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实务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摘要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所以国际上的贸易合作也越来越多,基于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该课程的特征加以把握,根据课程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而进行项目化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式,通过对项目目标的完成来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更加熟悉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本文在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在高校中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
1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课程项目化,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且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然后再根据项目组织来实施教学和考核,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得以实现。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通过对于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来综合地掌握各种知识,使得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使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课程项目化是围绕着一个统一的目标来进行的,这个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且项目化教学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所关注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课程项目化所注重的则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教学与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融合,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开展项目来加以实施的,而这些项目往往又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相连的,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项目化教学实现了对于生产现场的模拟,而且课程项目化也使得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际操作进行了融合,通过理论来对实践加以指导,再通过实践使得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在项目化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同时担当着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各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得项目目标得以实现。而且项目化教学还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配合,企业要为高校创造一个项目开展的平台,而高校则为企业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帮助。
2当前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项目设置较为随意
摘要:基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特点,立足于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背景及培养目标,对社会保障实务课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实务;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对于社会保障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仍有部分学生并未从专业学习中寻求到明确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教育研究如何以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实践十分必要。
一、社会保障实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选用教材与以往教学理论内容重复性大
笔者对目前有关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的教材进行了分析。理论型教材内容与前三年的理论教学重复性大,大部分教材都是按照社会保障的理论发展脉络及社会保障项目分章撰写的,里面基础性的理论占据主要篇幅。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理论•方法•实务》是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社会保障重点学科共同主办的“2007年社会保障国际学术论坛”的论文集,也不是教材的最优之选。周巧红的教材是偏向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的教材,不适合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使用。实务操作类的教材是针对社会保障工作岗位的模拟和版块化训练,在我院的培训方案中已经有《社会保障职位模拟》来承担这部分的教学版块。选择这样的教材会与其他课程重复。
1、课程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5公共关系基础及实务6这门课程都被视为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中,仍然主要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配合案例教学法,结合少量实践。而实践部分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干脆省略掉。以至于学生对于国内外众多知名一流企业经典公关案例了解不少,进人中小企业后却缺乏公关理念,不知道如何提高企业形象,更不会策划公关活动。因此,高职院校中5公共关系基础及实务6课程必须改革,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贴近真实的学生能把握并完成的情境任务,配合其它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置身于工作情境,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情境体系设计方案
情境教学法试试效果的关键是情境体系设计,既要贴近真实岗位,又要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公共关系基础及实务课程目录内容较多,且相对分散。根据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设计情境体系时,只选择岗位必需的工作内容设计为学习情境,并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顺序排列。下面是本课程的情境体系设计方案:以我院实训基地/学创超市0为载体,由学生组成的每个公关小组针对该超市开展公关活动。情境一:公关调研。背景:学创超市成立五年来经营业绩一路下滑,远不如校园其它超市。公关小组成员要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该超市在师生中的形象,并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小组长以即t的形式做汇报。备注:管理学专业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统计基础及实务、经济应用文写作等相关学科,此部分内容教师以引导为主,公关小组有能力协作完成。情境二:公关策划。在前期所做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该超市实际情况,公关小组设计公关战略、专题活动和具体公关活动最佳行动方案。备注:学生在做策划方案时,要考虑到超市的实际情况,切忌假、大、空的规划蓝图。策划方案中要清楚表达做些什么?能不能做?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情境三:公关专题活动。在策划方案基础上,公关小组自主联系分管/学创超市0的行政部门以及学工部和其它学生组织,以校园每年一度的大学生运动会、中秋晚会、新生军训结业典礼、迎新晚会等重大集体活动为契机,执行至少一次公关活动。活动借结束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活动总结及公关效果评估报告,小组长以PPT形式作汇报。备注:学生要落实开展公关活动并不容易,必须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同意,与各学生组织沟通协调。在此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却能真正锻炼到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情境四:危机沟通。在前期供关系小组所做的公关活动带动下,学创超市得到师生一致好评,业绩一路上升。但今日发生了一起学生饮用该超市酸奶后轻微中毒事件,对超市造成重大冲击。在此危机下,公关小组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应对危机。
3、教学实施及评价
3.1组建模拟公关小组
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之下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教学存在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多种多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教学水平,打造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就必须要通过有力的改革举措来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该文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研究展开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
1背景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英)本身就十分讲究应用性,对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跨境电商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该门课程具有更加现实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产教融合的背景意义
产教融合是在产学研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所谓的“产”,指的是各种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活动,其主体是企业或者单位;而“教”,则是指学校的教学活动,尤其指民办院校本科培养人才的相关教育活动。将“产”和“教”融合起来,就是建立以两者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去的教学模式仅仅只是以“教”为主,人才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难以达成一致。产教融合就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方面打破原有的界限,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形态融合为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活动。产教融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校和企业制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并且在培养过程当中紧密的结合,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1]。产业融合的概念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企业和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方面越来越紧密,如今已经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阶段。在十年以前,民办院校引用产教结合,这个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将民办院校本科的教育活动作为主体,而产教结合就是通过企业的加入,使学生获得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今,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成了推进民办院校本科改革的关键。产教融合已经成了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就是促进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进步的一个战略性举措[2]。在民办院校本科的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将产教融合理念贯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现代化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高质量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