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税务稽查管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环境,是指人们所在的周围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状况和人为条件。税务稽查执法环境,是指与税收稽查工作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税收稽查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税务稽查执法与落实税务决定的难易程度。税收稽查执法环境是税收稽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依法稽查的运行状态和结果。全面推进依法稽查,推进税务稽查现代化,必须营造良好的税务稽查执法环境。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税务稽查实践来看,我们的执法环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还表现得比较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税务稽查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外部环境来说:
1、经济环境。(一)近年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的改制、出让等变革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这种变革对于国有资产的盘活、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以及让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真正主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所有权,由“公”改为“私”,企业所缴纳的税收,已经和私有后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个人收益或者分红直接挂钩,他们对于国家税收的态度,也从“无所谓”,变成了“很计较”。这必然给税收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二)随着中国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口径不断扩大,这使得原本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银行金融业更加步履维艰。银行金融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放松甚至放任对企业开户与资金的管理,这使得开户门槛低、多头开户、异地异城开户,成为常见现象。这造成税务稽查部门难以通过银行金融业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核查监控;(三)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够严格,在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在业务往来中大量使用现金,造成纸币“满天飞”,现金控制不住,使税务稽查部门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四)大量私有企业,在建帐建制方面,应建不建、能建不建,或者通过代帐公司不真实记帐,造成帐目不能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凡此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都不利于税务稽查机关正确掌握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极大地增加了税务稽查工作难度。
2、法治环境。(一)缺乏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突出表现在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来统领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税务稽查执法依据存在不合理以及级次较低。目前,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依据多是一些条例、规定、通知、办法,级次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务稽查依据的刚性,同时,国家税务总局与各地省级税务局出台的对税法的解释性文件,虽然并不是行政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地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必须依据的规范,这种做法,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确实是有积极的意义,但从税务法制规范化、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是不科学的,未经法定程序,由行政机关根据工作便利的需要,自行解释法律规范,这是很难保证这些解释不会背离立法原旨,也难以保证多头解释不会相互冲突,不会造成执法混乱;(三)某些司法部门,以及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执法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学习不够,在执法中,对于涉税案件证据的采集、对于税收工作的特点,还非常陌生,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会出现“众口众辞”,争论不休,案件久拖不决,使涉税违法犯罪难以受到及时打击,。同时,由于司法办案人员税法知识欠缺,对由税务稽查人员检查的税源的案件,不熟悉相关法规,不懂得会计核算的要求,常以“证据不充分”,而“不予立案”或者“不予追究”,致使有些涉税犯罪未受到应有的打击,涉税犯罪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案件越查越多,案值越来越大;(四)现行《税收征管法》(主席令【2001】第049号)及《刑法》对保护依法征税作了不少规定,但是确保税务稽查机关强制执法与制裁的手段仍显不足。比如新征管法只规定了对金融单位的处罚,对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的追征没有具体规定,缺乏更进一步的有力制裁。扣押物资遭拒绝,税务机关只能请求其他部门协助。
3、文化环境。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两千多年来,税收的权威性,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税收的遵从度,一直是比较好的。但是,必须看到:(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生活在不断地发生深刻变化,随之相适应的,是人们的思想,也在积极的以及消极的方面,都发生着逐步的变化。一些人认为,只要能赚到钱,就是能人。涉税违法犯罪,不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相反,在处罚的时候,还能够得到一些人的同情;(二)一直以来,国家都宣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取之于民”很透明,而如何“用之于民”,却很不透明,广大纳税人,对于国家税收是如何使用的,基本无从知晓,对于国家税收是如何使用在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与纳税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上,广大纳税人基本没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在此情形下,一些纳税人认为国家税收,主要是用于供养各级国家机关与庞大的相关工作人员群体,也就在所难免。所以“用之于民”的不透明,给“取之于民”的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工作,都造成了相当的消极影响;(三)社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福利部门的管理缺位,还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救济,常常还需要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自救或者相互募捐。这造成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人认为,税务部门放松税收的高压线,给一些纳税人以税收方面的照顾,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浅论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
小规模纳税人在增值税纳税人中占了绝大部分,例如在广东省珠海市国税局管理的业户中,85%为小规模纳税人。实行集中征收,尤其是实现邮寄申报、电子电话申报后,征纳双方沟通机会相对减少,征管难度加大。如何完善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管全难,管好更难
要管好小规模纳税人难度很大,要管全难,要管好更难。小规模纳税人规模小、税少、分散,实行集中申报征收,税务人员从管户转变为管事后,不可能常到辖区内调查了解情况,如果没有群众举报,没有工商部门提供信息,漏管户就难以发现。而对于在管户,要管好也并非易事,对纳税人申报的销售额是否属实,难以有效控制。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国税部门近几年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上。如果把太多的资源放在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上,一怕顾此失彼,影响对一般纳税人的管理;二怕征收成本过高。
建账难,建真账更难
虽然从1997年6月起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凡有固定场所的个体私营业户,都必须按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设置账簿,凭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记载经济业务事项,正确核算盈亏。但从目前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小规模纳税人对建账有抵触心理,认为手续繁、费时间,自己建账无从入手,委托他人建账要花钱;更重要的是购货要取得有效凭证会增加购货成本,如实记账会大大增加税款支出,还是无账经营,看不见摸不着划算。二是建账的小规模企业大都建假账。小规模纳税人坐收坐支,记假账并非难事,如果真实记账,则是老实人吃亏,隐报销售收入,少缴的税就是自己的。从珠海国税局管辖的1997年就已陆续试行复式建账的758户个体工商业户来看,建账后申报的税收比定额征收的税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上级局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精心谋划,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及时调整全年工作主线与思路,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地方税收任务。全年累计完成地方税费收入3421万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3003万元,完成年初任务的100%,调整任务的103.6%,比上年同期增收614万元,增幅超25.7%,与上年同口径比实际增收700万元(上缴省级15%部分)。坚持税费并重,征集基金费418万元,比上年增收了247万元,近一倍的增幅。地方本级收入受第三轮区财政分配体制影响,表内收入1958万元(比原统计口径减少290万元)。
一、20*年主要工作方面。
1、精心谋划,以稳健的治税思路统揽今年地方税收收入目标。年初通过分局对本地区税源情况的掌握和分析,确定今年三项工作思路:要从经济发展方面抓好税收规模;在税收政策上抓好税收规范化工作;在税收征管方面抓好税收质量。一季度末在既定全年目标为3000万元基础上,分局依据长期坚持的工作主线经验,及时分解到行业、企业和税种之中,并向各级汇报。在组织重点工程中及时调整工作主线,如上半年集中清理欠税和加大对一次性税源管理力度,收效较为显著,半年时序进度首次完成60%;下半年针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本地区税源结构出现严重下滑局面,特别是房地产行业下降非常大,分局适时作出调整,对在建重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多渠道解决征收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努力将客观造成的压力化解,基本保持与时序进度同步。
2、着手抓好现代化分局建设。结合基层分局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分局近期目标为:依托现有条件将在分局办税服务大厅内增设电子显示频,一改分局公开信息更新不及时,以及与本地数字化乡镇建设溶入差的现状。精心组织分局全员认真领会上级局的精神实质,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内容。分局全体人员对现代化分局初步意识:现代服务观念、现代管理理念、现代技术手段、现代的人才结构。中长期计划:结合本地区“两个重镇”(国际旅游重镇、全国文明重镇)建设,使地税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领先主要职能部门,尤其是本地区地方税收收入占主导地位税源结构相匹配(就目前*地区税源结构现状地方税收收入占70%的局面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目前*镇数字化建设水平已覆盖村居,下一步的目标在各重要职能部门的对接。我们希望与挑战同在,在上级局的坚强领导下,现代化分局建设将进入新局面。分局在现代化分局具体实践中,积极主动融入:加强网上申报的推广面,拓宽个体工商户银行扣款面,扩大个体税控机的以票管税的力度,这一系列的措施旨在通过现代化手段提升地方税收征管水平和改革形势的需要;在税收政策宣传、落实方面规范审批程序,依托政府各种信息平台有效组织分局确定的重点工作,并紧紧抓住当地政府月度和季度会议通报地方税收组织和征管的情况,做到具体工作的主线明,落实有力,以及在加强税收管理坚持税收稽查的重要作用。
3、强力推进项目地方税收清缴工作。分局在一季度组织收入的强压力之下,对年初摸排今年的税收收入特点时,就明确提出今年的税收收入结构有原来的三大行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支撑而改为房地产一体化局面。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及时掌握了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组织收入进度慢且造成年初即定与时序同步的压力,分局税收征管的切入点就在于此行业相关联的建筑业,从四月份开始既定对项目建设中已完工或已支付工程款的应征地方税收进行清缴。通过税务稽查、政府与部门的协调、自身努力多渠道解决问题。上半年工作成效来看:应清缴地方税收162万元,稽查16.5万元;镇居协调近27万元;分局组织50万元;镇强力协助下入库34.4万元,待进一步落实的有35余万元,达到应清缴的80%以上。截止到12月份房地产行业共入库地方税收720万元,其中消化上年度房地产部分460万元。
4、加强自身征管工作。
[摘要]目前,商业环节增值税收入逐年递减,其中存在的问题较集中地突出了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税基和税负的监控、征管信息的获取、共享等深层次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建议加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实施纳税评估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税收监督和稽查,健全社会化的税收综合管理网络。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评估;税收监督
自新税制建立以来,从福建省看,商业增值税收人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商业增值税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商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据统计,我省商业企业增加值1996~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8.3%、13.8%和14.5%,而同期我省商业增值税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5%、8.3%、5.5%和6.9%.商业增值税占国内增值税收入的比重也不理想,1997~1999年商业增值税收入占全省国内增值税收人的比重分别为24.9%、24.1%、23.6%.笔者认为,这除去商业经济结构变化、税源转移等因素外,也有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只注重销售额,而忽视健全帐证要求;引导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健全帐证工作不力;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轻普通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税负普遍下降,零税负或负税负的商业企业占一定比例;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商户普遍采取核定征税,并且核定额不足;征收机关日常监管和税务稽查没有突出重点,税款普遍流失,等等。这里从分析商业环节增值税问题的原因入手进行探讨,以寻求堵漏办法。
一、我国商业环节增值税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
1.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造成了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各地优先发展有特色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导致了税源结构变化,如,各级批发商业企业转制后改为有经济效益的文化娱乐场所;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企业热衷于投资经营宾馆、酒楼、餐馆、酒吧以及夜总会等非增值税的第三产业。这样,各地体现增值税税源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不断减少,同时也体现了营业税收人增加,增值税收入减少。
[摘要]目前,商业环节增值税收入逐年递减,其中存在的问题较集中地突出了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税基和税负的监控、征管信息的获取、共享等深层次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建议加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实施纳税评估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税收监督和稽查,健全社会化的税收综合管理网络。
[关键词]增值税;纳税评估;税收监督
自新税制建立以来,从福建省看,商业增值税收人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商业增值税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商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据统计,我省商业企业增加值1996~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8.3%、13.8%和14.5%,而同期我省商业增值税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5%、8.3%、5.5%和6.9%.商业增值税占国内增值税收入的比重也不理想,1997~1999年商业增值税收入占全省国内增值税收人的比重分别为24.9%、24.1%、23.6%.笔者认为,这除去商业经济结构变化、税源转移等因素外,也有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只注重销售额,而忽视健全帐证要求;引导推进小规模纳税人健全帐证工作不力;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轻普通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税负普遍下降,零税负或负税负的商业企业占一定比例;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商户普遍采取核定征税,并且核定额不足;征收机关日常监管和税务稽查没有突出重点,税款普遍流失,等等。这里从分析商业环节增值税问题的原因入手进行探讨,以寻求堵漏办法。
一、我国商业环节增值税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
1.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造成了商业税收正常的递减。各地优先发展有特色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引导,导致了税源结构变化,如,各级批发商业企业转制后改为有经济效益的文化娱乐场所;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企业热衷于投资经营宾馆、酒楼、餐馆、酒吧以及夜总会等非增值税的第三产业。这样,各地体现增值税税源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不断减少,同时也体现了营业税收人增加,增值税收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