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蔬菜育苗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
1.2项目申报单位:**区财政局、扶贫办
1.3项目承担单位:**区农牧局
1.4项目类型:新建
1.5项目地点范围:**区7个乡镇20个行政村4594户。
为切实抓好我县20*年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根据*县人民政府[20*]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具体情况,今年拟在*县罐子乡建设1200亩常年蔬菜示范基地。现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实施地点及面积
实施地点为*县罐子乡重胜寨村1、2、3社,金坛罐村联合社1社,高石口村1、3社,峰顶村1、2社,面积1200亩。
二、品种安排及模式
早春主要种植韩国白萝卜,面积700亩,日本春白菜200亩,莴笋200亩,瓢儿菜100亩,海椒、茄子各50亩。海椒、茄子行间套种豇豆;夏秋季主要种植秋茄子、秋海椒、秋黄瓜、秋四季豆,面积各300亩;冬季主要种植韩国白萝卜、白菜、甘蓝,面积各400亩。早春白萝卜主要安排在重胜寨村1、2社和金坛罐村1社沿河边沙壤土内,其余种植莴笋。高石口村1、3社种植白菜。峰顶村1、2社种海椒、茄子,沙壤土内种植萝卜。
三、播种方式、时间及茬口安排
一、建设计划
一)镇中陶村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区
1建设规模及目标
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000亩,其中年新建350亩。实现年棚均产值12000元。
2建设内容
1落实常规技术6项:一是温室建造严格执行《县优化型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二是规范缓冲间、预热池、防寒沟等配套设施;三是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四是安装滴灌设备,并正常投入使用;五是安装和使用自动卷帘设备;六是棚间区按照《县日光温室棚间区种植规范》种植。
在“十一五”期间,我区蔬菜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促进我区蔬菜产业进一步升级,做大、做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把蔬菜经济培育成为谯城奋力崛起的支柱性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明确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根据《全国蔬菜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谯城区蔬菜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一、“十一五”期间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一)蔬菜发展基本情况
1、蔬菜产业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支柱格局基本定位。谯城区具有悠久的种菜历史,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是谯城蔬菜产业快速膨胀阶段,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讨论,给谯城的蔬菜产业的发展定了位,从思想上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目前,我区已取得了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安徽省绿色食品十强县(区)、全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安徽省蔬菜信息预警站、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等荣誉称号,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7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25万亩,其中,大、中棚24万亩,日光温室1万亩,年总产量约120多万吨,总产值约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超过30%,农民种菜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品种规模不断增多。全区蔬菜种植品种不断优化,特色蔬菜生产规模化、区域化已经显现,逐步形成了十大特色蔬菜基地,即以观堂、张店为主产地的大蒜(包括薹蒜)基地;以颜集为主的辣椒基地;以沙土、城父为主的苔干基地;以大杨为主的朝天椒基地;以张店为主的韭菜基地;以谯东为主的桔梗、花菜基地;以华佗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十河、双沟为主的温室黄瓜、苦瓜基地;以牛集为主的山药基地;以五马为主的蒜苗、西葫芦基地。目前我区特色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区蔬菜面积的50%以上。其中观堂大蒜、颜集辣椒、沙土苔干、张店韭菜种植历史悠久,在国内市场小有名气,每年上市季节车水马龙,产品畅销外地。
3、设施栽培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有设施栽培蔬菜面积25万亩,占我区蔬菜总种植面积的35.7%,设施蔬菜种植效益不断提高,据调查,大、中棚种植春提前的黄瓜、辣椒、番茄和秋延后的辣椒、番茄,一般亩收入在15000左右元,高的达2万元。十河、双沟、牛集等温室种植效益,平均每亩可达2.5万元左右,最高黄瓜和苦瓜效益每亩达4万元。
一、总体要求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抗旱减灾为重点,突出抓好抗旱设施启动、麦田生产管理、设施蔬菜管理、春季林果生产、烤烟育苗、春季动物防疫、农用物资供应、农民教育培训“八项重点工作”,统一认识,强化领导,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抗旱保粮、保果、保菜、保烟、保人畜饮水、保农民增收,确保不违农时、不误农事,全面完成春季农业生产各项任务,努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抓好抗旱设施启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灾”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具体由县水务局负责,各乡镇配合,组织川区群众对红丰渠和石家湾子自流灌渠逐条逐段进行彻底清淤,保证渠道及时通水。积极启动维修所有水利设施抗旱灌溉,采取渠灌、电灌、井灌、节灌、点灌等办法,努力扩大灌溉面积,特别是要对冬小麦、冬油菜进行一次有效灌水,确保有旱情无灾情,确保农业生产不受损失。同时,要启动实施宫河镇代西河防护岸续建、关家川溢流坝维修、刘家川渠道维修、彭姚川提灌站及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水源保护监测,充分利用小电井、沟泉水、土井水等设施,千方百计挖掘饮用水源,及时做好管网维修,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安全。
(二)抓好麦田生产管理。目前,冬小麦已进入返青期,抓好冬小麦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具体由县农牧、农技部门负责,充分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水源,扩大自流灌、引灌、提灌面积,尽可能多地增加麦田灌水。对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大面积麦田,积极落实喷施“旱地龙”、植物营养液等抗旱增产措施。要高度重视条锈病、红蜘蛛等冬小麦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农牧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对所有麦田进行一次彻底普查,做到小麦病虫害早查、早防、早治,竭尽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要切实加强大田管理,督促动员群众做好小麦耧播化肥工作,依靠科技措施抗旱保增收。要认真抓好山河东关、秦店子、西坡月南、五顷塬龙咀子、孟河、西渠、湫头西沟、三嘉刘家川、永正佛堂9个千亩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示范点建设,尽快将面积落实到农户和地块,确保完成3万亩种植任务。
(三)抓好设施蔬菜生产。具体由县农牧局、农技中心、蔬菜站负责,派出技术人员督促指导群众加快维修毁坏大棚,尽快投入生产。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确保蔬菜生产按时开展。要全力抓好山河镇蔡峪村、宫河镇宫河村、周家乡芦堡村、榆林子镇中巷村4个城郊设施种菜示范点和宫河彭姚川、永和罗川、永正樊湾子等3个设施种菜示范点建设,技术人员要蹲点指导,3月底前完成宫河彭姚川、永和罗川和永正樊湾子3处各50座拱架大棚以及山河镇蔡峪村50座日光温室、宫河镇宫河村100座、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各50座城郊竹架大棚建设任务。并要多方联系调剂蔬菜种苗,尽力扩大早春蔬菜生产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