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师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坛十几载风雨,我备尝苦辣酸甜,也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主要从以下方面看:看他能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家长对教师与日俱增的期望值,学生漫无目标的学习状况,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因为: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断强调的。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成绩也不会好。这种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不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时由于学生偏见或教师有“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但是教师只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有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我校的现状和设想来阐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专业要求的特殊性,使卫生职业教育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凸显明显的“个性”特征。本人从事临床教学22年,仅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谈一下初浅的体会。
1“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1.1“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按照上级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不是获得证几个证书或几个职称就能解决的问题。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单项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是各种单项知识、能力、经验结合和综合表现,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双素质”。应该说证书或职称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但绝不是证书或职称的简单叠加。道理很简单,单项素质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摘要:传统教师尊卑相悖的两重地位是以儒家教育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传统尊师观的外化与投射。传统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的尊师与重道、殉道与祈福、出仕与为师、师长与师友之间的矛盾与失调,形成一种道统至上、伦理至上、功名至上如权威至上的尊师观,进而造成传统教师地位的尊卑相悖、德福背离、重心失落和关系错位。唯有消解传统教师地位的文化累,实现教师职业的现代跨越,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革新对于教师职业的挑战和要求。
关键词:传统教师地位尊师观文化负累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蕴育积淀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传统教师的职业地位却一直处于尊卑相悖、德福背离、重心失落和关系错位的二律背反境地。一方面教师作为正礼兴邦之要,得以与天地君亲并为读书几家尊奉,另一方面又落得一介寒儒、名列行九的社会定位。造成传统教师这种充满矛盾和失调的双重地位,既有其深刻、夏杂的政治、经济原因,更有其深层、内在的文化致因。它是以儒家教育价值取向为内核的传统尊师观的外化与投射,是中国传统文化沉重负累的结果。概而言之,尊师观是社会对于教师职业价值的不同取向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普遍的认识,涉及到为什么尊师、尊重教师何种价值以及怎样尊师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它影响和引导着社会公众、学生及教师自身对于教师职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标准。尊师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而表现出鲜明的阶级陛、民族性和时代性,l司时又深受社会文化传统的裹挟与涵摄而表现出很强的凝固性、深刻性和保守性。传统尊师观作为传统教育最具民族特点和惯性力量的组成要件.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对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产物。它无论是在主流价值导向抑或社会心理习俗层面,都以一种巨大的现实力量左右着传统教师在特定社会参考系内的职业定位。虽然,传统文化曾经历近现代多次社会变迁和思想变革的冲击与洗礼,但其固有的巨大历史惯性和惰性使传统尊师观得以存续,并严重桎梏着现时代教师地位的实质性提高和教育革新的根本性实现。如何对传统尊师观进行科学的反思与审度.继承和弘扬其优良、有益的成分,并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扬弃和超越。尤其是要清除和消解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对于教师地位的牵累,进而生成一种与现代大生产、大科学、大教育、大文化相适应的新型尊师观,实现教师角色的现代跨越,这将是教师职业走出历史怪圈、步入良性轨道的思想根基和文化依托。
一、尊师乎?重道乎?道统化价值取向使传统教师地位尊卑相悖
在中国历史上,教师职业地位一向是与儒家道统的地位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一起浮沉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儒家教育始终把道德教育作为根本,“成人”、“做人”是其道德教育的归旨。这当中,“道系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存封建社会即封建伦理纲常;“德”是指主体对“道”的获得与掌握。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师者,是“道”的直接代表者、传承者、体现者,便与“道”一同被奉为至高至尊的地位。孟子与齐宣王对话时就曾引《尚书》语:“天降于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与君相提并论。苟子在论述伦理道德教育时特别提出要以“礼义”为中心。“礼”作为“道德之极”、“人伦尽矣”是最高的道德规范旨在“正礼的教师因此被提到紧系国运兴衰的崇高地位。在他看来:“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苟子·礼论》)图此.“将必,必贵师重博;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博;贱师而轻傅,则凡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苟子,大略》)这是因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何以正身?无师,吾妄礼之为是也?”(《苟子,修身》)由此他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而倍加尊崇。《学记》在结孟、苟以来尊师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遭尊然后民知敬学”从而将教师抬作封建道德伦理的代表、范型和象征由此可见,懦家尊师是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和动困的,旨在维护封建道统,推行德治教化,维护遘统地位的真正代表者——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实现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种带有浓厚政治功利色彩的尊师观显然将教师作为传道卫道的工具、象征和载体。它使教师的地位境遇一方面取决于“道”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自身传道授业的能力与水平。魏晋前尤其是在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统治乃至独尊地位,师与道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连君主也要俯首:“君子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非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学记》)魏晋以后.儒家的礼教和道统地位再也不如汉代那样至尊至贵了,与儒家道统地位互为表里的教师地位从此一落干史。正如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悔,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然而教师再也无法回复到汉代那般尊贵了。到了元代,教师职业更是落到行九的惨境——所谓一官二吏……九儒十丐是也。
另一方面,可算是影响教师地位的一种主观固素,即教师传道授业的能力和水平。儒家在尊师隆师的同时提出择师不可不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果师者无道,也就不能为师,更谈不上什么尊严了。在懦家看来,只有那些既有渊博学识又有高远志向和良好道德的天子之师、名师鸿儒才能担此大任,获此殊荣而那些只懂“记问之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是不配传道授业,不值得尊重和推崇的。因此,同为教师,君师官师与蒙师、塾师其地位有天壤之别。《吕氏春秋·盂夏纪》即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对于天子之师,不少君主皆能“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示恩,或乞言以敦教。”同时,历代名师大儒困其饱学博识,才气纵横,四方之士慕名而来拜师求教、谨敬有加。然而,正如清唐彪所述:“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尊敬蒙师经师束修有加厚,蒙师则甚薄,更有薄之又薄者”
【摘要】在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发展迅速,似乎有“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会计专业的学时分配、教师资格、教材建设、课程设里等几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近几年来,会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鼓励的“双师型”教师应在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谈一下自己的看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为一法。体,“边学习边实践”体现了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课程学时重复性问题为了加强会计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自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员有两类:职专类考己的专业任职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兼职锻生和普通高中类考生。绝大多数职专类考生在职专时学过炼;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建设一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课程,而高中类考生和少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部分职专类考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同时进人键,会计专业尤其不能例外。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差甚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
三、教材问题途径加以解决。第一,按照两类生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优秀的教材能够提高学课程和学时;第二,规定免修但不能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目二、专业教师问题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怎样1.高职专科使用现有本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校原有本体现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绝大多科会计专业,则大多数学校在给自己的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数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又取决于任上课时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只不过在讲课时做课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如果没有一些删减或降低一些难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材和学生不从事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那他在职业教育这方面是欠缺能很好地协调,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掌握哪些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是基内容。而且,一本教材有自己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体系,讲础知识传授在先,实践实习过程在后。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实课时如果跳着讲、挑着讲,势必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不畅践与基础并重,甚至实践课的学时应多理论课时。这就要求通。这样做,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也不容易。会计教师必须是身兼两职:教师和会计师,即国家教育部门2.高职专科使用专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院是新成立的或会计专业是新设置的,那么教材很可能是从各出版社买进的,可能出现不尽适用的情况。针对以上状况,学校最好是组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建设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案例,做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如果学校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在购进教材时应该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读、研究,做到优中选优,而不是盲目购买。
四、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就业。这就要求它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大多模仿会计本科设置。其实,很多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上,学历水平比本科教育低,学习时间也比本科教育短。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模仿本科教育,可以少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如只设置《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他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高级财务会计》、《西方会计》、《税务会计》则可以不设置或开设课时量较少的专题。这样,我们把较多的时间用来讲专业核心课,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显然不很适合。超级秘书网
一、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或途径,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育任务。教育实践中,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不限于师德一种。现在我们正努力追求的法制化社会,即依靠法制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也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和法律相比,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更有人情味。在教育过程中,制度、条例或法律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却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例如,“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离岗位”等规定,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具有行为,全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才需要更为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备道德的基础,体现道德的精神,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反面而观,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与方式是有限的。总体说来,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内心的自觉自愿。所以,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师德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它的作用一是通过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二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贬抑学生的人格,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二、对教师的行为激励作用
师德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来实现。比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样狭窄的一个方面。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不仅看道德行为,而且看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出师德的丰富内涵,即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师德的激励也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把师德单纯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为规范是很可悲的,因为这样的师德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束缚,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而实际上,师德不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而且还明示我们如何干得更好,并使思想与行为统一。师德从不鼓励我们为沽名钓誉而做表面文章,从不逼迫我们成为道貌岸然,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它提倡我们言行一致、心口统一,它鼓励我们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教师真正拥有师德,表现为他自觉皈依师德,崇敬师德;社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文化,表现在教师自愿投入师德怀抱,并使它成为自我追慕的精神财富。
作者:翟玉强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镇教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