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字化教育举措1
摘要:近年来,德国在数字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重要战略和政策,并通过若干数字化教育改革举措,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德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开展、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改革举措
德国不仅是传统的经济和科技强国,教育水平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改革,以期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发展的数字化,以实现“所有人+一切内容”的2030教育战略图景。
一、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概述
因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故教育主权在州,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事务,只保留监督权。但目前,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德国联邦政府也开始主导推行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近年来,德国在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均出台并实施了多项具有德国特色并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举措,尤其是在数字化教育领域出台了多个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和政策,如2016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下简称“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计划”,同年12月,各州教育、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KMK”)出台“数字世界中的教育”,2018年11月联邦政府出台“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2019年4月联邦教育部出台“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2019)等国家数字教育战略和政策。其中“数字未来:学习·研究·知识”战略更是细分为“职业培训4.0”“MINT(MINT分别指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相当于美国的“STEM”教育)行动计划”“数字高校2025”“数字学校协议”等针对不同教育目标群体的多个分战略。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为例,该战略提出,使用数字媒体和工具的学习应从小学开始。各州应积极和自主地将数字化技能纳入其教学和培训课程以及框架课程。这不是通过一个单独的学科课程来实现的,而是成为所有学科课程的一部分。针对每个学科自身的不同特征,采取特定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大也使学习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规划和设计个人学习目标和途径的责任,将培养起日益重要的终身学习理念视为必需的基本技能。KMK的目标是,如果可能的话,到2021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使用数字学习环境和互联网接入。“数字世界中的教育”还有约束力地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字化技能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每项技能又包括若干项二级能力:搜寻、处理和存储(包括搜索和筛选、评估和评价、存储和检索);沟通和合作(包括互动、分享、合作、了解并遵守规则“网络礼仪”、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呈现(包括开发和生产、进一步处理和集成、遵守法律要求);保护和安全行动(包括在数字环境中安全行动、保护个人数据及隐私、保护健康、保护自然和环境);解决问题和行动(包括解决技术问题、根据需要使用工具、确定自己的缺点并寻找解决方案、使用数字化工具和媒体进行学习、工作和解决问题、识别和制定算法);分析和反思(包括分析和评估媒体、理解和反思数字化世界中的媒体)。各州承诺,确保所有在2018—2019学年进入小学或中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获得该框架规定的能力。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框架要求也呈现出动态发展[1]。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改革取得一些成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成为新时代民办高校进一步改革的重要路径。文章首先阐述了当前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当前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强化教育管理领导、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数字管理和推进信息基础建设等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进及创新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1]。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单元,必须要在思想上贯彻落实、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在方法上创新发展,推进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教育管理体制信息化创新与发展,全民提升民办高校的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构建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质量民办教育体系。
一、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2]。民办高校属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民办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权责划分[3]。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势头迅猛,但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办学主体有着很大的差异,使得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也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转型和创新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涉及民办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领导职责划分、政府管理权限及相互关系等管理制度,是推进民办高校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保障[4]。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必须要平衡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办学主体、高校内部、社会与学生等各方的需求,才能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社会与学校及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平衡,推进民办高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是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进及创新的内在因素。
二、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教师远程教育素养是指在信息理论基础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效地获取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下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四方面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现阶段,一个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基本远程教育素养:
1.教师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反映教师捕捉、分析、判断、吸取信息的自觉性,它强调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新课程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信息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时刻感受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渴求,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新课程教学;清楚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对制定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作用,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备将这些有效信息整合到教学中去的意识。
2.教师要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教师在获取信息,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的信息行为必须合乎道德准则,不侵犯别人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交互不再受现实条件约束和限制:距离消失、时空收缩、身份虚拟、位置不确定俨然一个无位置、无身份的“自由王国”,更使交流与沟通因“无限”而无所顾忌。这就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各样信息的过程中,要审慎选择科学的、有益的信息进行加工、再创造,以合成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益于教学有序进行的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评价和选择信息。作为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信息道德,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来影响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原则、立场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关系到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
数字化在教育研究1
摘要:壮锦是我国广西文化的瑰宝,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壮锦不仅有精致的工艺,其图案也带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美感与文化内涵并存。在现代化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被融入其中,而壮锦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则更具有教育价值。本文针对其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出相关论述,希望可对该领域具有参考价值,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
关键词:壮锦文化数字化应用
广西隶属于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壮锦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壮锦文化,且自成体系,以别具一格的图案、花纹,精湛的技艺和耐用的品质所著称。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多数工艺皆可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去完成,诸如此类的手工棉织工艺已不再是生活中的必备品,逐渐被现代化产业所代替。壮锦文化也是如此,它不再背负着让人们赖以生存的使命,更多的是被视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而被人们接受。这样将会导致我国文化遗产走向衰落直至消亡。因此,如何将其传承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教育是一个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壮锦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可以有益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丰富课程内容并形成特色课程,同时也有益于传播民族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壮锦艺术文化内涵
壮锦文化源自广西,它是壮族的织锦,在制作时以多种鲜明色彩的棉线或麻线作为材料,使用手工编织机编织而成。据史料记载,汉代时就已出现棉织工艺,唐朝时期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后发展到宋代壮族纺织工艺以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锦”。时至今日,壮锦以自成体系,其图案及色彩极为鲜明且贴近自然。图案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可分为几何纹样及象形纹样。几何纹样常见样式有云纹、水波纹、回字纹等等。象形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双龙戏珠、凤穿牡丹、鱼跃龙门等。壮锦所纹图案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观。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素养的培育、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音乐师资队伍的提升等,提出教学主体信息化技术应用与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信息化的组合策略,探索“学(学生)+工(实践)+教(教师)”三位一体的音乐教育模式,以呼应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内涵协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适应社会自动化生产特点,实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形式的教育服务模式。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及意义认识、网络资源的建立模式、信息化技术的课堂应用等。音乐教育信息化是在音乐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拓宽音乐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提高音乐教育质量,以利于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职业教育群体变得更加庞大,高职院校专科“技能+学历”的职业教育和本科“知识+技能+学位”的高等教育目标叠加共存,高校职业教育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技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影响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深层次结构。福楼拜曾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①“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共同性与互补性,从20世纪以来进一步得到加强,越来越向着综合化的趋势发展。”②在学习已然跨越时空障碍,突破学校围墙之际,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的信息化实践,是呼应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内涵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发展及趋势
1997年教育部批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几所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试点单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出了明确部署;随后不久,教育部又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全面安排。随着各式应用程序、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MOOC等的兴起,对数字时代的学生而言,学习环境已不限于有形的学校,而由早前的教室学习发展到行动学习,以至于无所不在的媒体学习。当下,对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音乐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建立、音乐教育信息化意义及展望、音乐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应用。研究主要指向高等学校和专业音乐院校的信息化应用意义、技术手段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建立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音乐教育的实施缺乏系统规划,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显得混乱,多以欣赏课为主,课程内容单一。同时,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音乐的机会,也不重视音乐课的学习。此外,音乐教师比率严重不足,大部分音乐教师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运用均有待提高。中国当代教育家鲁洁教授认为,教育具有谋生的外在目的和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的目。③通过对我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网络调研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网络建设都不规范,也没有关于音乐教育的板块,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更是匮乏。美国航空工业计算机辅助训练委员会在很早以前就设计了计算机管理教育的相关标准,美国国防部也提出了能够实现课程共享的对象参照模型,意大利、希腊、荷兰等国也都在提出自己网络教育的标准化方案。④在音乐教育的新技术应用方面,发达国家采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来辅助音乐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这已成为其普遍的教育模式。从世界范围的科技发展动态来看,信息化教育时代已不可阻挡地向智能网络数字时代转变,以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体现