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水果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县橙类水果种植及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2005年3月20日) 3月16日,县政府办组织县水果流通办对2004年全县橙类水果种植、销售情况及造成销售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橙类基本情况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目前种植的主要有新会橙、红江橙和少数的脐橙。新会橙于1972年从广东新会引进,果实园球形或短椭圆形,蒂部稍小,果顶有印圈,成熟时果面橙黄色,光华具有光泽,果肉橙色,可食率72%,汁多细嫩化渣,果汁含量51%,每100g果汁含总糖12~14g,含酸0.2~0.4g,蛋白质0.8g,维生素c54mg,并富含黄酮、柠碱和膳食纤维等特殊营养物质,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红江橙果实园球形,单果重130~150g,成熟果果皮橙红,光滑具有光泽,果肉橙红色,肉质柔软,汁多细嫩化渣,果汁含量53~64%,可食率68~77%,每100g果汁含糖12~14g,酸0.84g,维生素c58mg,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脐橙果大形正,橙红鲜艳,光洁美观,果顶有脐,着生着一个次生果,果实无核、味甜、肉脆、清香、化渣,为柑橘类的上上品。可食率达74%,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芳香,含果汁55%以上,可溶液性固形物含量14%以上,最高可达16%,含糖10.5%~12%,含酸0.8~0.9%,固酸比15~17:1。果实成熟期一般在11月。
全县橙类种植6.29万亩,主要在恭城镇、莲花镇、平安乡和西岭乡种植,品种以新会橙为主。预计年产量可达6.72万吨。2004年实际产量60998吨,其中恭城镇全年产量16500吨,莲花镇10169吨,栗木镇1760吨,嘉会乡3940吨,西岭乡8002吨,平安乡17927吨,龙虎乡2110吨,观音乡565吨,三江乡125吨。
二、销售情况
听听农民怎么说
——恭城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调查报告 为更真实地了解恭城橙农的生活、生产、收入、负担情况,橙类种植大户、橙农的思想观念,对市场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把握情况以及对市场采取的态度等,切实解决目前农村橙类水果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置,由县政府、县水果流通办、县水果中心、县农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自2005年4月13日至4月19日,历时一周,进行了全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抽样调查,之后又进行了1天的审查、汇总和分析。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恭城县比较典型的橙类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部分在销售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橙类果农,这些调查点分布在全县40个行政村,这些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橙农对了解全县的橙类水果种植和销售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恭城橙类生产及销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经历了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橙类的价格一直较高,所以橙类的种植面积扩展的很快。恭城现有橙类种植面积约6.29万亩,主要品种有新会橙、红江橙。由于恭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恭城橙类在糖度,色泽,口感和外形方面,都比其他产区的橙类要好。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去年橙子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头、色泽、外形等方面都不够好;二是其他各种类型的水果同时上市,因此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受其他产区脐橙和夏橙的冲击很大,在销售量和价格方面都没有优势;三是恭城橙类种植的品种过于老化。
根据调查,恭城橙类生产和销售显现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不规范,农药残留量大,销售量太少。
听听农民怎么说
——恭城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调查报告 为更真实地了解恭城橙农的生活、生产、收入、负担情况,橙类种植大户、橙农的思想观念,对市场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把握情况以及对市场采取的态度等,切实解决目前农村橙类水果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置,由县政府、县水果流通办、县水果中心、县农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自2005年4月13日至4月19日,历时一周,进行了全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抽样调查,之后又进行了1天的审查、汇总和分析。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恭城县比较典型的橙类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部分在销售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橙类果农,这些调查点分布在全县40个行政村,这些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橙农对了解全县的橙类水果种植和销售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恭城橙类生产及销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经历了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橙类的价格一直较高,所以橙类的种植面积扩展的很快。恭城现有橙类种植面积约6.29万亩,主要品种有新会橙、红江橙。由于恭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恭城橙类在糖度,色泽,口感和外形方面,都比其他产区的橙类要好。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去年橙子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头、色泽、外形等方面都不够好;二是其他各种类型的水果同时上市,因此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受其他产区脐橙和夏橙的冲击很大,在销售量和价格方面都没有优势;三是恭城橙类种植的品种过于老化。
根据调查,恭城橙类生产和销售显现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不规范,农药残留量大,销售量太少。
一、淡水沙梨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产生时间与缘由
有关淡水沙梨的产生,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毕业于私立岭南大学农科学院的曾壮图在本科学位论文《淡水沙梨》(指导老师:李沛文教授)有过探讨。依据他对淡水沙梨最著名之产地———惠阳县秋溪乡沙坑地区(今秋长街铁门扇村一带)的调查,沙坑人口近1万人,从事沙梨业的就有8100人。其中,该地叶姓者占总人口的70%,淡水沙梨的产生与叶姓有很大关联。“闻彼姓于前清康熙四年,始自兴宁落居沙坑。因当地耕地稀少,而山坡、小丘、岗地众多,故当地乡民多利用山地栽植沙梨以为副业。是以淡水非为沙梨之原产地,其品种乃自兴宁输入者,而兴宁之品种又或来自福建也。”[2]据曾氏调查可知,淡水沙梨最初可能来源于福建,由当地叶姓村民经兴宁2013年第3期引种到秋长街铁门扇,时间是康熙初年。惠城区三栋历史上是淡水沙梨的一个重要产区,还有一种说法称,“大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三栋已栽培沙梨,至今至少有380余年的历史。”[3]有的甚至说,明末淡水沙梨就被引种到了河源[4]。这些说法虽有所差异,但也反映出淡水沙梨属外来品种,落脚今惠州市惠阳区等主产区大约在明末清初,距今400年左右。
(二)淡水沙梨栽培的历史变迁
1.清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归善县志》卷十六《物产》载,“梨,香水梨最佳。”[5]香水梨为淡水沙梨的一种,归善县为清惠州属县之一,地域包括今惠州惠阳区全部、惠城区大部和深圳市龙岗区、盐田区部分。可见,清中期时淡水沙梨在今惠阳区等地已有栽培。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新安县志》卷三《物产》称:“沙梨。叶如柿叶而大,二三月间花,六七月子熟。其大如瓶,其小如杯。肉白无渣滓。其甘如蜜,可疗热症。有青梨、黄梨、蜜梨三种,产乌石秂者佳。”[6]清代新安县范围包括今香港和现在的深圳市,乌石秂即为现在的深圳宝安区石岩街一带。《新安县志》中所描述的正是淡水沙梨,可见今深圳市部分地区当时已成为其重要产地。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志》卷十六《舆地略八·物产》除引用上述内容外,特别在沙梨前加“淡水”二字,这是迄今所见准确称谓“淡水沙梨”的最早文献[7]。由此推断,在清中后期,淡水沙梨已颇有名气,为官方所认可。
2.民国民国六年(1917年)《惠阳莲塘浦沙梨调查记》对惠阳县莲塘浦(今惠城区三栋镇莲塘布一带)的沙梨种植有细致的描述:“以沙梨为大宗。几于无户无之。……凡山麓、山腹、山顶,无不栽种,将山横截成阶级状。”淡水沙梨单树产量颇高,有的梨树“枝梢贻无空隙,为之堕下,乡人以竹竿撑持之……据云,多者每树五六百斤不等”。淡水沙梨市场价值较高,果农生活富足。“通常每担值银三元,次二元半,又次二元。往年有贵至七元者,去年则低至一元七八角。此因地方战事影响,是非常价。……故乡人兼治田产,加以樵苏。一家数口即可自瞻”[8]。据民国十年(1921年)《惠阳县农业调查报告》,淡水沙梨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淡水和沙坑一带,又以沙坑为多;产量具有相当规模,出口颇多,除广州等地外,并通过海运销往了港澳等地。“经惠城出口之约数(各地由海运往香港及别处之数不在内),沙梨约八九十万斤”。其中又云,“十余年前收获较丰,是梨运来也,较近十年,收获较歉,是梨运去也”[9]。可见,清末淡水沙梨产量确更盛。民国十三年(1924年)《淡水沙梨状况之调查》称,仅惠阳县第二区的淡水,“每年出产有数十万担,收入有二三十万元”。此数额较以往已属较少,销往广州各处的数量也不多,原因有二,“一因政局不靖,致东江运输梗塞,货弃于地;二因发生虫害,食叶甚烈,农人束手不能挽救,皆无实结,纵或结实,亦无良好结果。”[10]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视察惠阳县合作事业报告》称:“二区淡水、沙坑各沿地,出产沙梨,平均值20余万元”[11]。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博罗、惠阳土壤调查报告》称,“沙梨以淡水之砂坑及永湖附近之坭磡之低丘小岗种植为最多。……据淡水区公所调查所得,此区产量,每年约有四十万担,价值三四十万元。”永湖即为今永湖镇,位于惠阳区北部。一亩梨园年“平均产三十担,每担以五元记,应为一百五十元,收益倍于稻田”。故惠阳果农“以之以为主业,而以稻作为副业。……抗战以前,沙梨销路畅旺,该地果农颇感宽裕”[12]。淡水沙梨销售市场较以前也有所拓宽,销“本省及港澳南洋各地”[13]。交通部邮政总局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编印的《中国通邮地区地方物产志》对全国物产多有统计,其中载,淡水墟销售沙梨200万担,价格在每担2-20元[14]。数据统计时间虽不可考,仍可见淡水沙梨产量之盛。惠阳籍作家叶蔚林在其小说《梨园初叙》中,表达出了对家乡沙梨园的深刻印记。抗战前,其家乡“没有梨园的人家,往往被视为穷家。……如果男家没有沙梨园,连棵树毛都没有,想娶老婆就要困难得多”[15]。因大规模种植沙梨对肥料的需求量巨大,抗战前,果农甚至“常在穗附近各地,如大沙头、凤凰岗、陈村、市桥等地,购买干猪粪,用船运载返淡水果园施用”[2]。1938年,惠阳被日军攻陷,淡水沙梨的种植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沙梨市场阻塞,果农生活困苦,多有斩伐梨树,将园地改种杂粮,以为生计。”战后,“果农多沦赤贫,无力整顿梨园及购买肥料”,再加上锯蜂等虫害影响,致使“产量日见减少”。1948年的“产量仅及战前一半左右”[2]。
开展去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加快部署工作安排。建设生态文明,深化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而加快实施好20*年的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
一、政府加快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一)认真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部及省农业厅有关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会议及文件精神,按照农业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从5月22日至6月20日,我州在8县全面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完成了调查表的统计并形成调查评价报告。这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评估提供了依据。据调查评价数据显示,根据20*年至20*年主要农作物产量的估算,全州播种面积约405.6千公顷,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64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32吨。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作饲料(稻草、麦秸),另有部分用作燃料(烟杆),一部份废弃及焚烧。扣除上述竞争性用途,全州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86.2吨。通过预测,未来5-15年,全州每年约有88吨可利用秸秆资源量。
(二)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的重要手段。农业污染源包括种植业源、水产养殖业源和畜禽养殖业源。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从20*年12月至20*年4月,我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按照省普查办的要求,州污染源普查办农业组在认真复核每个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普查数据分析,形成了技术总结及分析报告,并通过了省级部门的验收。本次全州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共6738个,其中,种植业源5693个,水产养殖业源450个,畜禽养殖业595个,覆盖全州8个县102个乡镇1个万亩农场。通过数据分析,三个污染源共同特征为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铜和锌5个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种植业源的农药、农膜和秸杆的流失给农业环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