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育理论

审美教育理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审美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审美教育理论

政治理论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是与社会政治理想密切联系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西里西亚织工》一画时,曾说:“请允许我提一下优秀的德国作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先进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官兵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培养官兵高高的道德情操。美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仍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1](P274)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甘心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官兵、感染官兵,从而使官兵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三)促进官兵身心健康发展。健康,不仅是指人的身体(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当官兵们沉浸在美的欣赏与创造中的时候,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的变换,情感的净化,就可以超脱自我,心情开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使情绪稳定,保持心理的平衡。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官兵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能力,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官兵的全面素质。

(四)帮助官兵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官兵们都是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者和未来创造者,都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但是,由于年龄、知识结构、个人爱好的不同,他们对美的追求并不处在同一水准上,社会上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丑恶现象对缺乏审美体验的官兵的诱惑,都有可能导致一些官兵在审美追求上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因势利导,注意对官兵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形成美好的生活情趣,用美的尺度去塑造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点击阅读全文

阅读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论文

一、近十年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点击阅读全文

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

[摘要]我国成人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其中“实践教学”更是被反复提及。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成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主动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体验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美学;实践美学;课堂美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2月30日,中国教育报评选出“2019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其中“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排名居首[1]。我国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由来已久。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也多次提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在这样的方针政策背景下,各成人高校纷纷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重。以我校为例,2018年以前各专业中的思政课主要只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近两年来,各专业普遍修改并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一系列必修课程。在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上,原来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分析,而现在思政课采用了更加开放性的考核方式,撰写实践报告或学习心得,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意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阶级、集团、政党)实施的以思想政治道德为核心的教育,其本质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指高于游戏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并渗透着理论的物质活动,包含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实践教学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改善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因而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理论说教、脱离生活实际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的突出弊病,思政课的时效性、针对性都还较为欠缺。《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呼声分别高达68.4%和63.6%[4]。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当代现实在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理应在方方面面都要关照中国和世界的生活现实[5]。在对成人高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这一点更为重要,成人学生社会经验丰富,人生观价值观较为成熟,且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单纯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成人学生接受再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学习有用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获取更高学历,以获取升职加薪或更好的工作机会,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很多成人学生看来不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直接的价值,因此大多不关心也不重视。要让成人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能够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所关切,正面回应,才能够引起成人学生的共鸣,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思想理论往往更容易被成人学生接受。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单调的课堂理论教学起调节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多种感觉和思维器官的协同活动,增强学习的美感,增进了认识的深刻性,促进了理论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6]318。因此,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更注重实践取向和应用价值。

点击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探究

[摘要]音乐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文化形式,和所有具有艺术价值规律的物、境、理一样,能以特殊的美感帮助人类舒缓心情,放松、享受和宣泄情绪,其独特的教化作用及陶冶品行作用成为塑造人类精神动力的原发力量,无形之中带动人类精神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目标在于通过质朴的音乐教育影响学生的性格与品行,帮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升华对美的热爱,通过音调韵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塑造人类的审美能力,是培养人类综合素养、高尚情操、丰富内心的社会文化行为。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具体科学能够通过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指导,音乐教育哲学正是人类在不断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认知,是音乐教育学的根本理论,主要反映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产生普遍性的指导价值。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根据美国国情提出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理论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代表流派,在20世纪从美国传入我国后对国内的音乐教育领域产生十分深刻地影响,成为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

1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概述

1.1音乐教育的哲学

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均取得较大程度上的进步,尤其是在西方的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贝内·特雷默以美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音乐教育的哲学》(1970)一书,这标志着书中的哲学内容已经成为审美哲学的完整思想体系,美国音乐教育的官方思想已经初具雏形。在此之后,贝内·特雷默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版第二版《音乐教育的哲学》(1989)及第三版《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2003),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中,贝内·特雷默对原版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从逻辑架构和论据论点上来看,第二版在增加其他学科内容,深化审美教育特征的情感属性后,严谨性更强,第三版主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加入文化人类学、神经学、后现代主义等学科理论,创新性更强。贝内特·雷默始终在这三个版本中依旧坚持以体验为核心的哲学本质,在此哲学基础上的审美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三个版本的哲学内容将其审美哲学完整而且系统地表达出来。

点击阅读全文

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浅析

[摘要]音乐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文化形式,和所有具有艺术价值规律的物、境、理一样,能以特殊的美感帮助人类舒缓心情,放松、享受和宣泄情绪,其独特的教化作用及陶冶品行作用成为塑造人类精神动力的原发力量,无形之中带动人类精神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目标在于通过质朴的音乐教育影响学生的性格与品行,帮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升华对美的热爱,通过音调韵律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塑造人类的审美能力,是培养人类综合素养、高尚情操、丰富内心的社会文化行为。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具体科学能够通过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指导,音乐教育哲学正是人类在不断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认知,是音乐教育学的根本理论,主要反映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产生普遍性的指导价值。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根据美国国情提出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理论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代表流派,在20世纪从美国传入我国后对国内的音乐教育领域产生十分深刻地影响,成为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

1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概述

1.1音乐教育的哲学

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均取得较大程度上的进步,尤其是在西方的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贝内·特雷默以美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音乐教育的哲学》(1970)一书,这标志着书中的哲学内容已经成为审美哲学的完整思想体系,美国音乐教育的官方思想已经初具雏形。在此之后,贝内·特雷默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版第二版《音乐教育的哲学》(1989)及第三版《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2003),在第二版和第三版中,贝内·特雷默对原版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从逻辑架构和论据论点上来看,第二版在增加其他学科内容,深化审美教育特征的情感属性后,严谨性更强,第三版主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加入文化人类学、神经学、后现代主义等学科理论,创新性更强。贝内特·雷默始终在这三个版本中依旧坚持以体验为核心的哲学本质,在此哲学基础上的审美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三个版本的哲学内容将其审美哲学完整而且系统地表达出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