、有计划的行动”。在巴克教育研究所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一书中,项目学习被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的、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1]。夏雪梅从项目学习的中国本土实践方向、创造性问题解决角度出发对其做了新的界定,即“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型问题进行深入、持续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2]。褚树荣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这样理解项目学习,“它是在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精心设计项目学习任务,整合相关课程资源,通过综合、开放、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语文关键能力,获得语文学习成果,建构语文学习经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学习模式”[3]。无论是哪一种阐释,项目学习始终围绕创设性情境、驱动型问题、复杂性探究、小组型合作、表现性评价等关键内容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解决、沟通协作、高阶思维等能力,迁移学生在当下社会中必备的知识技能。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