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学法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识字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识字教学法

趣味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引导和推动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识字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趣味识字教学法在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识字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率。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趣味识字教学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趣味识字教学;小学语文;应用

识字是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其他文化课程教育的基石。因此,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提高学生识字量,是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方面。趣味识字教学主要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教学活动,达到优化识字教学流程和提高识字效果的目的。可见,合理使用趣味识字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识字教学的水平。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综合质量,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受到外界因素以及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识字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表现为:与课文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识字训练任务繁重等,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与课文联系不够紧密

点击阅读全文

语文教学规律

一、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

各年级儿童的识字形象记忆特点是:就识字的音、义、形三要素相对而言,义最难,音其次,形更次。而年级愈低,字形因笔画多少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字形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各年级按年段分层要求,均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二、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

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点击阅读全文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拼音教学中应用

拼音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拼音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拼音教学。然而,低段学生正处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自我约束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传统拼音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氛围枯燥,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趣味教学法是一种以趣味学习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改善拼音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一、趣味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趣味教学法是一种以受教育者的心理情绪为基本引导的教学方法,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符合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心理特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带来启发与引导,进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趣味教学法的实施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并且使其深刻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进而提升学习成效。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进一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在该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趣味教学中可充分应用图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知世界,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教学素材,通过故事、游戏、歌谣等方式开展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效。

二、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应用趣味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趣味教学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活动实践的模式开展拼音教学,以游戏教学、歌谣教学的形式,着眼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身体,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声母表与韵母表的复习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游戏“开火车”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提前准备相应的卡片,将声母和韵母分别设置为两列火车,学生领取不同的卡片。邀请一个学生来指定火车头,其他学生陆续按照声母顺序组成车厢。比如,以“b”为车头,持有“p、m、f、d”等卡片的学生就按照顺序依次站在“b”的后面,并将右手搭在前一个同学肩上,左手将字母卡片高高举起。随着火车头发出“呜呜呜呜”的声音,每一个学生按照顺序读出手中的字母,最后还可以通过演唱字母歌的形式完成整个游戏。韵母表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开展,通过多轮练习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游戏教学法能为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自由、生动的课程教学中掌握拼音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点击阅读全文

识字教学生活化探讨论文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识字一直是低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新教材的识字量偏大,识字教学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我觉得如果我们实践陶老“生活教育”的理念,把识字任务放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学生认字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会更好。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校园环境

1、教室环境生活化。

教室是孩子们第二个家,每天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生活在这。因此,教室也成为孩子们识字的好“教材”。老师除了可以使用在黑板上贴“黑板”、讲桌上贴“讲桌”这些实物教学法外,还可每日在小黑板上写一首古诗,一方面引导学生背诵,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另外,利用黑板报开设“新闻报告厅”,每天把比较重要的国际、国内、校内的新闻进行报道。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事,做一个有心人。此外,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识字内容,如:让一年级的新生为自己设计“名片”,把自己的姓名写在卡纸上,放在课桌上。学生们很快地相互认识,熟识了对方的姓名,认识了许多原本陌生的字。这样不但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2、校园环境生活化。

除了教室,校园也是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阵地。在永威小学,校园的墙壁上都有小学生必背古诗的墙画,不断地对学生的记忆进行强化。在校园中,大到各种宣传橱窗、黑板报、画廊,小到名人名言、温馨提示都可以成为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源。校园中任何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识字的平台。校园绿绿的草地上插着一块牌子,牌子上一句:小草青青,脚步轻轻。这句温馨的提示语,不但让孩子们多了一个识字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了一份人文关怀,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学校的热爱。

点击阅读全文

幼儿汉字教育

幼儿可以识字吗?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幼儿汉字教育持反对意见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汉字是抽象的符号,实际知识很少的幼儿,让他们认识这些符号,是非常困难而且是非常有害的;第二,教幼儿识字,会刺激幼儿早熟,养成喜欢安静地读、写、算,不喜欢活动和劳动,会增加幼儿负担,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幼儿学了汉字不但没有用,而且有副作用,早识字的幼儿入小学之后,学习会更不认真,他们上课精神不集中,小动作多;第四,我国现行幼儿教育法规文件没有幼儿汉字教育的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竞争时代的到来,儿童发展关键期理论的深入研究,早期汉字教育愈来愈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与探索,人们在不断地调整各自的视野,加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本人也是探索者之一,特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幼儿识字教育,中外有之;幼儿汉字教育,古今有之。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