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手工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日渐显著,自从2016年以来,人们对“工匠精神”越来越重视,以手工艺为主体的工艺美术逐渐回归,呈现出良好的创新趋势。手工艺在许多高校美术教育中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增强,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手工艺的课时比例相对较少,致使其出现边缘化的状态。本文将对美术教育中手工艺应用现状与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育;手工艺;现状;价值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技艺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时代创新要求,我国应对传统文化积极创新,以此提高其竞争力水平,另外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工艺美术发展的支持力度,对相关人才加强培养,做好资金注入工作。笔者将分别从:工艺美术相关研究、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应用现状、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价值分析、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为手工艺教学的实施提供科学有利的指导。
一、工艺美术相关研究
所谓工艺美术,实际上就是指以手工艺为主的美术教育,而“工艺美术”最早是在蔡元培的《美术的起源》中出现,随后陈之佛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设计思想,他认为工艺应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50年代起,工艺美术的发展势头逐渐迅猛,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现代艺术设计逐渐融合起来,因此“工艺美术”一词不再是作为狭义的工艺美术,其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是时代所寄寓的诉求。就目前来看,部分工艺美术作品还缺乏时代特征,美术作品相对陈旧,这也是影响工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大部分的作品是采取家庭经营模式以及手工作坊模式来制作,其特征依然停留在传统审美角度上,致使其与新时代市场需求无法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为了发展工艺美术,还应与时代接轨,根据时代特征对工艺美术进行创新改革,在市场经济中还应对工艺美术内在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将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使品牌价值大力提升,获得良好的文化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应富有创造力,坚持与时俱进,将新的艺术构思融入到美术设计当中,将发散、逆向、抽象、形象等四位模式应用其中,通过相关思维方法不仅可打造不同的视觉感受,还可使其思维模式得到充分拓展,将作品效果完美地呈现出来。另外在作品设计中还应对其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加以考虑,实现更好地艺术创新。由此,不难发现工艺美术设计对设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设计人员应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与方法,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确保作品综合价值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二、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应用现状
作者:刘芳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手工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
手工课作为艺术教育而言,它能潜移默化的发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在现行小学实验教科书《艺术》(新世纪版)中,诸如民间剪纸、民间服饰、民间布艺、建筑装饰、民间泥塑玩具、木刻、编织、民间刺绣、雕塑、面塑、风筝、民间面具、乡土手工、纸制建筑模型、机器人玩具、海上交通工具模型、航空交通工具模型等手工教学内容,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育人价值。因此,在手工课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有效实现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各种与手工制作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提供实物教具,利用手工教学中的欣赏活动引起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并在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审美情感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历史及其发展概况,从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民间脸谱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特点,从中感受传统京剧脸谱艺术的魅力;通过制作海上交通工具及航空工具,让学生在制作中发挥创造力,启蒙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制作各类民间手工艺品,让学生从艺术实践中领悟到中国民间艺术体现着民间观念、内容、风格、标准等的风俗化和生活化,等等。
手工教育对课程的整合功能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课程结构设置情况来看,学校手工课不仅是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内容之一,还和其它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课程结构整合的特征。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讲,手工课是书法、绘画、剪贴、雕刻、色彩、透视、编织等造型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各种手工制作不仅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艺术技能水平,同时也是复习、巩固、发展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如:学习制作“彩球”时,学生首先必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平面式的立体几何造型绘图,然后再利用折、剪、粘、刻等手工技能对纸张进行加工制作,最后装饰成为各式漂亮实用的彩球;制作“泥塑”作品时要运用所学的美术构图、色彩、造型等知识技能进行设计与制作;制作“动植物立体纸模型玩具”时,又须学生联系自然课中所学的关于动物与植物特征的相关知识;制作“宫灯”、“曲轴玩具”、“升空风筝”等手工作品时须学生联系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电能的相关知识。再如:在手工作品上书写字、词、诗进行装饰时与文学修养及书法知识及技能相关;有时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文字或图示把所学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表达出来,从中训练及巩固学生的写作、归纳能力及绘图能力。由此可见,手工教学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各科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手工教育对课程的整合功能。
手工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功能
内容摘要:追溯西方美术教育的历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段时间里,是没有美术学校的。到了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行会作坊的教育制度,学艺的青年才有了学习的场所。在美术学院未出现以前,作坊一直承担着艺术教育和培养年轻艺徒的任务,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为学院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对“作坊”美术教育的产生、美术教学活动及最终被“学院”所取代谈了一些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行会作坊师徒
一、“作坊”美术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坊”美术教育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早在古罗马它就存在了,但是由于古罗马帝国的崩溃,经济一片混乱,工匠作坊便逐渐消失。直到中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产生,欧洲进入了土地分封时期,大小封建主们各自拥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每个庄园均有制造日用具的作坊。到了中世纪盛期,西欧各国的城镇和都市如雨后春笋开始涌现兴起,城市的建立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使以往的建筑家、雕塑家、画家、金银匠已不再是寺院里的修道士了,而成了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还是封建的农业经济。这一时期,城市手工劳动中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作坊,手工艺生产一片兴盛。新的职业阶层也随之出现了,同一职业的手工艺人组织起了职业行会。而“作坊”的开设者必须是行会中的成员。于是,在这些行会的作坊中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就成了中世纪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坊”就成了一个从事手工艺劳动和绘画相结合以及艺徒们接受技艺训练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它一直存在并被沿用到了文艺复兴中后期。
二、“作坊”美术教育的教学状况
“作坊”中艺徒的培训都是按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它的教学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作坊”美术教育的教学状况
“作坊”中艺徒的培训都是按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它的教学有着共同的特点。
1.师徒制
“作坊”中实行的是师徒教育模式。如果一个青少年有志成为画家和雕塑家,大约在12—13岁开始便要拜一位师傅,并在他的作坊里当一名学徒或助手。学徒的家庭还要向师傅交纳学费,师傅向艺徒传授所有的艺术和技艺。艺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成家立业,成为独立的工匠或画家。关于学徒制的具体情况,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据记载,学生在当时是徒弟,师傅的生活与荣誉名声都有他的一份。一个孩子十二三岁就去拜在画家、金银家、建筑家、雕塑家的门下,师傅通常是兼这几门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学的不是艺术的一部分,而是全部艺术。他替师傅工作,做些容易的活,画背景、小装饰和不重要的人物;他参加师傅的杰作像对自己的作品一样关心;他成为师傅的儿子、仆役;人家把他叫做师傅的小家伙;他和师傅同桌吃饭,替他跑腿,睡在他家卧室的阁楼上,受他打骂;师傅出门,徒弟们跟着,在路上为他打架动武,不让他受攻击、受毁谤。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时刻都有接触与交流。而在作坊中拜师学艺在那时的确是学艺的唯一途径,师傅的地位是非常尊贵、不容轻视的。[1]切尼诺·切尼尼,就在他的《论艺术的书》中说:“要学会在木板上作画……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做老师,在他的画坊里学习,尽管有人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也能学会艺术,但你不可相信这种说法。”[2]
2.丰富广泛的教学内容
作坊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但这一切都是围绕手工艺实践而开展的。学徒在学艺的13年中,第一年是不间断的钢笔、粉笔、碳条、排刷的绘画练习;然后6年的时间掌握制作颜料和嵌板的技巧,还要学会压缩尺寸、碾磨石膏粉、上画布、打底子、学习用石膏制作浮雕、学会抛光、镀金、钻孔和压模;最后6年专攻湿壁画和镶板画,学会起稿、上色、修饰(润色)和上光,还要练习借助辅助剂制作图案,练习给织物涂金。[3]达·芬奇在委罗齐奥的画坊中做学徒时,起初做的也是洗画笔、做模特,后来才学习绘画、制作金属烛台、雕刻墓碑以及许多材料的掌握运用和多种工匠技术才能。因此,作坊教育丰富广泛的教学,培养出的学徒都多才多艺,有极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它也把艺术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要:随着现代艺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手工艺作品似乎渐渐被人熟知,但它的高贵典雅、大气厚重,还是让我们倾慕于这么具有神秘魅力的金属工艺。金属工艺,在华夏大地上历经几千年漫长变迁由极盛到衰退。直到20世纪,随着社会历史的重大变化,又逐渐由衰而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把金属工艺确立为独立工艺种类之后,中国金属工艺这门艺术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与发展。而现今作为纯艺术的现代金属工艺创作面临着很大的教学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重观念轻技术或者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于金属工艺教学方式的研究,从政治角度探讨我国教学文化建设问题。
关键词:金属工艺文化建设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引言:
据古代文献资料验证,我国是第一个被发现使用金属工艺装饰品的国家。金属工艺作品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手工艺人在经历了相当多复杂的技术程序后,最终才成为一件实用品的,器皿上面将喷绘高光漆,既起到保护器皿的作用也有美观装饰的作用,自金属工艺作品诞生之时就与艺术有着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金属工艺作品严重脱离了传统金属工艺以实用为目的的制作,却继承了传统金属工艺的手工锻造技术,金属工艺艺术家们在新的技术革命的环境下充分运用传统金属工艺技术自由的表达自我。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
一、目前我国金属工艺教学文化建设
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在金属工艺的课题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经研究得知,目前,国内外的各大高校在教学方式的分歧逐步扩大化。在国内,现代文化教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于金属工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审美的幻境以及与现实社会脱轨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在工艺课程中,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极度的远离现实生活,走进了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书籍中,以至于学生长期养成只看不做的习惯,并且导致了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轨迹脱节,毫无实际生活意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