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书法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书发艺术教学对德育的意义
书法教学不仅仅是对书法技法进行训练,在书法教学中,德育教学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书法艺术与德育密切相关。
1.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我国,书法一直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书法的构成完全符合我国道德品德的要求。以汉字的结构为例,汉字的结构看上去赏心悦目,其中的趣味值得一品,字体间蕴含着不同的德育。在书法结构中,能够体现传统的道德观。自古以来,我国就涌现了大批的优秀书法家,这些书法家字体不同,风格迥异,这些书法家作品对小学生品德情操的树立有极大的好处。例如唐代的颜真卿,他的字豁达大度、浑厚有力,他本人一身正气,不畏权贵,其书法作品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法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沉醉其中,陶冶小学生的性情,在进行书法艺术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其书写能力,还能陶冶其道德情操。
2.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
书法艺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文化的传承。汉字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魅力,除开汉字的发音、意蕴,字形也是极美的,整体结构表现的是一种行为艺术,汉字的形体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在我国,其实在国际上书法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在东南亚这一带,已经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书法艺术非常具有思想价值,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解书法艺术的思想价值,并对其进行剖析,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崇拜,为祖国感到自豪,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
一、楷书的具体含义
中国的楷书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历史上的许多书法家和文人墨客们都有着了多年的学习与作文经验,因此,楷书作为古诗作文中常用的字体,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楷书又名正书或直书,写好楷书是每个书法家必备的能力。楷书的特点是结体方正,结构严谨,点化劲利、棱角分明、横平竖直,一气呵成,不可迟滞,更不可松软浮滑,亦不可妾生圭角,弓张弩拔,更不可涂涂改改,描摹运作。由此可见,要学好楷书艺术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楷书它作为中国汉字书写的最基本形态,有着深远持久的作用和很强的艺术魅力,现代教育应该有效发挥楷书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二、现代楷书艺术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掌握楷书的精华本身就是个不易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普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使学习楷书变的更加困难。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语境中,怎样把握好传统楷书艺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使楷书艺术适应现代文化的变迁而有所创新,是现代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现代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都太过死板和僵硬,大多数时候只注重理论逻辑的学习和强行的思想灌输,这就会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到楷书艺术的内涵与书写的技巧。现代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也根本不了解毛笔所具有的特性和正确用法,这也使书法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要使这些初学者较快的掌握到书法艺术的要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实现新形势下楷书艺术和教学的有效创新
楷书的书写方法是严谨而缜密的,不能有一丝的大意和瑕疵,现代楷书艺术应该学会有效利用历代贤士智者给后人留下的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资料和经验,吸收他们在书法理论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要具备真诚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的学习精神,使用科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生动有趣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氛围,投入到学习状态,逐步改正学生害怕学习、逃避学习的不良态度,教学内容应当由粗入细,从浅及深,尤其要加强对毛笔这一中国书法特有的书写工具运用的训练,通过鼓励学生经常性的进行实战训练让学生慢慢地掌握笔性,最后对毛笔能够达到一种驾轻就熟的地步。中国历代专研书法的前辈归结出来的方法和规律都是值得摸索和学习的,中国的楷书体系是以“永字八法”为代表的楷书笔法理论为要旨,以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为骨架,以黄自元的“七十二法”为具体操作方法所构成的,现代楷书艺术仍需要维持这种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状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要试着发挥学生的独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把握好毛笔柔毫的特性,讲求神态上领会,坚持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自然会使学生做到运笔自如,书写流畅,心态平稳。要教会学生统筹整体,抓住关键部分。在教学生入门时,尽量采用较为简洁明了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学习书法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后再逐渐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纠正,让他们意识到书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有法则要遵守的。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关于书法艺术的民间故事、名人趣闻、轶事等增加学生对书法艺术的亲近感和学习的积极性,是他们真正喜欢上书法艺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带学生们去认识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世界。楷书是从隶书中发展变化而来,从汉末的萌芽到中唐时期,都还有着隶书的影子,在颜真卿的楷书产生之后,才使其真正完全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晚唐有柳公权的“柳骨”自成一派。宋代到元初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的书法家,然而,明清以后,几乎处于不发展的地步。现在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这也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进行高效书法教学时,更要做好楷书的教学工作,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可以使用学生平时自学练习的一些行书书法做例子,对其用笔手法和字体形态特点进行分解,并逐步向楷书书写方式靠拢,这样学生学习楷书不仅更加形象直观,也会加深他们对楷书概念、形式的理解。或者采取把楷书和隶书进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可以和其它一些字体进行比较,比如宋体,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更加清晰、直观的掌握到楷书的结构、书写规律等。将来的书法文化发展必然需要夯实楷书的基础,也只有在这样经济、文化都迅速变更的今天适应社会需求,对楷书艺术和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其发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用,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广大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还有学校都应该重视楷书的学习与教育,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奠定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根基的优秀儿女。
一、书法教育与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家杨守敬说:“学习书法,一务品高,二求学富,三须艺娴。”“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或超迈或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来,王羲之、颜真卿、郑板桥等书法家都是以品高而书传后世的。所以宋代黄庭坚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具体说来,书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存资料表明,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著名的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深广久远的影响,足以使国人骄傲自豪。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日久必然提高对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激情。
其次,能培养自励坚强的意志。历史上许多书法家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一不是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精于笔墨的结果,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习书“登楼不下,四十余年”,以至于“退笔成冢”;怀素则“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共挥洒”。古今无数书法家钟情书艺,涵泳墨池,有着一股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书法是一门集艺术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非持之以恒、反复练习而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刻苦耐劳的品质。
再次,能端正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的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一致。这样坚持长久,其心中必定无种种私利杂念,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在艺术上也将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就十分强调学生要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好字不仅仅是书写的水平问题,而且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字是人的第一面孔,能反映人的秉赋。有些人的字写起来东倒西歪、潦潦草草、邋邋遢遢,除了说明这人写字不认真外,还反映出他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的孤傲个性。因此,书法教学包孕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
二、书法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由于艺术“把自然优美的方面描绘出来,使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柏拉图《理想图》卷三)所以,艺术教育对人才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兴旺,带动了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仍然是普通高校最薄弱的环节,在单一的专业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或者简明地说,忽视了“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远远达不到“四有”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来,围绕工科院校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古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魏晋时期,称书法为书道,把书法提到了一个与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书法教育达到了鼎盛时期,直至明末清初,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初,在谈到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写好字的作用。毫无疑义,书法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书法教育与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家杨守敬说:“学习书法,一务品高,二求学富,三须艺娴。”“品高”也就是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或超迈或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家品格的高下。古往今来,王羲之、颜真卿、郑板桥等书法家都是以品高而书传后世的。所以宋代黄庭坚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具体说来,书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能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存资料表明,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著名的抽象派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深广久远的影响,足以使国人骄傲自豪。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日久必然提高对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激情。
一、寻找书法教学与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结合点
1.以“艺”辅德——中国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中国书法又以独特而灵动的笔墨表现艺术,享有极高的声誉,书法作品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珍爱和收藏。至今仍有许多艺术瑰宝流失海外,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书法艺术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渗透对我国书法发展史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以“艺”冶情——书法之美,不可名状,或飘逸,或沉郁,或强雄,或精细,观之如睹山河之壮丽,自然心旷神怡。通过书法的实践来抒发和调节作者的情感,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探索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唐张怀罐《文字论》日:“文者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可见,书法艺术可作为—种陶冶性情的手段。
3.以“艺”启智——书法艺术讲究笔墨、布局、寓意,每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无不渗透着力学、美学、设计等有关知识,甚至跟人的生理状况也挂起了钩。如果追溯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更是源远流长。用笔墨这一独特的书法工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开启他们的智慧。
4.以“艺”导行——学书是一项手脑并用的极其艰苦细致的劳动,没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努力,要想写好字、作好画,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习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5.以“艺“立志——这当中的“志”可理解为“志向”和“意志”两重意思。我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我们先人的不懈努力,致使书法成为一门独立而神奇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发扬光大祖先留下的优秀的传统艺术,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创新,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以致于生生不息。这就需要立“志”。从另一方面来说,学好书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成语“入木_二分”一词的来历足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