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水利工程安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当前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不仅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根本,对维护社会安全团结起到了良好作用。本文阐述了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对怎样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进行了简要概述,对水利工程如何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六保六稳政策的实施,水利工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由于水利工程往往存在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和水文地质情况复杂等诸多问题,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单一时段的安全风险防控无法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是水利行业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保护从业者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水利工程管理特点
水利工程是一个程序较为复杂、范围广泛、参与单位多、与建设过程环环紧扣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各参建单位从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施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现场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其项目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水利工程选址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普遍位于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项目建设周期长,常伴有度汛要求,工期较为严格。2)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材料较多,强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多单位参与管理,依据标准不统一,存在现场管理层多面广的情况。3)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多,涉及危险系数较高的高边坡、深基坑和高空作业等较多,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任务重。4)对组织协调工作要求较高,水利工程耗时长、占地大、对资源需求量大,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多,涉及各个类别的工种,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配合,施工过程中各阶段安全生产的重点各有侧重,教育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应实施有针对性的、标准化的动态管理,不断进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2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乡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水利,关于推进我区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桂办发〔2001〕175号)精神和靖办发[2004]8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一、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类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部分老化失修。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小型水利设施管理粗放,大多数存在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建设、管理、使用严重脱节,致使工程老化失修,有的甚至废弃闲置,工程灌溉效益日益衰减,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截止2003年末,我乡还能基本正常运行的水利工程有:小型水库1座,山塘9处,机电灌站6座,水轮泵4座,现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有效灌溉面为10660亩。为巩固原有的小型水利工程,调动群众兴建新的小型水利工程,建立起产权明晰。投入多元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十分必要。 二、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化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社会全面发展。
三、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促进民办水利的发展;
摘要: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要求,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该文就水利工程的运作现状进行分析,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健全,旨在突破水利工程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实现施工质量方案的优化,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评估;工程招标;社会效益;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前言
水利工程体系是我国基础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灌溉、防洪等关键性角色。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可以解决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1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
(1)水利工程施工准备模块是影响整体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施工准备阶段的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准备阶段是必要的环节,在施工准备环节,常见的质量管理问题有:工程评估上的问题、招标过程中的问题。水利工程评估扮演着重要的工程工作地位,在水利工程评估过程中,要做好水利工程的整体设计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结合。在水利工程评估过程中,需要遵循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有些中小型项目却难以进行科学性、全面性的评估。有些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不能做好充足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将项目工程直接交予施工单位进行建设,不能满足现阶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
2005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水利工作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上下认真按照全市水利水电暨饮水安全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水利“八大保障体系”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为重点,突出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整治、大型灌区建设,狠抓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全面完成2005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新高潮
去冬今春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认真围绕全国抗旱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解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扎实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新途径,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2005年,全市最高上工人数达112.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5%;累计投工16715万工日,全市劳平投工8个工日;累计完成土石方量10495万m3,占年度计划的121.7%;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建设资金7.2784亿元,其中群众投资2.6908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9%和139.3%;共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0384处,占计划的116.9%;新增有效灌面10.44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9.55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4.5%和111.9%;新增节水灌面26.67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23.38%,年节水量1564万m3;新建微型水利40683处,占年度计划的101.7%,新增蓄水能力1180万m3;加高加固堤防119.03km,疏浚河道117.95km,改造中低产田28.2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19.2km2;解决了39.65万人饮水困难,占年度计划的132.16%。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座,其中消号111座,占年度计划的111%。完成乡镇供水工程61处,占年度计划的122%。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顺利推进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2005年,全市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紧紧围绕前期工作为重点,完成了《重庆市第二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启动了水库防汛调度计划编制工作,突出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汛期安全管理、建后管理等措施,顺利推进了全市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2005年,全市共开工建设20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其中消号111座,占年度计划的111%。其中中央补助项目35座。全市病险水库整治下达工程投资计划15058万元,其中中央国债9935万元,市级地方配套1666万元;累计已完成土方26.5万m3,砼2.25万m3;完成投资72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4500万元,地方自筹2700万元。恢复蓄水1100万m3,新增蓄水490万m3。2005年,争取中央1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其中中型4座,小型水库7座,总投资8906万元,中央投资5931万元,市安排96座,总投资4300万元,其中为改变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竣工验收进度滞后的问题,我们加大了督促检查力度,及时组织了关门山、化龙、万年、十路口水库等35座水库的竣工验收工作,得到了国家计委、水利部的通报表扬;为提高病险水库整治设计水平质量,从设计方面,主动联系长委设计院到现场指导两岔、双河水库加固整治设计工作,同时及时组织对项目设计进行评审,严把设计审查与复核关,提高了设计成果质量,率先全部通过了水利部大坝中心的大坝安全鉴定、现场核查和水利部建管总站组织的初步设计现场设计巡查工作。5~6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稽查组又对化龙、同心、洪湖和两岔等4座水库进行了专项稽查。10月全面接受了水利部对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估检查,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复杂,而且施工较为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施工管理越来越困难,因此需要重视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文章具体分析研究水利工程的智能化与精细化管理,阐述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自动化巡检和安全评估数据模型在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场管理;质量控制;精细化;智能化
1引言
水利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民生工程,其建设水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社会逐步重视民生工程的建设,国家和政府也逐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吻合,需要重视在水利工程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全流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发展建设的目标实现。
2智能化、精细化建设的必要性
2.1智能化管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