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树木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目的
本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是我省第一次系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按照省林业局的工作部署,查清我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是为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县现在和将来的林木遗传改良提供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指在我县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的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摘要:在生态环境建设强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林业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想要做好林业建设工作,必须首先做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首先阐述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积极影响,接着探讨了林业生产建设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优化方法,旨在优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水平,进而促进林业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使林业工程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优势。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生产建设;作用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具有前瞻性的各项功能,林业部门相关人员对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实施也越来越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对林业调查规划的实际作用进行深入探究,明确其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应用方法,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应用水平,使其能够为林业生产建设提供更多帮助,促进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的提升。
1林业生产建设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作用
1.1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林业生产建设工作是林产品原料的主要来源,其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林产品销售效益,进而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能够一定程度影响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情况,因此也能够对林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通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加速林业建设资源规划工作进行,节约生产成本。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进行管控,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1]。其次,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帮助林产品生产企业明确方向。林业规划调查可以对林业市场发展形势进行探究,为林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发展依据,提高企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过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林业市场结构,在对林业市场进行调查后,可以针对市场林业产品销售的空缺规划林业生产进程,保证木材供应满足市场要求,优化林业市场结构,进而带动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帮助林业生产建设相关企业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xx区xx初中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工作自查总结
我校是区教育局直属初中,是市级“文明校园”。学校总面积为3718.8平方米(不含操场面积),现有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1920名,教职工106名。近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卫”、“创文”、“创模”、“创园”为契机,绿化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和谐陈仓建设步伐。我校按照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标准》和《xx初中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规划》,认真抓好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经过自查,已基本达到了标准。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抓好组织宣传
按照市区有关安排,学校把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创卫”、“创文”、“创模”、“创园”成果,提升办学品位,加快和谐陈仓建设步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制定了创建规划,统一了思想认识,成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立了以校长xx为组长的“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副校长xxx主管、政教主任xxx具体负责创建计划的实施。创建工作坚持标准,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狠抓落实。以扩大学校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垂直绿色为重点,营造绿色校园,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增强师生绿色文明意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制作环境教育、文明行为教育、荣辱观教育宣传专版、横幅4块(条),换写宣传板报30多块:利用班(晨)会、集会、校园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形成了创建工作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局面。
二、统筹规划,绿化美化校园
我国近代人口的迅速增多,致使不少地方盲目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频繁的洪涝灾害。晚清学者梅增亮的《书棚民事》及魏源的《湖广水利论》等都有关于长江流域这方面情况的生动描述。可惜他们的文章很少为时人所知,影响有限。华北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清后期众多的游民涌进山区、牧区觅食垦荒,使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很快引起了一些在华西方人的注意。
1.西方人对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状况的报告
我国近代水土流失的情况各地史书都有很多的记载,但为外界所注意却较晚,原因是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在华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很快引起他们对有关原因的关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个叫梅耶(F.Meyer)的美国人受美国农业部的雇用,到山西五台山地区收集耐旱作物种子和植物标本。那一带森林破坏之严重,土壤侵蚀之惨景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异乡人注意到,因为这个缘故,该地区水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这种实际情况的照片,同时将这种情况报告给他的雇主——美国农业部外国作物引种处。他的报告很快引起美国国内的关注,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T.Roosevelt)在国会上作的一个关于自然保护重要性的演讲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类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1],提醒美国人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不注重自然保护的灾难后果。要求大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以免重蹈中国的覆辙。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学执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Nyström)的约请和资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过植物调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对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恶化表示了震惊。他在“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学调查初步报告”一文中认为:“中国人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树木和木材值钱,他们就破坏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顾及将来。目前,大部分山区都是童山濯濯,他们用火和斧子毁掉了森林。的确,与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这可能与政治败坏相关。更糟的是,中国西北这里的土壤太轻而且气候太干燥,起保护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经破坏,表土立刻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风之中。其结果必然是,这容易移动的表土随风飘去,很快便是岩石裸露,除少数生命力强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长什么东西。它将需要花数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护,去修复贪心和无知带来的伤口,恢复被毁森林山地原先的葱郁。由于没有树,这些山坡地不仅没有用,而且对这里的村寨构成不断的灾害和危险”[2]。他的这番报告记述生动,记述了植被破坏后与土壤风蚀的严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关注。
当时很多外国的学者都在注意中国社会问题。一些在华的美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土地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任教的罗德民(W.C.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间,他参加了国际救灾计划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灾荒成因时,黄河两岸的泥沙淤积、远远高出两岸的河床、静静的浊流以及黄河三角洲平原的农民与黄河这条巨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给这位学者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决定要调查来自上游的土壤侵蚀,了解造成如此严重的河道淤积的原因。通过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两年暑假带领李德毅、任承统、蒋英、沈学礼等金陵大学森林系的部分师生来到山西中西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发源和流经的宁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芦芽山、绵山山区考察。他发现这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下了《山西森林滥伐和斜坡侵蚀》、《山西土地利用的变迁》等很有价值的论文。
我国近代人口的迅速增多,致使不少地方盲目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频繁的洪涝灾害。晚清学者梅增亮的《书棚民事》及魏源的《湖广水利论》等都有关于长江流域这方面情况的生动描述。可惜他们的文章很少为时人所知,影响有限。华北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清后期众多的游民涌进山区、牧区觅食垦荒,使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很快引起了一些在华西方人的注意
1.西方人对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状况的报告
我国近代水土流失的情况各地史书都有很多的记载,但为外界所注意却较晚,原因是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在华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很快引起他们对有关原因的关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个叫梅耶(F.Meyer)的美国人受美国农业部的雇用,到山西五台山地区收集耐旱作物种子和植物标本。那一带森林破坏之严重,土壤侵蚀之惨景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异乡人注意到,因为这个缘故,该地区水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这种实际情况的照片,同时将这种情况报告给他的雇主——美国农业部外国作物引种处。他的报告很快引起美国国内的关注,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T.Roosevelt)在国会上作的一个关于自然保护重要性的演讲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类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1],提醒美国人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不注重自然保护的灾难后果。要求大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以免重蹈中国的覆辙。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学执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Nyström)的约请和资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过植物调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对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恶化表示了震惊。他在“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学调查初步报告”一文中认为:“中国人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树木和木材值钱,他们就破坏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顾及将来。目前,大部分山区都是童山濯濯,他们用火和斧子毁掉了森林。的确,与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这可能与政治败坏相关。更糟的是,中国西北这里的土壤太轻而且气候太干燥,起保护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经破坏,表土立刻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风之中。其结果必然是,这容易移动的表土随风飘去,很快便是岩石裸露,除少数生命力强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长什么东西。它将需要花数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护,去修复贪心和无知带来的伤口,恢复被毁森林山地原先的葱郁。由于没有树,这些山坡地不仅没有用,而且对这里的村寨构成不断的灾害和危险”[2]。他的这番报告记述生动,记述了植被破坏后与土壤风蚀的严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关注。
当时很多外国的学者都在注意中国社会问题。一些在华的美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土地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任教的罗德民(W.C.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间,他参加了国际救灾计划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灾荒成因时,黄河两岸的泥沙淤积、远远高出两岸的河床、静静的浊流以及黄河三角洲平原的农民与黄河这条巨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给这位学者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决定要调查来自上游的土壤侵蚀,了解造成如此严重的河道淤积的原因。通过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两年暑假带领李德毅、任承统、蒋英、沈学礼等金陵大学森林系的部分师生来到山西中西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发源和流经的宁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芦芽山、绵山山区考察。他发现这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下了《山西森林滥伐和斜坡侵蚀》、《山西土地利用的变迁》等很有价值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